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國小數學教學如何設疑

校園 閱讀(4.76K)

國小數學教學論文:設疑

國小數學教學如何設疑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學生的思維活躍於疑問的交叉點。為此教師應依據教材內容,抓住兒童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精心設疑,製造懸念,著意把一些數學知識蒙上一層神祕的色彩,使學生處於一種“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狀態,引起學生的探索慾望,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設定懸念的幾種方法。

一、激“疑”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產生認知衝突,進而撥動其思維之弦。適時激疑,可以使學生因疑生趣,由疑誘思,以疑獲知。

如在教學“體積的意義”時,教師巧妙地利用“烏鴉喝水”的故事向學生激疑:“為什麼瓶子裡的水沒有增加,丟進石子後水面卻上升了?”一“石”激“浪”,課堂上頓時活躍起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有關長度、面積等的知識塊被啟用。他們各抒己見,有的說因為石子有長度,有的說因為有寬度,還有的說因為有厚度、有面積等。正當學生為到底跟什麼有關係而苦苦思索時,教師看準火候兒,及時匯入新課,並鼓勵學生比一比,看誰學習了新課後能夠正確解釋這個現象。這樣通過“激疑”,打破了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使學生充滿熱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位置上。

二、巧“問”

一個恰當而耐人尋味的問題可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因此,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求知興趣。

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提出如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自行車的車輪是什麼樣的?”學生回答:“是圓形的.。”“如果是長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學生笑著連連搖頭。我又問: “如果車輪是橢圓形的呢?”(隨手在黑板上畫出橢圓形)。學生急著回答:“不行,沒法騎。”我緊接著追問:“為什麼圓的就行呢?”學生一聽,馬上活躍起來,紛紛議論。這一系列的提問不僅使學生對所要解決的問題產生懸念,而且為隨後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準備。學生“找結論”的思維之弦繃得很緊,而且這樣找到的結論理解、記憶得也很深刻。

三、示“錯”

教學時有意蒐集或編制一些學生易犯而又意識不到的錯誤方法和結論,使學生的思維產生錯與對之間的交叉衝突和懸念,進而引導學生找出致誤原因,克服思維定勢。

如我在教學四則混合運算時,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錯的復習題:36-36 3。許多學生的計算步驟如下:36-363=03=0。造成計算錯誤的原因是因為強資訊“36-36”削弱了計算順序這一資訊,造成了計算的差錯。而只有個別學生的計算步驟是:36-363=36-12=24。出現這兩種情況,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順水推舟,把這兩種計算過程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討論這兩種計算哪種正確。頓時,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說第一種解答正確,有的說第二種解答正確。學生們個個情緒高漲、興趣盎然,我順勢引入新課:“到底哪種解答方法正確呢?我們學習四則混合運算後,就知道答案了。”接著開始講授新課,教學效果很好。實踐證明,有目的地設計一些容易做錯的題目,展示錯誤,造成“懸念”,有助於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的主動性。

四、設“障”

教師要準確把握新知識的生長點,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設疑置難,利用新舊知識的矛盾衝突創設懸念,促使學生積極思維。

如在教學“迴圈小數”時,出示兩組題:(1)1.60.25,150.15;(2)103, 14.222。學生很快計算出第一組題的得數,但在計算第二組題時,學生髮現怎麼除也除不完。“怎麼辦?”“如何寫出商呢?”學生求知與教學內容之間形成一種“不協調”。好奇與強烈的求知慾望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處。這樣以“障”造成“懸念”,使學生在學習迴圈小數時心中始終有了一個目標,激發了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五、求“變”

求“變”就是在教學中對典型的問題進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層次的演變,使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類數學問題的一般規律和本質屬性,也使學生對學習始終感到新鮮、有趣,由此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例如,在學習了分數應用題後出示兩個條件:男同學 20人,女同學16人”,讓學生根據所給條件自己提出問題,並且解答。由此可以提出很多不同的問題:(1)男同學是女同學的幾倍?(2)女同學是男同學的幾分之幾?(3)男同學比女同學多幾分之幾?(4)女同學比男同學少幾分之幾?(5)男同學比女同學多百分之幾?……這樣的變換使學生再度陷入問題的探索之中,而且這種求“變”,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對學生思維潛力的發揮起到一個創景設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