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國小數學教學如何實施愉快教學

校園 閱讀(6.38K)

實施愉快教育一

國小數學教學如何實施愉快教學

一、排除心理障礙,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願望

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毅力常常以教師的感情為轉移,如果教師把愛寓於數學教學之中,通過語言、動作、姿態傳遞給學生,那麼就會使學生體驗到親切、溫馨、幸福的感情。由此產生積極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促使學生在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中愉快地學習,鼓起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奮發進取。對於那些數學學習上暫時有困難的學生,教師更應注意多關心、多幫助、多輔導,努力捕捉他們在學習中的閃光點,及時鼓勵、表揚,排除他們學習數學的消極的心理障礙。

二、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1。選用色彩鮮明的教具來激發兒童感知的積極性。因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覺知覺開始的,一切知識都不應該死搬硬套課本去灌輸,要儘量利用感官直覺去施教。低年級兒童思維還處於具體形象佔優勢的階段,對學習的注意往往來源於濃厚的認知興趣,如果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於生動鮮明的具體事物之中,就更容易引起兒童強烈的注意和極大興趣,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觀察力,誘發學生思維取得較好效果。

2。以設疑激趣為前提,誘發主動性。如,我在教“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時,設計了一道這樣的判斷題:(1)紅花的朵數比黃花多2朵;(2)黃花的朵數比紅花多2朵。提出後,要求學生判斷,當學生得出正確結論時,我又進一步提問:(1)誰跟誰比,我們說黃花的朵數比紅花多2朵?(2)如果只知道黃花的朵數,不知道紅花的朵數,我們能說"多"幾嗎?(3)多幾是幾個數比較中得出來的?這幾個問題一提出,學生的思維馬上活躍起來,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

3。在動手操作中激發兒童的求知慾。如:我在教“筆算兩位數加法”出示例題“39+28”後先通過擺小棒為學生理解計算方法積累感性認識,豐富其表象,接著讓學生逐步脫離學具,用語言概括操作過程,把“三動”――動手做、動腦想、動口說結合起來,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不但能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而且能使學生的認識得到深化。

實施愉快教育

一、把微笑帶進課堂

“微笑是教師職業的需要”。教師推門走向講臺,就象演員出幕走向舞臺一樣,應立即進入角色。無論在生活中遇到什麼不愉快的事情,決不能將其情緒帶入教室,若將不愉快的情緒傳染給學生,註定這節課失敗無疑。教師微笑的面容、親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師生間的鴻溝,縮短師生間情感的距離,可以給課堂定下一個愉快而安詳的基調,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心理環境

二、精心設計好匯入課

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句話是有道理的。若上課之初,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對所學內容缺乏興趣,那麼課堂教學就不能充分收到效益。在教學中,教師如果善於巧妙匯入新課,自然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好學之樂。如何激發,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創設有趣的情境,讓學生置身於特殊的環境中去感知、體驗。創設教學情境,應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實情、實物、例項入手,採用猜謎、講故事、做遊戲等形式,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樂趣。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教師可以結合內容編個生動有趣的“猴王分餅”的故事來匯入新課: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歡吃猴王做的餅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塊大小一樣的餅分給小猴們吃,它先把第一塊餅平均切成四塊,分給猴1一塊,猴2見到說:“太少了,我要兩塊。”猴王就把第二塊餅平均切成八塊,分給猴2兩塊。猴3更貪,它搶著說:“我要三塊,我要三塊。”這時教師說:“聰明的猴王用什麼辦法來滿足小猴子們的要求,又分得那麼公平呢?同學們想知道嗎?學習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就清楚了。”

三、充分利用風趣和幽默

恰當的風趣幽默,能活躍課堂氣氛,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許多有經驗的教師上課時常出現師生開懷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氣氛,這都得益於教學中的風趣與幽默。如在講“雞兔同籠”問題:“有頭45個,足116只,問雞兔各幾何?”時學生心算、筆算後仍面露難色。這時教師下令:“全體兔子起立!提起前面兩足!”學生開懷大笑。之後,教師說:“現在兔子和雞的足數一樣了,上面45個頭,下面多少足呢?”學生答:“45×2=90只。”“少了多少足?”“26只”這時學生歡快地叫起來“有26÷2=13只兔子,32只雞”。

實施愉快教育三

引起矛盾衝突,激發學習要求

強制的學習會使學生產生心理上的壓力,這種壓力非但無助於學生自覺自願地學習,而且會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反之,學習一旦成為學生自身的迫切需要時,就會愉快地、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中去。因此,教師要根據國小生的心理特徵,深入瞭解學生認知的心理障礙,善於創設問題的情景,引起矛盾衝突,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

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開始教師先請學生用3、4、5三張數字卡片,組成能被2整除的數(354、534)和能被5整除的`數(435、345),並讓學生說出能被2和能被5整除的數各有什麼特徵。然後,教師又問:用3、4、5三個數字能不能組成一個能被3整除的數呢?學生想:能被2整除或能被5整除的數的特徵都只看個位上的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大概也在個位上吧,因此,絕大多數學生組成的數是(543、453),他們還為自己的發現而高興。教師針對此種情況提問:能被3整除的數有什麼特徵?學生回答:個位上是3、6、9的數能被3整除嗎?你能舉例說明嗎?通過舉例,學生髮現象16、23、19等數不能被3整除。於是引起矛盾衝突,他們迫切希望知道能被3整除的數有什麼特徵。教師再讓學生用卡片3、4、5、三個數字組成345、435、354、534四個數,看看這些個位上不是3、6、9的數能否被3整除。學生感到好奇。用3、4、5三個數字任意組成一個三位數,都能被3整除。能被3整除的數到底有什麼特徵呢?學生的求知慾就被激發了。

參與探索活動,獲取成功的體驗

數學是愉快教育的源泉。因為數學中經常出現“問號”,有“問號”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而變“問號”為“句號”,完成知識上的“轉化”,則必須通過自身的探索實踐來實現,因為這樣,才會使學生產生滿足的愉快感,成功的喜悅感。而這種情感將會激發學生更高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不斷地去追求新的成功。因此,學生的求知慾被激發後,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積極地參與探索新知識的學習活動,給他們創造獲取成功的機會。例如,圓錐體的教學,可以改變以前那種“教師演示學生看,老師推導學生聽”的教法,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探求求知的學習活動,可以進行如下設計:

1、猜一猜。出示一個圓錐和一個圓柱容器,提問:圓柱與圓錐聯絡密切,同學們猜一猜,這個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幾分之幾?讓學生進行大膽地猜測。學生為了知道自己猜對沒有,實驗驗證已成為迫切需要。

2、倒一倒。讓猜過學生進行操作演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學生觀察發現:“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問:圓錐體積一定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嗎?再演示(不等底不等高的較小圓錐容器),讓學生往剛才圓柱容器倒水,使學生直觀地感知到“圓錐體積不一定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那麼,在什麼條件下,圓錐體積一定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呢?帶著這個問題,老師讓學生重新觀察前面的圓柱和圓錐,並分組討論。在學生得出“圓錐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的體積的三分之一”的結論後,再用與小圓錐等底等高的圓柱容器,讓學生再次實驗驗證。學生為自己觀察所得的結論被證實而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