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中歷史期末考測試題及答案

校園 閱讀(2.11W)

高中的歷史內容涉及的範圍是很廣的,因此高中的歷史考試也比較靈活,側重於考查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這就意味著平時的試題習題是不能少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歷史期末試題及答案,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歷史期末考測試題及答案
  高二歷史期末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錢穆說:“中國以農立國……往往以我日常用品易彼奇珍異玩,徒是引起國內之貧富不均,以及風俗之奢華。而於整個國民生計,無大補益。故對外戰爭,除防止侵略外,常無所利。”文中認為“常無所利”的根本原因是

A.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發達 B.封建經濟自給自足的特點

C.封建政府閉關鎖國的政策 D.封建政府重農抑商的政策

2、清初學者唐甄說:“為政之道,必先田市。農不安田,賈不安市,其國必貧。”以上言論反映的思想是

A.重農抑商 B.自由主義 C.重商主義 D.農商並重

3、下表最能體現

時期 春秋戰國 唐宋元 明中葉後

發展 出現 逐漸發展 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A.官營手工業發展的史實 B.民營手工業發展的史實

C.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史實 D.商品經濟發展的史實

4、蔡邕在《獨斷》中說:“漢天子正號曰皇帝,自稱曰朕,臣民稱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詔,史官記事曰上。”材料可以用來說明

A.皇帝制度建立 B.漢代繼承發展秦制

C.“天人合一”思想產生 D.皇帝獨斷局面出現

5、元朝行省的權力很大,基本掌握著地方的軍政大權,與宋代以來地方權力逐漸削弱的趨勢形成鮮明對比。這主要是由於元朝

A.行省逐漸成為軍政合一的地方統治核心

B.鞏固地方統治比加強中央集權更加迫切

C.最高統治者不瞭解藩鎮割據的危害性

D.中書省總領國家權力制約著行省

6、唐詩自由奔放,詩人隨意抒發個人主觀感受。而宋代這種執著於自我的、感情熱烈的詩歌極其罕見。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

A.唐代文化政策開放包容 B.唐代的商品經濟高度發達

C.有效避免了個人專斷 D.宋代理學興起,主張存理滅欲

7、易中天在《帝國的終結》中說:“歷史是公平的,當世界跨入文明時代的門檻的時候,它給了東西方兩個偉大民族以同等的機會,讓它們各自創造了一種國家制度,並分別成為後世的楷模,邦國和城邦,它們一個是帝制的淵藪,一個是民主制的源頭,但都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邦國”指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

8、餘秋雨說:“在我看起來,中國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創造發明一定不在於那四項。我認為,一個精耕細作的農耕文明,天文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發明;一個人口最多的民族,中醫中藥肯定是它的第二發明。”其主要觀點是古代中國

A.四大發明不具有原創性 B.發明重要性與是否實用關聯度高

C.應該共有六項重要發明 D.重要發明都應該服務於小農經濟

9、明朝中後期,在江南地區出現了眾多農民有目的的“遷業(改變原先從事的職業)”現象。據記載在江浙等地,大批勞動力由種田流人植棉、栽桑,紡紗織布,“盡逐綾綢之利”。農民“遷業”現象產生的主要影響是

A.農村經濟結構變化 B.自然經濟喪失主導地位

C.政府確立重商政策 D.手工業演變成主流產業

10、“近代社會最重要的特點,在於它以追求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作為經濟活動的終極目的,經濟增長成為價值觀體系和物質活動的基點。……明清社會雖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經濟繁榮,卻並未形成一個經濟居社會生活主位的‘經濟社會’,由此也就不能提供出一個可以推動技術進步與發展的土壤環境。”該材料主要論證的是

A. 明清沒有發生工業革命的原因 B. 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社會條件

C.技術進步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D.經濟社會的主要表現是經濟繁榮

11、秦漢時代,南方的郡面積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東、上黨、太原等五郡才相當於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長沙郡就相當於今半個湖南省。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秦漢時期

A.南方地區的經濟地位更重要 B.南方馳道等交通設施更完善

C.北方地區開發的程度更高 D.北方地區實行郡國並存制度

12、唐代,尚書省之下設有工部,“掌天下百工、屯田、山澤之政令”。工部之下又設有工部司,“掌經營興造之眾務,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繕葺、工匠之程式,鹹經度之”。由此可見在唐代

A.尚書省是三省之中最重要的部門 B.官營手工業在手工業中處於壟斷地位

C.手工業行業和種類已經非常繁雜 D.尚書省是官營手工業的最高政務部門

13、荀子認為:“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董仲舒也說:“天之生民,非為王也,而天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乎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相對於荀子,董仲舒

A.繼承了荀子的天命觀 B.強調了對君主暴政的制約

C.突出了天的神祕性 D.初步具有了人民主權觀念

14、黃宗羲等提不出新的社會方案,而只能用擴大相權、限制君權、提倡學校議政等辦法來修補封建專制制度。材料意在說明明末清初思想

A.是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產物 B.適應了專制統治強化的需要

C.本質是傳統儒學思想的發展 D.動搖了宋明理學的統治地位

15、西漢時期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東漢時期諫官成為定官,諫官制度(專職監察皇帝的制度)得到發展;唐朝時三省六部制進一步完善。這反映出漢唐時期

A.中央集權制度有一定的民主性 B. 開始限制君主的權力

C.意圖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D.君主專制制度不斷地完善

16、孔子曾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的學生曾子也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孔子與曾子的思想主張與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觀點最為貼切

A.董仲舒的“三綱五常”主張 B.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

C.顧炎武的“經世致用”思想 D.王陽明的“致良知”思想

17、錢穆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書中認為“自秦漢以來的郡縣政治,到今天民國時代還存在,中國之永為一統一國,此項政治制度實貢獻過其甚大之績效。”材料表明郡縣制的主要作用是

A.標誌著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發展 D.是中央集權制形成的重要環節

18、明永樂九年公佈關於雜劇的禁令:“凡樂人搬作雜劇戲文,不許妝扮歷代帝王、后妃、忠臣、節烈、先聖、先賢、神象,違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義夫、節婦、孝子、賢孫、勸人為善者不在禁限。”這一禁令說明明代

A.文化專制開始影響民眾生活 B.文化政策體現統治者治國理念

C.中央集權制全面走向反動 D.市民文化成為社會的主流文化

19、有美國學者認為,雅典民主制對由名氣大、能力強的人的統治不感興趣,他們傾心關注的是保證每一個公民在管理公共事務中的發言權。這表明

A.雅典非常注重提高公民政治素養 B.陶片放逐法有效維護了民主制度

C.雅典的民主制存在多數暴政弊病 D.雅典的民主制是排斥精英的政治

20、梭倫進行民主改革時,貴族會議和執政官委員會的權力似乎並未被削弱。梭倫如此改革的動機,正如他自己在詩中所說,“如同以兩支強勁的錨穩定處在風暴中的船”。由此分析,梭倫倡導的民主

A.是加強對國家的統治的手段 B.以緩和階級矛盾為最終目的

C.主要是協調貴族之間的矛盾 D.旨在使奴隸主貴族壟斷一切權力

21、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說:“農民是最好的公民——因為沒有太多的財產,他們總是忙於生產,極少參加公民大會。”這句話旨在說明

A.雅典民主政治排斥農民的狹隘性 B.國家應由專業性的賢人治理

C.公民必須從事生產勞動 D.太多財產影響公民從政的`積極性

22、羅馬法體現了程式法優先於實體法的特點,在程式法方面作了很多規定。如:原告傳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絕,原告可邀請第三者作證,扭押同行;如被告託辭不去或企圖逃避,原告有權拘捕之;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應提供交通工具,但除自願外,不必用有篷蓋的車輛。這些規定的目的是為了

A.更好地保證司法的程式 B.確保司法審判的公正性

C.防止司法部門以權謀私 D.使原告的利益不受侵犯

23、西塞羅說過:“國家是人民的事業。可是人民……是指一個人群因服從共同的正義的法律和享受共同的利益造成的整體結合。國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維護正義,物質目的就是保護私有財產。國家是人民為了正義和保護私有財產,通過協議建立起來的政治組織。”以下是《十二銅表法》條文,體現西塞羅這一法治觀的是

A.“禁止平民和貴族通婚”

B.“不得為任何個人的利益,制定特別的法律”

C.“前後制定的法律有衝突時,後法取消前法”

D.“家屬終身在家長權的支配下。家長得監察之、毆打之、使作苦役, 甚至出賣之或殺死之”

24、羅馬法規定:“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罰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鐐銬枷鎖;債務人應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為借款之抵押品。”下列對該規定的解讀,正確的是

A.保障了債務人的人身權利 B.公民的政治權利得到保護

C.不利於保障債權人的利益 D.實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5、羅馬共和國法學家西塞羅認為:我們天賦具有平等和理性的潛力,但並不都能實現。自然已規定那些在品德和精神上更優越的人應該統治弱者。雅典人在某些時期成功地履行了公共職責,但他們的國家由於沒有確定的等級區別,卻未能保持它的良好聲譽。材料表明,西塞羅

A.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認為全體公民掌握權力是不公正的

C.提出並捍衛了自然法精神 D.將雅典聲譽受損歸因於其民主政治

26、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有許多質樸而經典的名言:“一種未經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唯有理智最為可貴。”“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快樂的豬,一種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樂的豬。”這組名言體現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是

A.追求真理,理性思考 B.認識你自己

C.美德即知識 D.批判神靈,挑戰權威

27、“(在希臘)流通中發展起來的交換價值過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產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現實基礎。”這實質上放映了在古希臘

A. 商品經濟對政治觀念的影響 B.商業平等是政治平等的結果

C.商業貿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則 D.海外貿易活動推動了平等觀念形成

28、面對波斯人的人侵,雅典使節向斯巴達人保證說,他們絕不會背叛希臘人,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血緣和語言、共同的祭壇……在城邦危機時代,“泛希臘主義”的思想觀念日益強烈。從表面上看,這種文化認同感的形成似有助於希臘世界的政治統一,但是希臘人的文化認同感植根於更深刻的層次。在他們看來,他們與非希臘人的本質區別正在於他們是生活在城邦裡的,而非希臘人不是;他們作為“城邦動物”的屬性才構成希臘文化一致性的原初基點,其他的表徵均衍生於此。該材料

A.論述了希臘沒有形成統一國家的原因

B.體現了希臘人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決心

C.說明了希臘城邦之間民族意識的形成

D.解讀了希臘民主政治的內涵

29、法國學者萊昂•羅斑指出:“智者派的運動,是代表著想用類似的方法滿足同樣需要的各種獨立的努力的總和。這些需要,是這樣一個時代和這樣一個國度的需要:在這個國度中,一切公民對於他這城邦的事務的處理或領導都有一份,並且只要靠言辭來取得個人的優越地位。”材料表明

A.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學派的產生

B.智者學派激發了雅典人蔘與政治的熱情

C.只有依靠雄辯的言辭才能取得政治地位

D.公民參與城邦事務是公民的權利和義務

30、“城邦個體公民的福祉取決於城邦的興衰,城邦的興衰取決於道德的興衰,道德的興衰取決於城邦公民靈魂之善惡。”這一觀點說明古希臘城邦

A.抑制了公民的個性發展 B.重視公民素質的培養

C.治國以人文主義為指導 D.形成了多元政治格局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31題14分,32題12分,33題14分,共40分。)

31、科舉制是具有世界影響的中華文明產物,歷時一千多年,影響巨大,是中國不應忽視的一份文化遺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美國傳教士丁韙良評價科舉是“中國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徵令人欽佩”。

——1896年《中國環行記》

材料二 有學者認為:元代科舉的規模與地位不能同兩宋相比,總的說來,科舉制度在元代是一個衰落期。這雖然是元代蒙古統治者文化低落的反映,但在某種意義上,這種情況又促成了元代文學藝術形成自身的一些特點甚至是優點。

材料三 以下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的部分試題:

(一)學堂之設,其旨有三,所以陶鑄國民,造就人才,振興實業……三者孰為最急策。

(二)日本變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國以日強,埃及用外國人至千餘員,遂至失財政裁判之權而國以不振。試詳言其得失利弊策。

(三)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實。盍縷舉近百年來歷史以證明其事策。

(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中國古代科舉制令人欽佩的“突出特徵”是什麼?(4分)

(2)材料二學者認為元代科舉制的狀況與當時文學藝術的發展有何關係?(4分)

(3)材料三中試題內容折射出清末科舉注重選拔怎樣的新式人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初新式人才觀形成的歷史背景。(6分)

3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恩格斯認為,“隨著商業和工業的發展,發生了財富積累和集中於少數人手中以及大批自由公民貧困化的現象。擺在自由公民面前的只有兩條道路:或者從事手工業去跟奴隸勞動競爭,而這被認為是可恥的、卑賤的職業,而且也不會有什麼成效;或者就變為窮光蛋。他們在當時條件下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後一條道路;由於他們數量很大,於是就把整個雅典國家引向了滅亡。所以,使雅典滅亡的並不是民主制……而是排斥自由公民勞動的奴隸制”。關於雅典的民主政治,也有人認為,就是這種民主政治才是雅典滅亡的真正罪魁禍首。

評材料中關於雅典滅亡的觀點。

(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12分)

33、【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明朝規定,“百司見任官員之家有田土者,輸租稅外,悉免其徭役”。這種優免特權,漸漸被濫用……弘治十五年(1502年),會計田土總額比明太祖時期競減少227956487畝。與此相應,田賦徵收也減少了2650091石。明朝原來的田賦徵收例以本色(實物)徵收,後來因為災荒而不斷改銀徵收,但白銀的收入遠遠不足以應付財政上的用途。嘉靖以後,出現財政危機。萬曆九年,內閣首輔張居正將賦役的各種名目加以簡化,合併為一,“皆計畝徵銀,折辦於官,故謂之條鞭”,推行於全國。萬曆十年,史稱“帑藏充盈,國最完富”。“量地計丁”的方法,成為清朝“攤丁入地”或“丁隨地起”的源頭。國家將賦役物件側重於田地而疏於丁戶,又允許“以銀代役”,給人民離開土地,提供較為寬鬆的政治環境。

——摘編自袁行霈嚴文明等主編《中華文明史》

(1)據材料,概括指出明朝張居正推行賦役改革的原因和內容。(6分)

(2)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張居正改革的歷史影響。(8分)

  高二歷史期末試題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0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B B B D B B A A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B C D D C B D A

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B A B A A A A B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31題14分,32題12分,33題14分,共40分)

31、(1)特徵:以才能為選官標準(標準);擴大官吏人才來源(範圍);通過考試選拔人才(方法);提高官員文化素質(作用)。(4分)

(2)關係:蒙古統治者的文化低落導致了元代科舉制的衰落;一些文人便把創作的熱情轉移到戲曲上,客觀上促進了當時文學藝術的繁榮。(4分)

(3)人才:瞭解西方文明,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

背景: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學傳播;近代教育的發展;經濟的發展需要實用人才;傳統科舉制培養的人才不能適應時代需要。(6分)

32、(12分)觀點一:奴隸制導致雅典滅亡。

隨著雅典奴隸制經濟的發展,社會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大批自由公民的日益貧困和墮落導致雅典社會矛盾激化;公民的戰鬥力以及甘於為國捐軀的戰鬥精神逐漸喪失。

觀點二:民主政治導致雅典滅亡。

雅典民主政治的範圍狹窄,享受公民權利的 只是少數人,其實質是奴隸主貴族的民主;抽籤選舉和輪流坐莊的參政方式使素養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國家管理權,容易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誤用;雅典民主是比較原始的直接民主,易受私慾影響,容易為少數野心家所操縱,導致雅典的混亂和內耗。

33、 (1)原因:土地兼併嚴重,官宦優免特權濫用,威脅封建統治;政府所徵白銀不敷使用,出現財政危機。

內容:簡化賦役名目,統一徵收白銀;(6分)

(2)影響: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奠定清朝賦役制度改革的基礎;放鬆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推動了人口的大量增長,也有利於商品經濟發展;有利於農產品的商品化;使白銀逐漸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