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山東大學聯考文綜歷史必備的知識點

校園 閱讀(1.52W)

不少高三的學生在備考大學聯考的時候,都認為歷史是文綜裡面最難考好的,因為複習歷史的時候不是純粹的看書,在記憶知識點的同時需要理解這些知識點。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聯考歷史知識點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山東大學聯考文綜歷史必備的知識點

  大學聯考歷史基礎知識點

一、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1、原始農業的產生:“刀耕火種”、“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時代

3、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興起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目前發現最早的鐵犁具是戰國時期的。漢代已在全國範圍普遍推廣牛耕(二牛抬槓 → 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①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員集體耕種,平均消費。

②奴隸社會(夏商周):土地歸國家所有,實行井田制。

發展過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廢除(戰國)。

瓦解原因: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的發展)

③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戰國時期,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農經濟的含義

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一直延續到中國近代。它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農民佔有少量的生產資料,精耕細作,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四、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1、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2、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

3、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

4、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後,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五、官營手工業(“工官”制度)

1. “工官”制度始於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為止,一直佔據著古代手工業主導地位。

2.定義:從漢武帝時期起,釀酒、煮鹽、冶鐵、鑄錢、鍊銅等最有利可圖的行業,都由政府壟斷。由工官負責生產軍用的兵器和裝備,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點:⑴ 官辦手工業代表了當時手工業技術水平的頂峰;

⑵ 侷限於為帝王貴族服務,產品不流入市場;

⑶ 行業之間相互隔絕,新技術難以推廣;

⑷ 技術工藝的傳承也是封閉性的,往往導致失傳;

⑸ 匠戶沒有人身自由,他們的勞動創造性自然也受到嚴重束縛。

六、列舉古代中國在冶煉、紡織、制瓷等手工業部門的主要成就。

冶煉: ①青銅器鑄造 夏商周-春秋(青銅時代)

數量多、種類齊、工藝精、造型生動

司母戊鼎

②冶煉生鐵和鋼 發明於春秋時期

春秋-塊鍊鋼;杜詩(東漢)發明水排,提高了生產效率

南北朝-灌鋼法

16世紀前,世界領先;大大推動生產發展

③燃 料 煤 冶 鐵——世界最早,漢代開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鐵——南宋末開始,明朝流行

紡織: ①絲織-上古 學會養蠶繅絲 世界最早

西周 絲織工藝突飛猛進,品種日益豐富,花色圖案精美

漢代 絲綢遠銷歐洲,中國獲“絲國”稱號(絲綢之路)

唐代 私營紡織作坊興起,官營紡織業也有相當大的規模

明清 鼎盛時期 蘇州、杭州

②棉織-宋末元初 棉花向內地傳播,宋代棉花種植及棉紡織技術已經推廣到閩粵等地區

元 代 黃道婆 發明腳踏三錠紡車

元 明 江蘇松江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

明 後期 棉布成為民眾的主要衣料,棉花種植面積普遍擴大,一些地區出現了具有一定規模的自由勞動力市場。

制瓷: 新石器時代 開始燒製陶器

商代 燒製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東漢晚期 燒製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 燒製出白瓷

隋唐 陶瓷工藝臻於成熟,瓷窯遍佈南北,

唐三彩(陶)

唐代 制瓷業成為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瓷器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越窯(青瓷) 邢窯(白瓷)

宋代 景德鎮成為“瓷都”,出現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窯

清代康熙年間,粉彩瓷器工藝的發明又推進了生產技術的提高,粉彩瓷器燒製技術在雍正時期達到登峰造極的水平。

  大學聯考歷史知識難點

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輝煌

一、經典力學

1、伽利略、牛頓對經典力學的建立所作的貢獻

(1)伽利略:通過實驗,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開創了以實驗為根據並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為後來經典力學的創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2)牛頓:提出物體運動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經典力學體系形成。

2、經典力學在近代自然科學理論發展中的歷史地位:對自然界的力學現象做出了系統、合理的說明,完成人類對自然界認識史上的第一次理論大綜合。科學擺脫神學的束縛,近代科學進入全面繁榮時代。

二、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

(1)主要觀點:生物是由低階向高階不斷進化的,進化的規則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2)意義:促進了生物學的發展;打擊了神創說,促進了思想解放;“適者生存”成為殖民擴張的藉口,也推動了中國維新運動的開展。

三、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

1、蒸汽機的發明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電氣技術的應用

(1)蒸汽機的發明:18世紀60年代英國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機(富爾頓汽船、史蒂芬孫火車)。

(2)電氣技術的應用: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德國西門子發明發電機,格拉姆發明電動機,愛迪生髮明瞭許多家用電器;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2、科學技術進步對社會發展的作用:①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②資產階級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③社會生活(如:衣食住行娛)發生變化,世界各地的聯絡更加密切。

四、相對論與量子論(巨集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的運動)

1、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及其意義

(1)內容:狹義相對論認為,時間與空間隨著物質運動的速度變化而變化;廣義相對論認為,物質存在的現實空間是彎曲的。

(2)意義:提示了時間與空間的本質,繼承和發展了牛頓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場革命。

2、量子論的提出與發展

(1)提出:德國普朗克。

(2)發展:愛因斯坦用量子論解釋光電效應;後來量子力學建立。

五、現代資訊科技

1、電子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明和發展

(1)電子計算機:1946年美國研製出第一臺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電子管、電晶體、積體電路、大規模積體電路四個階段。

(2)網路技術:20世紀60年代美國出現網際網路(因特網),90年代發展為全球資訊網。

2、現代資訊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引起了人類生產、生活和學習的革命,使人類進入資訊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但易於引發垃圾資訊氾濫,網路犯罪出現,青少年沉迷網路等不利影響。

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

一、文學的主要成就

1、19世紀的文學

(1)浪漫主義文學:強調個人情感。代表作有:法國雨果的《巴黎聖母院》等。

(2)現實主義文學:反映社會現實。代表作有:法國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社會百科全書),列夫·托爾斯泰(俄國革命的鏡子)《安娜·卡列尼娜》等。

2、20世紀文學

(1)西方文學:法國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托夫》,美國海明威《老人與海》等。

(2)蘇聯文學:“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高爾基所著的《母親》是“一本非常及時的書”。

二、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

(1)浪漫主義:法國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國的七月革命。

(2)現實主義:俄國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3)印象主義:法國莫奈《日出·印象》,荷蘭“撲向太陽的畫家”凡高是“現代繪畫之父”,繪有《向日葵》。

(4)現代主義:西班牙畫家畢加索《格爾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國對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

1、電影的出現:19世紀末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發明。

2、電視的發明與發展:20世紀20年代電視在英國出現;後來出現彩色電視機和衛星傳播節目。

3、影視藝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

  高中歷史考點知識點

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答題術語]

(1)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通過分封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過層層分封,西周形成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一諸侯一卿大夫一士”。

(3)宗法制的特點有嫡長子繼承製、大宗與小宗是相對的、政治制度方面體現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於保障各級貴族享受“世卿世祿"特權,把“國”和“家”密切結合起來。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緣關係方面的體現就是宗法制。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答題術語]

(1)秦始皇創立中央集權制度.擺脫了血緣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權統治。

(2)秦漢至明清,中央由一公九卿到一省六部再到中書省、樞密院並重,直至明清廢除丞相,設立內閣、軍機處,體現了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廢除的趨勢。

(3)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推動了秦漢至明清統治者採取措施調整地方機構。從分封制、郡國並行制、行省制再到權分三司,體現了地方日益聽命於中央,中央集權不斷強化的趨勢。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

[答題術語]

(1)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發展演變的過程。

(2)科舉制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絡起來,有利於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質。

(3)科舉制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裡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古代中國長期保持繁榮的制度保障之一。

農耕文明下的農業和手工業

[答題術語]

(1)中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經歷了由刀耕火種向鐵犁牛耕的演變.秦漢時期,基本奠定了以鐵犁牛耕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細作為特點的封建小農經濟模式。

(2)中國古代手工業經營主要有官營、民營和家庭手工業三種形態;冶金、制瓷、紡織一個領域手工業成就突出。

(3)兩漢開始,中國絲綢遠銷亞洲、歐洲,為中國獲得“絲國”的譽稱。運送絲綢產品的商路被後世稱為“絲綢之路”。

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和經濟政策

[答題術語]

(1)商朝出現職業商人.春秋戰國時期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出現許多商晶市場和大商人。

(2)秦漢時期.統治者多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經商活動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

(3)宋代商業環境相對寬鬆;商品種類迅速增加;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商稅收入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

(4)明清時期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出現了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商幫".其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5)戰國時期商鞅首倡“重農抑商”,認為農業是本業,工商業是末業。重農抑商政策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政策,其核心內容是主張重視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限制工商業的發展。

百家爭鳴和漢代儒學

[答題術語]

(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繼承了孔子的“仁”.並將其發展為系統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貫穿著民本思想。

(2)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慾;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老子哲學思想的精華是其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3)韓非子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

(4)春秋戰國時期:在社會大動盪大變革的環境下形成的儒家思想由於不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所以一直沒有受到統治者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