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基於會計行業標準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實踐論文

職場 閱讀(2.96W)

1.我國會計行業標準體系對高校會計專業的指導作用

基於會計行業標準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實踐論文

我國會計行業標準主要包括財政部頒佈的新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及金融企業會計準則等用以規範和指導會計人員充實會計行業的具體規範。本文界定的會計行業準則體系包括兩大部分:一是我國的會計行業標準,作為會計業務處理的依據。二是,會計技術資格職稱的認定,使會計專業學習不再侷限於高校,成為一個需要持續學習的終身教育。會計行業標準通過這兩大體系一方面發揮了財政部及行業學會在高校及市場之間的橋樑作用;一方面加強了對會計人員不同能力的社會認定,拓寬了高校會計畢業生後續職業發展的道路。

從會計行業標準體系來看社會不是要求高校培養畢業後能馬上完全適應社會各個行業、各個職位、明確各種經濟業務情況、能正確、合理、公允的處理各種經濟業務的即時型會計專業的全才,而是要培養適應現在和未來經濟發展的潛在型會計專業人才。從會計準則自身的變革來看,隨著我國市場全球化的發展,我國的會計準則越來越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趨同,會計準則的內容由原來的規則導向轉變成了原則導向。會計準則中只給出判斷原則,沒有給出詳細而明確的量化標準的隱性知識越來越多了。隱性知識難以清楚的表達所以它難以通過書面進行傳遞,只能通過實踐獲得—主要是通過示範或觀察被傳遞。(李剛、劉浩,2011)會計準則中的隱性知識要求會計人員具備較強的職業判斷能力,而這種職業判斷能力難以通過課堂教育來傳授。

從會計行業標準體系來看,不管是會計準則的設定還是會計技術資格的認定都要求高校培養學生兩種必備的才能:一是,專業基礎才能,有了這種基礎學生在高深的專業學習中不會如空中樓宇,能夠隨機應變;另一種才能是,自我學習及溝通、理解的能力。會計行業標準通過這兩大體系一方面發揮了財政部及行業學會在高校及市場之間的橋樑作用;一方面加強了對會計人員不同能力的社會認定,拓寬了高校會計畢業生後續職業發展的道路。

2.我國現行會計行業準則體系對會計人員各階段能力的要求

從會計從業標準到高階會計師標準,會計人員從剛具備從業能力到成為社會認可的會計行業的高階專家,需要熟練運用會計準則進行職業判斷和業務處理,相當長時間的社會考驗以及自身不斷的學習。在會計學生的培養及未來的發展中要求會計人員具有崇高的職業素養、熟練的執業技能,對行業及市場就變化的適應能力、自身不斷學習發展的能力、專業研究能力。這些能力我們可以歸結為三點:基本能力、核心能力、研究能力。

基本能力要求學生具有基礎的會計業務處理能力;經濟、管理類的寬厚的背景知識及求知慾;調查、抽象思維及分析問題的能力、聽、講、寫的表達能力以及掌握科學研究的正確步驟的能力。寬厚的經濟管理類知識背景可以為學生在今後的職業生涯中判斷不同的經濟業務實質奠定基礎;基礎的會計業務處理能力滿足企業一般常規業務的會計資訊核算和記錄能力,結合學生經濟管理類的知識背景為學生專業知識更深入的發展奠定基礎。聽、講、寫以及調查、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學生在未來進行理解、溝通所必須的素質

核心能力要求學生具有會計、稅務、財務、管理等方面的知識進行綜合會計業務處理的能力;具有根據經紀業務的實質進行會計職業判斷的能力;具有在組織中理解、溝通和團隊合作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核心能力的會計人員不在會計資訊的記錄者和製造者,而是通過對企業財務資訊的蒐集、處理以及分析、整合為企業內部及外部的資訊使用者,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各類資訊的經營參與者。

研究能力是針對高階會計人員來說的,具有研究能力的會計人員在理論方面能夠根據經濟環境的變化進行會計理論創新及變革,研究會計對企業管理、經濟、市場的作用等等;在實務中,高階會計人員具有運用會計資料進行企業決策的能力。

3.會計行業標準與高校課程及教學內容體系設定的關係

以會計行業的標準體系為指導,本文認為高等院校的教育不應以學科為導向,僅僅教育學生的會計專業知識將學生培養成會計專業的現時的技術人才;而應培養學生的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素質,為學生將來成為應用型管理人才奠定基礎。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推動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應用型、能力型、複合型”人才應該成為高校教育的目標。基於此目標,以及高校教育的時間限制,會計專業學生基礎能力以及部分核心能力的.培養將成為高校培養的重點。

4.構建基士會計行業標準的課程及教字內容體系改革的設想

學校會計教育的目標不在於訓練學生在畢業時即成為專業人員,而在於培養他們未來成為專業人員應有的素質及能力。另外在各學校的專業培養目標中我們還應界定學校培養的是服務於中小企業技術型會計核算和記錄人員還是應用型企業分析、管理人員。進行研究,因此我們界定的專業培養目標為應用型企業分析、管理人員。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高等院校會計教育應著重於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養。教育顧名思義教即“教學”,育即“育人”。教學即授人以魚,育人卻是授人以漁,俗語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如何在中國的教育環境下,實現授人以漁,培養應用型、能力型、複合型的高素質人才是高校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改革的重點。

4.1基於會計行業標準的課程體系建設打破傳統的以學科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建設,我們需建立一套以學生能力培養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從總體的課程設定來看,①總的課程數量不宜過多,以為學生打基礎、提高技術的課程為主;②每門課程的課堂課時數不宜過多,課堂主要是老師引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興趣以及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不應該設定太多的時間,應該為學生留出一定的課後時間進行本門課程的資料蒐集、整理、分析完成課程作業的時間。③課程設定要注意前後的銜接性。④課程的考核要靈活,要有助於激勵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

基礎能力課程的設定:學生基礎能力的培養本文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學生的寫作、溝通、表達、理解能力的培養;一部分是學生基礎經濟、管理知識背景的培養。由於學生的培養不應當直接教給他應該怎麼做,而應指導學生分析經濟業務的實質,使他理解準則為什麼要如此處理,因此寬厚的經濟、管理基礎是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基礎課程的安排應集中在前兩個學年、4個學期,課程難度不宜過大,以啟發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

核心能力課程的設定:核心能力主要是與學生專業技術有關的,應注重專業課的培養,主要安排在後兩個學年。

4.2基於會計行業標準的教學內容改革

課程體系的建設與教學內容的改革相輔相成,二者缺一不可。在教學內容的改革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教學內容應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課堂講授和討論的內容,另一部分是學生課後需要進行自學的部分。課堂教授內容不宜太多,應以啟發式和分析、理解式內容為主,記憶式內容為輔。課後自學的內容應以課堂講授內容為基礎,以參與式和合作式內容為主。

②教學方法我們可以參照英國的教學模式採用講授、自學、輔導、研討等多種教學方法。課堂講授以專題或案例的方式進行,老師講解框架結構及重難點,列出相應的參考文獻作為學生課後閱讀的自學資料。(會計之友,2004,張豔秋)學生通過課後資料及教師預先佈置的與主題相關的資料的閱讀和學習並提煉觀點,然後在考核課上與同學和老師進行研究討論。

③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方式不能完全採用傳統的閉卷答題的方法,而應逐漸增加綜合作業、論文、研討等研究型的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