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談國小數學教學如何進行體驗教學教育論文

校園 閱讀(3.02W)

【摘要】好的數學教學方式應從學生生活經驗和知識出發,使數學教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有趣、生動,容易感受。

談國小數學教學如何進行體驗教學教育論文

關鍵詞】國小數學 體驗教學 教學方式

學生坐在教室裡聽老師講要尊重殘疾人,這是間接學習,而讓學生坐在輪椅上像殘疾人那樣驅車爬坡,便是體驗學習。兩種學習的效果一比,後者肯定優於前者。因為後者是學生親身經歷,能感受殘疾人的艱辛,從而增進對他們的理解和同情。這種學習是知情合一的學習,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我們應提倡這種學習。

  一、學習材料的“生活化”,是體驗學習的前提

好的數學教學內容應從學生生活經驗和知識出發,使數學教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有趣、生動,容易感受。

1.提前熟悉比較抽象的學習材料

國小生由於缺乏生活經歷,有些知識學起來感到吃力,這就要我們在教學這些知識之前,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實踐活動,收集生活中相應的數學素材,為數學提供感性認識。如我在教學六年級“利息”前,便組織了一次存錢活動。通過活動,使孩子們獲得了不少有關儲蓄的知識。

2.補充“生活化”的數學材料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可以根據教學需要補充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去體驗。例如,學習“圓的面積”時,學生理解了圓的面積計算方法後,補充了這樣的問題:想辦法算一算操場上樹幹的橫截面積是多少。孩子們踴躍發言。一個說:“求圓的面積要先知道半徑,只能把樹砍下來量了。”有人反駁說:“那怎麼行呢?樹一砍下來就會死掉了!”經過爭論,大家達成了共識:先量出樹幹周長,算出半徑,再用面積公式去算大樹橫截面積。下課後,不少孩子都迫不及待地到操場上去量,去算,自然而然的進入到了親身體驗的境界。

  二、創設問題情境,使生活中的問題成為數學探究物件

數學知識源於生活,並最終服務於生活,尤其是國小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們能把生活中的問題,變為數學研究的物件,學生便會能感到親切,能主動學習。例如:數學簡單歸一應用題,教師先給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現在要求很快測算出全班48位同學在一分鐘內大約能口算多少的題數,怎樣測算呢?學生討論後,爭相回答。生1:可以先統計全班每位同學一分鐘內口算的題數,再把他們加起來。生2:這樣太麻煩了,我只要先測出一位同學一分鐘內口算題數,再乘48就可以了。生3:這個辦法不可取,如果選出的這位同學算得快,算出的得數就太大了;如果選出的這位同學算得太慢,算出的得數就太小了。學生都認為第三位說的有道理,怎麼辦呢?這時,一位同學興奮得說:“可以先測出幾個同學算得題數,計算出他們的平均數後在乘以48。”大家都認為這個辦法好。由於這例題是師生共同探討產生的,所以學生很快就掌握了這類題的解題思路。

  三、優化學習材料,讓學生體驗“探究式”學習的成功

教師要善於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和與當前要討論的問題之間的距離,來設計有結構的學習,設計的材料如果太難,學生的學習往往會不能成功,影響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就不會有愉快的體驗,如果過易,思維強度不夠,不利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學生逾越的體驗就不夠強烈。所以我們要安排由易到難的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四、優化數學活動,使抽象的數學概念讓學生容易接受

數學概念課一般比較抽象,如果把這些抽象的數學概念變成學生看得見的“數學事實”,採用直觀、形象、生動的教學方法施教,就能卓有成效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抽象的概念。如教學“毫米的認識”時,教師提供硬幣、撲克等實物,不僅能使學生很快的理解知識,也會激發學生學的習積極性,迅速形成毫米的概念。

  五、“實踐操作”是體驗學習的主要方式

學生有積極進行實踐的'天性和創造的慾望,我們應該放手讓學生動手,使他們在“做中想、想中學”,親身經歷各種探索活動。

1.開設情境,引導體驗

教師要以寬容、友愛、平等的心態對待每個學生,使他們身心舒展起來,然後通過創設情境,提供學習材料,才能使其積極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要引導學生體驗,教師必須給他們提供機會,凡是學生能操作的,都讓學生去做。這樣既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又可加深對操作物件的印象。例如,在一年級“長方體、正方體的初步認識”一課中,學生已初步實現了從“模型”到“圖形”的轉化,但不要到此為止,要繼續對比“模型”到“圖形”的觀察。一個學生提出“正方體圖形的側面為什麼看上去是斜的”(平行四邊形),這就是富於思考的體驗。在比較長方體和圓柱實物時,又一個學生說:“我試了一下,圓柱可以滾動,而長方體不能滾動。”這便是對具體事物進一步探索的結果,只有這樣,學生才真正成為認識事物的主題。 2.組織實踐,課後延伸

創造源於實踐,實踐活動是一個連續、完整的過程。僅僅滿足課堂上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便用實踐性作業的方式,安排課後的實踐任務,以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深化和鞏固。例如,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一課後,我佈置了這樣的實踐作業:如果將10盒火柴包一包,你能設計出幾種不同的包裝方式,你認為哪種好?通過實踐活動,學生認識到,通常情況下表面積越小越好,越省料。這樣,學生便進一步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價值,同樣也培養了實踐能力。

  六、“合作交流”是體驗學習的有效途徑

交流的目的,不在於學生解決多少問題,獲得多少知識,而是讓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思考。

1.提供學生了解與交流的話題

課堂交流是一種開放式的探索活動,它比教師講和個人自學更能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提高他們應用知識的興趣。例如,學習“加鹼應用題”後,我出了這樣一道題:“小強離學校900米,小麗家離學校400米,小強與小麗家距離多少米?”這是一個開放性問題,孩子們爭先恐後的發言,個個不甘示弱,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他們根據居住位置得出了很多答案:如果兩位同學住在相反的方向應是900+400=1300米;如果是兩個學生住在同一方向應900-400=500米;還有地說:如果小強、小麗家和學校位置是三角形,那就很難求出兩家相距米數,但相距米數比500米多,比1300米少……

這樣的討論,對於養成學生的探索精神,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都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2.創造合作學習的機會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爭取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去發表自己的見解,去傾聽別人的想法,學會交流,從而增強其合作意識。例如在學習“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時,可以組織學生分小組學習,讓他們用手中的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去拼擺,來探索三角形面積公式。他們有的剪,有的拼,相互討論,幾分鐘後,就拿出自己小組解決問題的辦法。交流時,臺上學生講,臺下學生不時地爭著補充修正。在交流中學會合作,在交流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分享著競爭、成功與挫折的體驗。

總之,體驗學習是素質教育大背景下產生的教育新方式,它充分展現了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在體驗學習的教學中,要求教師一定要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程序,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造,在創造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