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上海大學聯考歷史測試題及答案

校園 閱讀(2.53W)

歷史屬於大學聯考文綜之一,如果複習得好是能夠輕易拿很多分的,上海的考生在複習歷史的時候,可以通過做題來檢測自己掌握了多少知識。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聯考歷史模擬試題及答案,希望對大家有用!

上海大學聯考歷史測試題及答案
  大學聯考歷史模擬試題

一、選擇題(本題共30個小題,每小題1.5分,共45分)

1.皇權和相權的矛盾是我國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之一。下列舉措為分割相權的是:

①秦設御史大夫 ②唐設三省六部 ③北宋設參知政事 ④清設軍機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唐代文學家柳宗元說:“周之失,在於制;秦之失,在於政,不在制”。材料中的兩個“制”分別是

A.分封制和郡縣制 B.宗法制和郡縣制

C.分封制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 D.宗法制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

3.吳曉波在《浩蕩兩千年:中國企業公元前7世紀—1869年》一書中評論某種制度:“造成知識階層對國家權力的絕對依賴……從這一制度確立之日起,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知識分子階層在中國歷史上完全地消失了。”這一制度

A.擴大了知識階層的活動舞臺 B.推動了古代科技的進步

C.導致了知識階層隊伍的消失 D.壓制了古代教育的發展

4.據嘉慶《兩淮鹽法志•科舉志》記載:“明代兩淮共取進士137名,其中徽、晉、陝籍者106名;共取舉人286名,其中徽、晉、陝籍者213名,均佔70%以上,蓋皆商人子弟。這說明此時期 ( )

A.市籍者不得宦的古訓被徹底打破 B.部分地區的商人廣泛享有科考權

C.商人蔘與科考的各項限制被放寬 D.政府控制商人勢力維護專制集權

5.有學者認為,從秦漢起,中國官僚體制的核心問題,一是官僚的選拔問題,二是官僚體系內部的權力制衡。隋唐解決“官僚體系內部的權力制衡”問題的獨創性舉措(  )

A.提高了決策的周密程度 B.豐富了官吏選拔的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權壟斷 D.推動丞相制度走向解體

6.下圖是古代中央機構的官制改革,它反映的主要歷史趨勢是

A.中央集權的強化 B.中央機構的精簡

C.行政效率的提高 D.君主專制的強化

7.小王喜歡看有關歷史的電視劇,她從中獲取了一些對歷史人物的認識:

①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行察舉制選拔人才。

②康熙:平定三藩,統一臺灣,主持編撰《四庫全書》。

③唐太宗:從諫如流,三分相權,開創科舉制選拔人才。

④明成祖:設定內閣,加強皇權,遷都北京。

小王對以上歷史人物的認識與史實相符的是 (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下列圖示呈現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歷程,其主題是

A.中央集權的加強 B.中央官制的完善 C.選官制度的完善 D.中樞機構的演變

9.下面圖表所反映的社會歷史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

時期 全國人口(丁) 官員 官民之比

西漢 5959萬 7500人 1:7945

唐高宗時 5238萬 13465人 1:3927

元成宗時 5816萬 22500人 l:2613

清康熙時 2459萬 27000人 l:911

A.經濟重心的南移 B.全國總人口的逐漸增長

C.科舉取士的比例大大提高 D.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的發展和強化

10.臺灣學者許悼雲在描述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時說:“帝國時代延續兩千年的奧祕即在於,君主專制的剛性與官僚高度流動的柔性相結合。”這一論斷說明了中國封建時代政治制度的特點是

A. 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 B. 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相結合

C. 宗法制和分封制結合 D.“家天下”與“公天下”共存

11.下列各項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關係合理的是 ( )

史實 結論

A 梭倫改革使公民大會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一切成年的雅典男性公民都有權參加公民大會 梭倫改革使雅典男性公民

在政治上獲得平等的權利

B 古代雅典統計整個城邦的人口時,

官方檔案的表述是“雅典人及其妻子和孩子” 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婦女和孩子沒有公民權

C 羅馬《十二銅表法》規定“用人為的方法變更

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財產遭受損害時,受害人得訴諸

賠償”“橡樹的果實落於鄰地時,得入鄰地拾取之” 主要維護了平民的利益

D 《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說“皇帝的威嚴、光榮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需用法律來鞏固,這樣,無論在戰時或平時,總是可以將國家治理得很好” 皇帝的權威至高無上

12.甲、乙、丙、丁四位同學打算各寫一篇關於古希臘的論文,他們採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驟比較合理,論證比較嚴謹的是

第一步 第二步

甲 提出雅典民主是多數人民主的觀點 尋找到伯利克里的同樣言論作證據

乙 提出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觀點 尋找到當時用於投票的陶片作證據

丙 查閱到“人是萬物的尺度”等一手史料 得出當時已產生人文精神的結論

丁 查閱到《十二銅表法》的具體內容 得出這是世界最早的成文法的結論

A.甲 B.乙 C.丙 D.丁

13.恩格斯說:“在古希臘和古羅馬人那裡,如果認為希臘人和野蠻人、自由人和奴隸、公民和被保護人、羅馬的公民和羅馬的臣民(指廣義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麼這在古代人看來必定是發了瘋。”能體現上述觀點的是

A.直接式民主 B.成年男性公民當家作主 C.萬民法 D.輪番而治

14.古希臘、羅馬的政治機構中,有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元老院、執政官,而我國西周出現宗法制和分封制,就其實質而言

A.地域決定政治 B.經濟模式決定政治手段

C.統治階級維護其統治的方式不同而已 D.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

15.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稱“這裡還有其他一些人(希臘人),… 將鑄造出充滿生機的銅像,造的比我們高明……….在法庭上比我們更加雄辯,……….但是,羅馬人,你記住,你應當用你的權威統治萬國。這將是你的專長,你應當確立和平秩序。“對此段話的最佳理解是

A.羅馬人有著自己的法律和政治成果 B.希臘人有著突出的藝術和哲學成就。

C.羅馬人的藝術和哲學成就勝於希臘人 D.羅馬人比希臘人更擅長運用政治權威

16.唐初政府鼓勵年輕寡婦再嫁,鼓勵早婚多育,屆時不婚,官府強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錢贖回饑民賣掉的子女,將人口的增減作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標。這些措施

A.顛覆了傳統的綱常倫理 B.反映了唐初徭役賦稅繁重

C.改變了官吏選拔的標準 D.有利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17.有學者認為,中國的經濟形態,從先秦到漢初是貴族經濟,演進到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成為世族經濟,進入隋唐後,日漸呈現出“士商合流”的趨勢,到宋代,終於定型為士紳經濟。據此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棄了重農抑商 B. 門閥政治依賴於世族經濟

C.貴族經濟的基礎是井田制 D.士紳經濟強化了農民人身依附關係

18.沈括作《戲延州詩》雲:“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洛陽塵。”司馬光也有《都門詩》:“紅塵晝夜飛,車馬古今跡,獨憐道旁柳,慘淡少顏色。”下列選項反映材料中詩作主題的是( )

A.宋代存在空氣汙染問題 B.宋代城市商業繁榮

C.宋代能源結構有大變化 D.宋代民族融合加強

19.《秦律•田律》規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買賣)酒,田嗇夫(官職)、部佐(官職)謹禁御之,有不令者有罪。”該法令出臺的主要動機是

A.抑制商賈發展 B.提倡糧食節儉 C.嚴禁商品流通 D.穩定酒類物價

20.在西方人眼中,兩千年前中國文明的“象徵”是絲綢,一千年前中國文明的“象徵”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國文明的“象徵”是茶葉。這主要表明古代中國

①自然經濟長時間內沒有根本性突破 ②東西方的交流渠道不暢通

③手工業發展水平世界領先 ④對外貿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21.有的朝代出現經濟重心與政治中心分離的現象,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談到某個朝代的後期“立國於西北而植根於東南”。這個朝代可能是

A.西漢 B.唐代 C.北宋 D.明代

22.史學家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中統計,18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佔世界經濟總量的32.9%,西歐各國的總和佔23.6%,美國和日本分別佔1.88%和3%。上述統計表明當時的中國( )

A. 仍是世界經濟文化中心 B. 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

C.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 D. 經濟總量遠超歐美各國

23.據《山東東呂府館陶縣誌》載:清中葉“本邑男耕婦織,各務本業,大布(俗稱粗布)一種輸出境外,遠銷晉省。夏麥秋糧,每值豐收,水路可由衛河運至天津銷售,爾時布縷粟麥雞子等皆為輸出物之大宗。”此記載反映出當地

①自然經濟佔主導 ②農業結構發生變化 ③商品經濟發展 ④對外貿易發達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24.下表呈現的是明清時期江南某些地區的經濟現象。根據傅斯年的觀點“歷史研究應堅持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此表可以證明當時江南地區(  )

松江府 “壤地廣袤不過百里而遙,農畝之入非能有加於他郡邑也。所由供百萬之賦……全賴此(棉織)一機一杼”。

蘇州府 “郡城之東,皆習機業。……計日受值”;盛澤鎮“供以蠶桑為業”。

嘉興府 王江涇鎮“多織綢,收絲縞之利,居者可七千餘家……”

湖州府 “俗皆織絹”;“惟湖以蠶……官賦私負鹹取足焉”;南潯鎮“煙火萬家”。

①商品經濟的發展 ②紡織業在全國經濟中占主導地位

③農民經濟負擔沉重 ④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25.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指出:漢武帝“更喜歡儒家的是‘三綱五倫說’”;朱熹在後世影響最大的著作是《家禮》,並且在他及其他理學家的影響下,南宋有相當多的通俗教育讀本《勸孝文》《勸學文》《諭俗文》等。由此可見,南宋與西漢相比在“三綱五常”方面的最大區別在於

A. 由服務於統治者到服務於民眾 B. 用理來論證其合理性

C. 注重民族性格的培養 D. 儒家倫理道德普及化、通俗化

26.“天地君親師”的思想發端於《國語》,形成於《荀子》,流行於西漢思想界,北宋初期,“天地君親師”的表達方式正式出現。明朝後期以來,民間廣為流行崇奉、祭祀“天地君親師”。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國家的名義,確定“天地君親師”的次序。這一演變反映了(  )

A.儒家思想統治地位的日益鞏固 B.專制集權的發展強化

C.傳統社會價值體系的逐漸確立 D.大一統國家不斷壯大

27.“大一統的封建帝國需要這樣一種宗教:用統一的神權來神化君權,用祖先崇拜來鞏固宗法等級制度,用‘天定’的禁慾主義清規戒律來束縛民眾,用教主崇拜來管制思想……經歷兩次改造,儒家變為儒教,孔子抬高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家變為儒教”的兩次改造指的是 ①孟子主張施行“仁政” ②荀子提倡“仁義”和“王道” ③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三綱五常” ④朱熹提出 “存天理,滅人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8.康熙帝曾說“朕生來不好仙佛”,他多次在他的宮廷教師面前“斥責了佛教和道教”,但另一方面,“康熙帝保護了喇嘛教,頻繁地拜謁佛教的聖山(五臺山),並且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寺廟。”康熙帝這一行動,最主要出於

A.爭取社會政治勢力的支援 B.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C.通過宗教手段控制思想言論 D.對宗教的態度和認識發生了變化

29.某外國學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時,引李白詩句“邯鄲四十萬,同日陷長平”,證唐代邯鄲人口殷盛。有學者則指出李白用的是戰國時秦趙長平之戰,秦人勝,坑殺趙兵四十萬的典故。下列說法中最為合理的是

A.李白以激情與浪漫著稱,其詩不足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詩人,意見具有權威性

C.外國學者以詩證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歷史研究可以以詩證史,但必須詳加考辨

30.王國維將整個清代學術的發展脈絡概括為“國初之學大,乾嘉之學精,道鹹以降之學新”。下列對“國初之學大”的理解準確的是

A.明季遺儒,懲明儒之空疏無用,其讀書以大義為先,惟求經世,實學以興

B.雍乾之世,網羅日密,文字之獄屢起……學者懷抱才慧,遁於聲音訓詁以自隱

C.自外域之學輸入,舉世風靡,既見彼學足以致富強,遂誚國學而無用

D.外侮踵至……公羊家言三世改制之說,尤與變法相吻合,故外託今文以自尊

第II卷(非選擇題)

二、主觀題(本題共3個小題,第1題12分,第2題22分,第3題21分,共55分)

31.(12分)閱讀表格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朝代 福利體系的內容及措施

西漢初年 財政支出中,社會福利支出有十多項,包括了收養孤兒、賑恤鰥寡、

尊老養老、基礎教育、醫藥救助、放賑救災、喪葬撫卹、助貸貧民、協助生產等。

唐宋時期 把“勸富豪以助濟施”作為重要國策,但只是作為一種補充,

主要用於特定的災難救助、軍事支出和水利工程。政府主要通過給予宗教團體一定量的土地,用此後的地租來興辦一些常規性福利機構,來為社會提供養老、醫療、救濟、喪葬等基本公共服務。如唐代的悲田院,宋代的福田院、居養院、漏澤院、安濟坊、安樂病坊等,多是採用這種辦法,由僧人主持。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雖然把一些慈善機構收回,由官府自辦,但還是積極引導民間資金

投資社會福利事業,推動公私合作的公共設施建設。在賜爵籌資方面,

進一步制度化,確立一系列的標準,並積極引導民間組織和資金參與

地方架橋修路、挖井建池等公共設施建設,如《泉州府志》記載,泉州明清造橋260座,大多是公私合作建造,其中還有60多座是僧人主持興造。

——摘編自周素麗《中國古代公共福利體系》,《人民論壇》雜誌2015年11月

根據材料,找出至少兩個中國古代福利體系發展的趨勢,並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

32.經濟政策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作出調整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2 分)

材料一 漢武帝時期,由於財政危機,國家取消行之已久的鹽鐵 特許制度,由政府自行經營鹽鐵 。其時,王國的問題 已經解決,山海資源的壟斷權已全部收歸朝廷。鹽鐵官營,國家不僅佔有原有鹽鐵 商人的利潤,而且把農民對鹽鐵 的消費納 入到國家的財政時常。國家一旦控制了鹽鐵 ,大量為豪族地主所隱佔的人口,在鹽鐵 官營之下,不得不出高價食官鹽、用官鐵,等於是向國家交稅。“天下之利”盡由國家掌握,將商人排斥於流通領域之外,本質上是國家通過商業獨佔以榨取農業賦 稅的一種方式。 ——摘編自程念琪《國家力量與中國經濟 的歷史變遷》

(1)結合材料,分析漢武帝時期實行鹽鐵專營的背景和作用。(6 分)

材料二 至兩宋時,國家建立了漸趨 完善的商稅制度,從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認了民營商業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稅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國家維持龐大的官僚機構正常執行和兩宋王朝贍軍養兵的鉅額費用。“以朝廷雄富,猶言採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則或闕均需”。“州郡財計,除民租之外,全賴商稅”。

唐宋以來,商業鎮 市的崛起和繁榮所帶來的商稅在國家財政收入中的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宋代設鎮 的標準是“民聚不成縣而有稅者,則為鎮 。”官府積極促進鎮 市的設定。“州縣官凡有所需索,皆取辦於一鎮之內。”——摘編自馮芸 吳臣輝《宋代商稅制度的確立與國家商業政策的調整》

(2)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兩宋時期政府商業政策的調整並分析其原因。(6 分)

材料三 中國的田賦和商稅(1776-1911年)

年代 田賦 工商稅總額

數額(單位:元) % 數額(單位:元) %

1776 42,771,300 73 15,930,200 27

1842 42,293,282 76 13,030,589 24

1885 49,829,423 48 53,405,201 52

1890 51,999,675 44 66,323,100 56

1903 57,269,194 38 92,143,422 62

1911 74,076,073 27 202,723,658 73

——摘編自林滿紅《銀線:19世紀的世界與中國》

(3)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以社會經濟與政策變遷為視角,解讀賦稅結構的變化。(10分)

(要求:提取資訊充分;總結和歸納準確、完整;解釋和分析邏輯清晰。)

33.(20分)自漢代起,儒家思想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為他們的政權合法性尋找某種原則,對於他們是至關重要的。……漢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攬始終堅持封建制度的學派來支援中央集權的國家……他們最大成就是,使這個從未親身經歷封建時代的新文人階層相信,孔子的學說能夠應用於新的政治體制……中央集權國家的理念逐漸與這個文人階層和儒家信徒緊密結合起來。這個文人階層原來捍衛的是舊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後,他們一直反對任何分裂活動。——菲茨傑拉德《中國簡明文化史》

材料二 朱熹編著《四書集註》,用理學思想重新解釋《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使理學透過四書而深入人心。他編《國小集註》,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綱五常的道德規範,他編《論語訓蒙口義》《童蒙須知》,對兒童的衣著、語言、讀書、寫字、飲食都作了道德規定。

——樊樹志《國史概要》

材料三 贄書皆狂悖乖謬,非聖無法,惟此書抨擊孔子,另立褒貶,凡千古相傳之善惡,無不顛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誅者。其書可毀,其名亦不足以汙簡牘,特以贄大言欺世,至今鄉曲陋儒,震其虛名,如置之不論恐貽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清《四庫全書總目•別史類存目》

(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武帝時儒學為支援中央集權提供的理論主張。這些理論主張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8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廣理學方面所做的努力。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朱熹推廣理學的社會條件。(6分)

(3)根據材料三,結合李贄的思想主張說明“其書可毀”的理由,並分析統治者“毀書存目”的目的。(6分)

  大學聯考歷史模擬試題答案

1.C2.A3.A4.B5.A 6.D7.B8.D9.D10.D11.B12.C 13.B14.D 15.D16.D17.B18. A19A 20.C 21.B 22.D23.A 24.B 25.D26.C 27.B28.A29.D30.A

31.

示例:趨勢一:公共福利由政府舉辦,到政府舉辦、勸富豪助濟,再到官府自辦,引導民間資金投資、公私合作。(3分)

說明:西漢初年社會貧困;(1分)唐宋國力強盛;(1分)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程朱理學成為官方哲學。(1分)

趨勢二:宗教團體、僧人蔘與社會福利實施和救濟,並逐漸成為福利救助的重要形式。(2分)

說明:西漢初年佛教尚未傳人;(1分)唐宋、明清,佛教、道教、儒教逐漸三教合一,宗教勢力在國家扶植下增強。(3分)

趨勢三:由西漢初年單純的福利救助,到唐宋、明清時期用於公共設施建設。(2分)

說明:西漢初年國力弱小;(1分)唐宋、明清封建經濟持續發展,國家公共設施建設工程、民生設施工程浩繁。(3分)

趨勢四:社會福利逐漸機構化、制度化,體系日益完備。(2分)

說明:中國封建制度逐漸成熟,政治制度逐步完善,社會福利體系也逐步健全。(4分)

(示例只作評分參考,不作評分的唯一依據。考生作答時,只要言之有理、論之有據,即酌情給分,但本題學生總得分不得超過12分)

32.(1)(6分)背景:財政危機;王國問題解決。(每點1分,共2分)

作用:打擊商人的勢力;增加的國家的財政收入;起到與豪強爭利的作用;加強了對農民的剝削和控制。(每點1分,共4分)

(2)(6分)調整:完善商稅制度,承認民營商業的合法性;依據商業的發展狀況設立市鎮。(一點2分,兩點3分)

原因:經濟重心南移,農業生產大幅度發展;工商業繁榮,在經濟和財政中發揮重大作用。(一點2分,兩點3分)

(3)(10分)答案示例:

清朝前期至鴉片戰爭前後(時段),自然經濟佔統治地位,清政府推行重農抑商和閉關政策,(相關因素兩點)。田賦在稅收中占主導地位。(結論)

鴉片戰爭後至甲午戰爭前(時段),西方勢力侵入,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商品經濟發展。洋務運動期間,近代工商業興起。(相關因素三點)工商稅收入超過田賦。(結論)

甲午戰爭後至清末(時段),西方國家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自然經濟,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清末推行新政,近代民族工業獲得初步發展。(相關因素四點)工商稅收成為政府財政的重要來源。(結論)

稅收結構的變化說明近代以來,中國近代經濟興起、發展,政府的經濟政策從抑商向重商的轉變。(概括性結論)

評分說明:

8—10分,有合理的概括性結論,劃分階段明確,各階段史論結合,論據充分。

6—8分,劃分階段明確,各階段史論結合,論據較充分。

4--6分,劃分階段,有明確的結論和相關的論據

4分以下,列舉了相關的史實和論點,但結構不清晰。

33.(1) (8分)主張:君主受命於天(君權神授),大一統思想。

影響: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中國的“大一統”局面得到鞏固;高度集權的專制主義政治體制大體定型;儒學地位上升,漢王朝開始重視思想、文化和教育的發展,以漢民族為主體的文化共同體基本形成。

(2) (6分)努力:重新解釋經典,注重道德規範教育,使理學生活化、普及化。

條件:印刷術的發明和運用,宋朝社會經濟的發展;宋代私學的發展。

(3) (6分)理由:李贄主張“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對正統思想發出了大膽挑戰,反對盲從孔子;提出“童心說”,反對禮教的虛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