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新課程標準背景下的國小美術教學評價體系建立的實踐與研究

校園 閱讀(9.9K)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我們在美術教學目標的制定、課型的設計、現代技術與美術課教學的整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卻忽視或忽略了對美術教學評價的研究與實踐,使得美術教學評價相對滯後。加上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師對學生的美術評價更容易步入誤區。

新課程標準背景下的國小美術教學評價體系建立的實踐與研究

誤區一:(主觀評價)教師認為美術教學評價就是教師評價,課堂上,學生作業剛完成,教師便憑主觀意識給出一個等級評價(或優或合或待),打上“優”的固然高興,但不知好在哪裡,打上“待”的心裡難過也不知差在何處……導致學生未能及時掌握學習資訊,壓抑了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長此以往造成迷惑厭學情緒。

誤區二:(傳統評價)教師以傳統的眼光看待作品,往往以畫面乾淨、比例適當、塗色均勻為標準,忽視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及表現力。同時評價形式單一,影響學生個性與能力的培養,不利於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掌握。

誤區三:(單一評價)教師除了只重視作業評價外,對學生期末美術成績的評定也採用簡單的“一畫定成績”的做法。即讓學生臨摹一幅畫,然後給出一個成績,未能很好地體現培養學生多方面素質的要求,忽視了美術評價的全面性。

基於上述,構建一種全面的、完善的、重過程、重創新的美術教學評價體系甚為重要,這也符合《新課程標準》“為學生全面發展而評價”的理念;符合省義務教育美術教學指導綱要提出的“評價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注意對學生學習目的、態度、審美意識的評價,注意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評價”的要求。本課題構建了“課堂——課外——期末”三者結合的評價體系,與廣大美術教師共同探討。

  一、建立課堂教學的“全程式”評價。

所謂“全程式”評價,即是把教學評價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對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興趣表現、構想創意、課堂作業作全面評價。

課堂教學是最主要的學校教學方式,針對《標準》美術評價的多維性和多級性要求,建立“全程式”評價,可將整一堂課劃分三個階段,多次對學生的表現評價反饋。

初始階段:(興趣評價)美術課教學內容新、美、趣,描繪手段十分廣泛,大部分客觀事物都可以成為表現的物件,具有比其他造型藝術更廣闊的表現題材領域。在美術課的初始階段,高度地評價學生的參與興趣和參與熱情,有助於學生將主動參與意識貫穿教學始終。如教學《三原色》一課中,學生對兩種顏色調和產生第三種顏色的情景很感興趣,很想動手調一調。教師就應該對學生的這一學習熱情報以肯定,表揚並保護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學生動手嘗試。這麼一來,學生主體性體驗越來越強烈,主體意識越得以增強,從而使其向教學內容的深入方向發展,反過來又進一步提高學生參與整個課堂教學的積極性、自覺性。

深入階段:(創意評價)在這一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濃厚的興趣、好奇心已轉化為創造性思維。學生是活生生的,他們的想象豐富而有童趣——想象整個世界都是童話的:太陽會笑,植物會哭,貓和老鼠是好朋友……美術課當中,特別是設計課中,學生的想象更能得以發揮。如:《設計一雙新鞋子》有的學生說要設計可以照明的夜光鞋,有的要設計裝上輪子的溜冰鞋,還有音樂鞋、療傷鞋、美容鞋、鞋形房、鞋形車等等,種類繁多,五彩斑瀾。又如,《我為祖國造大橋》,眾多的學生除了以繪畫形式表現外,還採用泥塑、摺紙、搭積木的方法來造橋,令人耳目一新……這些富於幻想的創造思維,教師就應十分尊重,而必須充分肯定其具有合理、創新因素的部分,哪怕那一部分是極其細微的,也必須充分肯定,甚至有時可以“過分”肯定。

終結階段:(結果評價)一堂課的終結階段這裡主要是作業評價階段。教師一定要把握好審美尺度,從作品中去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並把它作為衡量好差的一個重要標準,那麼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到落實,創造意識才能得以增強。為探索美術作業的有效評價途徑,我們把評價職責落實在師生雙方。

1、確立評價標準。根據新課程標準,從學生的成長需要出發,理解兒童的眼高手低。不脫離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不脫離學生實際學生水平與生活經驗,不從藝術性考慮,更不用成人的標準來度量學生作品。在學生參與評價時,教師要與其達成共識:

(1)、因人而異,不管是誰,不管作品的質量如何,只要參與學習就能得到肯定與表揚。

(2)、評價標準側重於創造性與個性:內容是否有情趣、是否顯示出對周圍事物的留意與好奇、是否有一定的想象和個性成分。

(3)、允許大家反覆嘗試,作業講評後修改,獲得成功。

2、採用多種評價形式。

(1)、學生自評。學生根據自己的畫講講構思及畫中圖例,以上述標準衡量自己,讓學生學會省促進發展。

(2)、師生共評。教師選擇技法、形象感、創意各有千秋的作業,讓學生先評價對方的作品,將個人的審美與認知表現出來,教師在一旁因勢利導:你認為他好為好?你認為他有沒有創意……

(3)、作品展評。將同學的作品都展示在黑板上,優劣比較,一目瞭然,讓全體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優點。同時,將不理想的作品讓學生修改,力求完美。

(4)作業批改。這一形式不能因為課堂上的講評而簡化,這樣會令未能在課堂中展示作業的學生覺得得不到關注,令無力修正的學生得不到指導,教師應利用這一時機,用鉛筆圈點加簡短評語的方法肯定優點,指出不足,讓每個學生都得到評價。

  二、建立課外活動的“全面化”評價。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美術課外活動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學生能在自由的空間中進行各種美術活動。根據評價的多元化、多樣化特性,將學生在此間的美術活動作為評價學生的一個方面,是十分有價值的。它能追蹤確定每個學生的美術活動表現,而且能準確評價學生在許多情境中的表現。要建立課外活動的全面化評價,可採取以下方式:

方式一:活動記錄。評價並非是一次性的、可完成的任務,而是對每個學生在相當時期內成長、發展進行追蹤的過程。活動記錄即對學生的課外活動行為和美術表現作敘事式的描述,特別是課外的實踐和綜合性探索活動。明白學生的興趣愛好,建立具體的活動檔案,作為評價的一個指標。由於記錄易受教師個人觀點、情趣、品味的影響,因而採用此法要遵循下列三項準則:

1、敘述要清晰,呈現學生美術活動與周圍環境的關係,評論簡短貼切。

2、為每個學生建立活動檔案,每天只為3———5個學生作記錄或由小組長、課代表記錄。

3、每次課前與相關學生交談,讓其瞭解教師對他的課外活動評價,鼓勵學生迴應。

方式二:代表作展覽。大多數專業藝術家都有代表作品,藝術家的代表作品集中體現了其藝術才能和藝術造詣。我們在課外活動中就可以開設一個美術長廊,以展示學生的`代表作。這麼一來,就可顯示學生個人的繪畫才能,證明他的進步和成長,更能以豐富的資訊,準確地、系統地表現個人的成績。

1、 途徑有三條:

(1)、學生個人自選代表作品,以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挑選出能代表自己的最佳作品。

(2)、由教師根據一定的標準從學生作品中選。

(3)、由學生組成評選小組對參選作品評分。

2、代表作品展覽優點:

(1)、為學生美術成績的進步提供了十分具體的有代表的證據,鼓勵學生健康發展。

(2)、能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認識自信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鑑賞力和創造力。

方式三:參加比賽。參加比賽是中高段學生美術的一項重要的課外活動。現今,各級各類美術比賽徵稿通知紛至踏來,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參加比賽,並將其取得的成績也作為美術教學評價的一個內容,有利於激發學生美術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健全了教學評價的機制。

  三、建立期末成績的綜合性評定。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國小美術教學大綱》明確說明:學校美術教學目的是“通過美術教學,向學生傳授淺顯的美術基礎知識和簡單的造型技巧,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良好的意志品質;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形象記憶力、想象力與創造力”,現行的美術課本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劃分成繪畫、工藝、欣賞三個部分,從整體上發揮合力,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新標準》也把美術評價分成“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加以描述。由此可見,在期末美術成績的評定中,假如教師單憑主觀印象或一次繪畫考試而確定學生的成績,顯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教學中應改進學生期末美術成績的評定方法,建立綜合性的評價方式。

根據《大綱》和〈〈標準〉〉的要求,我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將學生依照年齡分成三個年級段,即低年級(一二年級)、中年級(三四年級)、高年級(五六年級)。然後結合本校的實際,從“基礎知識”、“造型表現”、“想象創新”、“欣賞評述”四個方面總結評價學生成績。以平時成績為主,期末測試為輔的評價方法,按基礎知識(10%)、造型表現(20%)、想象創新(30%)、欣賞評述(10%)、平時成績(30%)的累計分綜合評價整體美術素質。

1、基礎知識

美術基礎知識的傳授是系統地、循序漸進地進行的,低年級學生由於理解能力差,感知覺比較籠統,也不精。因此低年級學生的基礎知識評價以學生是否認識大自然中基本色彩,是否理解用基本形概括和表現物象的造型方法;是否能在觀察自然中感受美;是否瞭解單獨紋樣和二方連續的知識為依據。使基礎知識的難度降低,學生能保持濃厚的興趣,使學生對相對枯燥的、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沒有畏懼心理,以利下一步學習。

相對低年級來說,中年級學生有了一定清晰的感知覺,但不精確,有意注意開始佔優勢。思維特點是從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基礎知識的評價應以:是否瞭解掌握淺顯的色彩知識;是否瞭解點、線、面的運用,並能寫生;是否從中感受到韻律和節奏的美感以及生活之美、現實之美;是否瞭解並掌握了四方連續知識為依據。可採用試卷形式考查,如對第八冊的基礎知識可出以下試題:

1、在十二色輪中,( )是暖色,( )是冷色。

2、畫朝霞應用( )色,畫月夜應用( )色。

3、( )叫透視現象。透視現象的基本原理和規律是( )。

4、( )叫構圖。繪畫構圖的首要問題是處理好( )關係。

高年級學生的感知力、理解力都有所提高和發展,對“時、空”觀念也比較明確,理解記憶、抽象思維有一定的水平,有意注意佔優勢,並且能長久保持,興趣穩定,模仿力創造力得到提高。考察評價以:是否能掌握淺顯的造型知識和美感規律;是否理解“節奏美感”;是否瞭解認識中國畫的常用工具、畫家、作品及基本表現方法;是否掌握了傳統與現代設計基礎知識為依據。

2、造型表現

低年級學生由於在生理上腕骨和指骨正處於生長髮育過程中,小肌肉群不發達,手部小動作精確性較差,心理上感知覺不精確,“時、空”觀念模糊。我們不能用高年級和成人的眼光來考察評價他們筆下的形象,而應該立足於低年級學生特點,從考察學生:是否能用繪畫用具認識和描繪各種基本形並運用平面形的組合表現景和物;是否能表現自己的所見、所感、所想,表現自己熟悉的人和物為依據出發,考察

學生造型表現成績。

中年級學生心理、生理髮育比低年級學生成熟,主要是考察學生掌握透視現象、線描寫生、色彩知識、畫物體的結構比例和用水彩畫、中國畫的形式,表現自己最感興趣的事物和製作簡單的紙版畫的能力。工藝製作方面考察學生設計二方連續、適合紋樣的能力以及選用簡單材料、用多種方法制作立體模型、運用紙工雕塑方法設計製作作品的能力。

高年級學生在中年級學生的基礎上提高要求,繪畫方面以考察學生:運用明暗知識表現立體、掌握取景方法、運用複雜的色彩知識淡彩描繪景物;創作插圖、臨寫較難的中國畫的能力;運用色彩知識、掌握色彩方法的熟練程度。工藝製作方面主要考察學生:美術字的掌握情況、運用雕塑知識的能力以及平面構成的設計、製作能力。

3、想象創新

對國小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正處於幼兒期間向兒童期發展中。注意保持時間短,不集中,不穩定,認識能力有限。學生在觀察事物時,還不能注意到形體的結構和比例關係。對喜愛的東西,觀察的仔細、清晰,其餘則十分模糊,想象以再造想象為主。對於他們成績的評價不能象考察中、高年級學生那樣進行。評價成績應建立在以上特點之上,考察學生以:是否能認識和表現生活周圍的美好事物,是否初步具有創造想象和創新性,感受祖國的可愛和生活的幸福。

中年級學生具備了比較細緻深入地觀察事物與描繪事物的能力,並能感知抽象的立體和空間特徵,能精細地描繪物件,觀察仔細,創新性想象十分豐富。他們的成績評價主要從考察:是否具有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細緻的觀察能力,是否具有獨特的想象力和創新性為出發點。

高年級學生觀察想象能力比中年級學生要更進一步,他們的感受能力很強,有耐心。在觀察事物時能自己思考分析事物,在認識客觀世界時具有積極性、主動性。進行課業評價時要從:是否具有較高的形象思維能力、細緻入微的觀察能力和豐富多彩的想象能力入手綜合評價,才能比較準確地得出結論。

4、欣賞評述

欣賞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欣賞可以陶冶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進學生各方面和諧發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由於年齡差異,欣賞能力的考察評價也應有所區別,低年級學生由於認知能力低,理解能力差,考察以啟發對美術的興趣、提高欣賞兒童優秀作品的能力為目標。

中年級學生認知、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在欣賞能力上要求以觀賞自然和各種美術作品形、色祕質感,能用口頭或書面語言對欣賞物件進行描述,說出其特色,表達自己的感受。

高年級學生在認識能力、感悟能力上比中年級學生都強。考察目標能不能欣賞中外優秀美術、建築、雕塑、工藝美術作品並能表達自己的感受,能不能欣賞認識美術作品的材料、形式、內容、多種表現為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