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中歷史必修一試題及答案

校園 閱讀(1.62W)

高中必修一的歷史課程即將結束,我們的學生也要面臨著期末考試,你知道應該怎麼複習才最有效嗎?其實通過做試題來複習歷史知識是很有成效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必修一期末試題及答案,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歷史必修一試題及答案
  歷史必修一期末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目要求)

1.《三字經》寫到:“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周朝最長久的制度保障是:

①禪讓制 ②分封制 ③宗法制 ④中央集權制度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在中國古代“家國一體”的社會中,忠孝觀念遠流長,其頭是

A.宗法制 B.郡縣制 C.君主專制 D.中央集權制

3.“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該材料反映的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包括①分封制 ②等級制 ③君主專制 ④宗法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他,三不朝則六師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況 B.天子與諸侯都是宗族、姻親關係

C.諸侯有保護天子的義務 D.當時常有諸侯“不朝”的現象

5. 中國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進言:“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歸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此大臣

A.反對郡縣制 B.主張郡縣制 C.反對中央集權 D.主張中央集權

6.柳宗元說:“周之失,在於制;秦之失,在於政,不在制。”文中的兩個“制”分別是

A.分封制和郡縣制 B.宗法制和郡縣制 C.分封制和皇帝制 D.世襲制和行省制

7.下列言論不符合中國皇帝制度的是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B.“法令出一”

C.“別黑白而定一尊” D.“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

8.西漢初年實行郡國並行制度,然而“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這說明

A.分封制有利於國家統一 B.分封制有利於加強王權

C.郡國並行有利於消除內亂 D.郡縣制有利於國家統一

9.下面是某電視專題片中出現的三組鏡頭,分別反映了不同朝代為解決洪水災害,中央政府的運作情況:①蜀郡洪水為患,丞相與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給皇帝裁決②渝州發生洪災,中書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檔案,交門下省稽核後,再交尚書省,尚書省交工部、戶部辦理③徐州府爆發洪災,閣臣據皇帝旨意寫成詔書,直送工部、戶部執行賑災

據所學知識判斷,上述歷史場景最早出現的朝代分別是

A.秦、唐、元 B.漢、宋、明 C.秦、元、清 D.秦、唐、明

10.以下有關選拔官員的方式與主要依據搭配正確的是

軍功授爵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

A.功績—考試成績—品行才學—門第聲望

B.考試成績—功績—門第聲望—品行才學

C.考試成績—品行才學—門第聲望—功績

D.功績—品行才學—門第聲望—考試成績

11. 餘秋雨在《十萬進士》中認為,科舉制度選拔的“十萬進士”,“其中包括著一大批極為出色的、有著高度文化素養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專家”。這說明科舉制度

A.是行之有效的選官用人制度 B.導致了“重文輕武”的現象

C.已經成為束縛人們思想的工具 D.有利於維護官僚隊伍的廉潔高效

12、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主要措施有①把主要將領的兵權收歸中央②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③設定通判監督地方④掌控地方賦稅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其產生的影響不包括

A、有效地管轄遼闊的疆域 B、解決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C、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直接行政管理 D、“省”奠定了後代地方制度的基礎

14、中國古代長期存在著“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和衝突。以下各個朝代採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於這一矛盾解決的是

A、漢武帝重用身邊的侍從、祕書任尚書令、侍中等

B、元代設定中書省,其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C、宋代設定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

D、隋唐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都是宰相

15、以下關於明代內閣制度的評述,正確的是①在明初殿閣大學士的基礎上發展起②明宣宗後地位日益提高③是位居六部之上的中央決策機構④對皇權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16、清朝前期,中央機構發生過多次變化,其中最主要的變化是

A、軍國大計,自雍乾後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在內閣而於軍機處

B、“率循祖制,鹹復舊章”,廢內閣,恢復內三院

C、調選翰林院學士入南書房當值,“非崇班貴值,上所親信者不得入”

D、國初定製,設議政王大臣數員……如坐朝儀

17、 內閣制度的創立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A.地方職能的健全 B.思想控制的加強 C.中國社會的進步 D.君主專制的強化

18. 《呂氏春秋》記載:“微子啟雖長,系庶出,不得立;紂王雖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A.財產繼承的原則 B.宗法制的基本法則 C.任人唯才的要求 D.兄終弟及的傳統

19.“中國人總是作為他家庭中忠誠的成員生活著,非常關心親族關係,對於輩分、男女性別和身份的區別很是敏感,從古代起,女兒都是嫁到別家去,兒子則將媳婦娶進自己家裡。”對上述材料理解最準確的是

A.體現了宗法制等級森嚴及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特點

B.宗法制最大的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有利於權力的分配

C.宗法制的形成有利於宗族的團結及內部的穩定

D.體現了大宗和小宗的關係,小宗必須服從大宗

20.秦滅六國後,嬴政自稱“賴宗廟之靈”,進而又採用鄒衍“五德之運”的學說,利用天人感應論,“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從所不勝,為水德”。這反映出

A.禮樂制度被進一步強化利用 B.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C.全體官僚都是皇帝的臣僕 D.神權被皇權進一步利用

21.隋煬帝時,劉炫稱“往者州唯置綱紀,郡置守丞,縣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則長官自闢,受詔赴任,每州不過數十。今則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

①官吏選拔制度發生變化②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③三省六部制的確立④相權不斷擴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2.英國人杜麥斯在《中國札記》一書中,以近乎狂熱的態度呼籲建立起一種向全體英國臣民開放的競爭性的制度,從而提高英國行政官員的水平,並促進大英帝國的團結。杜麥斯的呼籲是有感於中國

A.察舉制的實行 B.內閣大學士的選拔 C.科舉制的推行 D.軍機處的設定

23.明清政治制度的變革主要圍繞( )

A 皇權與外戚、宦官的矛盾 B 中央政權與邊地民族的矛盾

C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 D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24、關於明代內閣,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明太祖罷除丞相職位,設內閣制 B.內閣成員的權勢和地位有過提高

C.內閣正式成為統帥六部百司的機構 D.司禮監最終取代了內閣

25.錢穆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提到某種治史方法時說,“其治史,乃以社會形態為軀殼,以階級鬥爭為靈魂。所論厥為自秦以,中國社會形態之階級分別。”這種治史方法是( )

A.唯物史觀 B.文明史觀 C.全球史觀 D.現代化史觀

26.君主專制在從秦到清不斷強化的過程中偶有特殊情況,能反映這一情況的是(  )

A.戰國時期秦國以王為首,統一後秦王稱皇帝

B.漢武帝以身邊近臣組成中朝執掌決策權,隋代實行內史、門下、尚書三省制

C.唐代決策、審議、執行權分離,宋代中央機構形成全面的權力牽制體系

D.清初軍國政事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

27.在《紅樓夢》第九十回中,賈母說:“自然先給寶玉娶了親,然後給林丫頭說人家。再沒有先是外人,後是自己人的……。”這反映出賈母(  )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傳統的家庭等級觀念

C.具有濃厚的.宗法觀念 D.遵循長幼有序的婚姻禮俗

28.唐朝進一步完善了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古人曾用“事無不總”形容三省六部中的某一部門的職權,這個部門是(  )

A.門下省 B.中書省 C.尚書省 D.禮部和工部

29.某本古書上有這樣的記載:“朕自臨御以,十有三年矣,中間圖任大臣,期於輔弼,以臻至治……賴神發其奸,皆就殄滅。朕欲革去中書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據此,這位“朕”應該是(  )

A.秦始皇 B.唐太宗 C.明太祖 D.明成祖

30.我國古代中央機構不斷變革,曾先後出現了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內閣、軍機處等。這些變革反映的趨勢是不斷強化(  )

A.專制皇權 B.中央集權 C.監察權力 D.對農民的控制

二、材料解析(共40分,其中第31小題20分,第32小題20分)

31、71.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重要體現。閱讀下列有關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兩幅圖:

圖一

圖二

請回答:

(1)兩幅圖分別反映了我國哪個朝代的哪種制度?(4分)

(2)上述兩種制度對我國曆史發展分別產生了什麼影響?(10分)

(3)圖一、圖二所體現的我國古代政治制度沿革歷程中的兩對基本矛盾是什麼?發展趨勢如何?(6分)

3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元光元年,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此後至東漢末年封建統治者不斷補充健全歲舉孝廉的有關規定,察舉標準為“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宰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後漢書•左雄傳》)當時未有黜落法,對策者皆被選,但有高下爾。此後,郡國每歲薦舉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為官,成為定製。 ——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

材料二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潔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晉]葛洪《抱朴子•審舉》

材料三 隋煬帝能夠在傳統取士科目之外創設足以開啟新局面的新科目,無論如何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劉海峰《科舉制的起與進士科的起始》

材料四 漢代的察舉與唐代的科舉基本一致……皆朝廷統一部署下,以按科取士、考試進用為特徵的官僚選拔制度。 ——徐連達、樓勁《漢唐科舉異同論》

(1)根據材料一,概括漢代察舉制的基本特點。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這一制度在西漢時期的主要作用。(6分)

(2)根據材料二,分析察舉制在推行過程中存在什麼不足之處?對後世有何不利影響?(6分)

(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三中隋煬帝所開設的“新科目”是什麼?在當時有什麼有何意義”?(8分)

  歷史必修一期末試題答案

1-10 B A A B A C A D D D

11-20 D B B B C A D B C D

21-30 A C D B A D C C C A

31.

(1)唐代三省六部制;元代行省制。4分

(2)影響:①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新。三省互相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提高了決策的科學性,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②行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10分

(3)矛盾:君權和相權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趨勢: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中央不斷強化對地方的控制和監管。6分

32.答案:

(1)注重道德修養(孝廉)、自上而下地方推薦。作用:推動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擴大了官吏;鞏固封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6分

(2)不重視德才,任人唯親,被世家大族把持,按門第標準。發展成九品中正制。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