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一歷史必修一測試題及答案

校園 閱讀(1.78W)

高一的學生就要準備必修一的歷史考試了,不少學生都對擔心自己會考不好,與其擔心,不如動手做份必修一的歷史試題,看看自己的有沒有遺漏哪些知識。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歷史必修一期末試題及答案,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一歷史必修一測試題及答案
  歷史必修一期末試題

一、選擇題(本題包括40小題,每小題2分,共8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良夜驪宮奏管簧,無端烽火燭穹蒼。可憐列國賓士苦,止博褒姒笑一場。”詩中體現當時實行的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嫡長子繼承製 D.世襲制

2.王國維說:“欲觀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異於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並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諸侯之制。”材料認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徵是(  )

A.嫡長子繼承製 B.禮樂喪葬制

C.婚娶聯姻制 D.功臣分封制

3.清朝學者萬斯大說:“古之時,諸侯之嫡長子為世子,嗣為諸侯;其餘支庶之後,族類繁多,懼其散而無統也,因製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在本質上說明了(  )

A.大、小宗都有血緣關係

B.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權力

C.各級政權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關係是維繫政權的紐帶

4.學者雷海宗指出:春秋時代的戰爭都有各種的繁文縟節,大國相互之間並無吞併的野心,對小國也多隻求服從,不求佔領。到戰國時期,戰爭的目的在乎攻滅對方。這種變化本質上反映了(  )

A.“仁政”思想的消失 B.禮樂制度的徹底瓦解

C.分封制進一步崩潰 D.中央集權制度確立

5.“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西周確立的這種制度能被後世尊為正統定製,其主要原因是(  )

A.保證了周天子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

B.保證了王權的穩定和統治集團的穩定團結

C.有利於統治階級選拔優秀人才

D.有利於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

6.西周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共275年,至少在200多年裡地方諸侯都沒有搞分裂。其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

A.周初分封時王室勢力強大

B.宗法制與分封制相結合,親緣關係與政治關係相結合

C.禮樂制度強化了等級觀念

D.周王對地方擁有絕對集權

7.下圖為《中國政治制度史》封面,該書對我國曆史上的政治制度進行了深層次的剖析。下列對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認識,在該書不會出現的是(  )

A.王位世襲 B.等級森嚴

C.有濃厚血緣色彩 D.中央高度集權

8.《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這段話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點是(  )

A.朝議裁決 B.集權獨斷

C.世襲傳承 D.政務繁忙

9.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廟禮儀,郎中令掌宮殿警衛,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應,宗正管皇帝家庭和親戚等。這反映了中國古代政體的本質是(  )

A.職責細化,各負其責

B.官員眾多,政務繁雜

C.選賢舉能,唯才是用

D.化國為家,君權至上

10.國學大師錢穆認為,中國古代史“前一段落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後一段落為秦以後之郡縣政治”。以下對這兩大“政治”的理解正確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

B.前者是貴族政治,後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緣為紐帶,實現了權力的高度集中

D.都順應了歷史潮流,維護了封建統治

11.據《史記》記載,公元前544年,“齊相慶封有罪,自齊來奔吳。吳予慶封朱方(縣名,後改名為丹徒)之縣,以為奉邑,以女妻之,富於在齊”。材料反映了春秋時期(  )

A.分封制全面崩潰 B.宗法制蕩然無存

C.郡縣制初現雛形 D.實行郡國並行制

12.“從理論上講,秦漢以後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著本質的區別,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獨主,是國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A.共主說明周王實現了高度集權

B.獨主是指皇帝實行地方長官任命制

C.本質上都以血緣親疏分配權力

D.兩者在統治方式上並無實質性區別

13.“(某制度)所代表的新型國家之職正在使人人直屬於國家。”這一制度指的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 D.郡縣制

14.“凡百司奏抄,侍中審定,則先讀而署之,以駁正違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則稱揚德澤,褒美功業,覆奏而請施行。小事則署而頒之。”該材料所述中國古代機構應該是(  )

A.唐朝門下省 B.宋朝中書門下

C.元朝中書省 D.明朝內閣

15.西周的禮樂文明造成了中國古代國家的宗法專制特徵,依靠族權和政權的結合來實現宗法專制。於是傳統文化便有了倫理政治化和政治倫理化的傾向,家國同構,父為家君,君為國父,這樣也就有了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的說法。在這種文化影響下產生的制度是(  )

A.軍功爵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

16.對下列有關《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佔比例變化表》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

朝代 曹魏 西晉 東晉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魏晉的選官制度不利於寒門子弟入仕

B.魏晉的選官制度造成了門閥士族壟斷政權

C.寒門子弟入仕比例上升與科舉制有關

D.寒門子弟入仕比例擴大不利於加強中央集權

17.有學者研究發現,宋代經常出現縣官職位空缺,無人願意履職的現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樣如此。出現這一現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權過度,地方權力削弱

B.文化教育落後,官僚人才缺乏

C.商品經濟發達,棄官從商普遍

D.經濟重心南移,文人棄北趨南

18.有學者指出:“古來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統,正統偏安者共二百餘人,真正懂得國家政體並善以此治國,王而不藩者,不過秦皇、漢武、宋太祖、清聖祖(康熙)四人而已。”這裡的“國家政體”指(  )

A.王位世襲制 B.宗法分封制 C.郡縣制 D.中央集權制

19.孫中山在評價“科舉制”時說:“自世卿貴族門閥舉薦制度推翻,唐宋厲行考試,明清峻法執行,無論試詩賦、策論、八股文,人才輩出;雖所試科目不合時用,制度則昭若日月。”材料中孫中山認為科舉制(  )

A.利弊參半 B.利大於弊

C.弊大於利 D.主張廢除

20.“貢院”,就是古代選拔人才貢獻給皇帝的那座院子的簡稱,民間稱之為“考棚”。當時選拔人才的制度是指(  )

A.世卿世祿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

21.“今世用人,大率以文士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錢穀之司,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天下轉運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文中的“今世”當指(  )

A.漢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2.北宋時,真宗欲立劉氏為貴妃,因宰相李沆反對,只得收回成命;仁宗想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為官,遭臺諫官集體諫諍,只能怏怏作罷。類似的事情在有宋一代時有發生。由材料可知(  )

A.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遭削弱 B.皇權受到文官政治的制約

C.分化事權致行政效率低下 D.相權和諫議權進一步加強

23.“胡惟庸絕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標,朱元璋要毀滅的是胡惟庸背後的那個龐然大物。”“那個龐然大物”是指(  )

A.內閣制度 B.丞相制度

C.宦官集團 D.胡惟庸集團

24.下列中國古代職官或機構中,具有監察職能的是(  )

①刺史 ②御史大夫 ③都察院 ④六科給事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5.錢穆在《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一書中說:“皇室的權,總是逐步升,政府的權,總是逐步降。這也是中國傳統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項表述中,最能體現錢穆這一觀點的是(  )

A.秦朝創立皇帝制度和郡縣制

B.漢武帝頒佈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

C.隋唐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

D.清朝雍正時期軍機處的設定

26.下列歷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據勢力作用的有(  )

①漢武帝頒佈推恩令 ②唐玄宗在邊境要地設定節度使 ③宋太祖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 ④明太祖廢丞相設殿閣大學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27.梁啟超在論述中國古代專制政治發展時說:“專制權稍薄弱,則有分裂,有分裂則有力征,有力征則有兼併,兼併多一次,則專制權高一度,愈積愈進。”從中國古代歷史整體來看,這一論述中可以確認的是(  )

A.君主專制是維繫統一的主要條件

B.分裂動盪是專制權力產生的前提

C.專制程度隨歷史程序而不斷加強

D.武力奪取政權是專制制度的基礎

28.《明史》記載,太祖“革中書省,歸其政於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閣大學士”,“成祖簡翰林官直文淵閣,參預機務”,至仁宗而後,諸大學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綸言批答,裁決機宜,悉由票擬”。由此表明,明朝內閣(  )

A.在明太祖時期已正式設立 B.在明成祖時期開始參與國事

C.大學士在明仁宗後是丞相 D.大學士可正式統率六部百司

29.中國古代實行君主集權於上、行政體制分權於下的權力制衡體制,它包含兩種專制模式,一是實行集體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體制之外另設機構,以達到分權的目的。下列選項包含這兩種專制模式的是(  )

A.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

B.漢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設立軍機處

C.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設定內閣制

D.明朝設定內閣制;清朝設立軍機處

30.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自秦漢以來就採取了集權於上而分權於下的方式,以內侍、貴戚監督和逐漸代替重臣,以近臣演變為重臣,以輔佐皇帝辦事的部門發展為正式的國家機關,取消或削減原來國家機關的實權並逐漸架空之。以下機構的設定體現這種趨勢的是(  )

A.中朝 內閣 軍機處 B.御史府 內閣 軍機處

C.中朝 御史府 軍機處 D.尚書檯 都察院 內閣

31.東漢尚書檯、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等機構的設立,本質上反映了( )

A.宰相權力不斷削弱 B.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C.專制皇權不斷強化 D.文臣地位不斷提高

32.關於秦朝設郡的'數目,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同學在考證時,收集到一下幾個方面的資料,其中最可信的是( )

A.《史記》的記載 B.民間的傳說 C.史家的觀點 D.秦簡的記載

33.呂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國劃分為“部落時代”、“封建時代”、“郡縣時代”三個先後相繼的時代。這樣劃分依據的角度是( )

A.社會經濟形態 B.地方行政組織

C.專制集權的程度 D.生產力的發展階段

34.《尚書•召詁》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嗚呼!有王雖小,元子哉!”上述史實體現了中國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關這一制度的說法正確的是

A.解決了貴族之間的紛爭 B.體現了血緣和政治的關係

C.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級森嚴的官僚政治

35. “王沔(音mian,三聲),字楚望,齊州人。……加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改戶部侍郎,參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應該是( )

A.漢朝人 B.唐朝人 C.宋朝人 D.清朝人

36.中國封建社會若有“民告官”,在秦朝、漢朝、兩宋應分別由誰先來受理?(  )

A.太尉、刺史、轉運使

B.御史大夫、刺史、通判

C.丞相、三司使、軍機處

D.御史大夫、州牧、節度使

37.“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詩詞中提到的四位皇帝都(  )

A.開創了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B.不同程度地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C.吸取農民起義教訓,休養生息

D.大力抑制土地兼併,戒奢從儉

38.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將權力抓在自己手中,並試圖獨自處理國家大事。但是這樣的工作負擔被證明是無法承擔的,他於是召集一些忠誠的中級官員組成了一個特別的政府部門……”材料中“中級官員”的主要職能是(  )

A.協助奏章 B.參與決策 C.執行政令 D.監察百官

39.清統治者入關之前,曾有“議政王大臣會議”,由八旗的諸王和總理旗務大臣組成,凡軍國大政都要由它討論和決策。清王朝統一中國後,皇帝通過允許蒙、漢大臣參加議政和設立內閣、軍機處等辦法,最終將其裁撤。以下解釋不正確的是 (  )

A.議政王大臣會議抑制了君權

B.清朝部分沿用明代的官僚制度

C.乾隆時期皇權繼續得到加強

D.議政王大臣會議與軍機處職權相當

40.《起居注》是由職業史官(記注官)記錄皇帝言行的檔案。漢時,皇帝不允許觀看《起居注》。唐朝開了觀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觀閱成了慣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記注官洩密”為由,停止編纂《起居注》。這最能說明(  )

A.歷朝皇帝歷史知識日益豐富

B.皇權呈現出不斷加強的趨勢

C.清代君主的權力不再受制約

D.《起居注》史料不夠真實

第 Ⅱ 卷 非選擇題(共20分)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1小題,共20分

41.(2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中國古代,人們稱祖先或神明為“皇”,稱主宰萬物的最高天神為“帝”。嬴政統一六國後,自稱皇帝,並說:“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他還採納了群臣關於皇帝“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的建議。皇帝之下,由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組成中央政府。三公分掌國家政務,互不相屬,互相牽制。

材料二 從獨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權逐漸削弱,這既是我國集權體制下的政治制度發展變化的突出特徵,也是皇權與相權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

——齊濤《資政通鑑•中國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三 故宮導遊說:“這個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時代及以後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為了這個王朝的權力中心。”

據上述材料指出,秦朝是怎樣強化君權的?(4分)

(2)依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從獨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現。(6分)

(3)指出該機構的名稱。有人說它的設定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標誌,談談你對此說法的理解。(6分)

(4)根據上述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趨勢。(4分)

  歷史必修一期末試題答案

1~5 BADCB 6~10 DDBDB 11~15 CDBAB 16~20 DADBD

21~25 CBBAD 26~30 CCBCA 31~35 CDBBC 36~40 BBADB

41.(20分)

(1)神化皇權、皇位世襲、皇帝獨尊、三公分權。(4分)

(2)秦設丞相,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唐實行三省六部制,相權一分為三,加強了皇權;明廢丞相,設內閣,作為皇帝的顧問機構。(6分)

(3)軍機處。軍機處完全聽命於皇帝,通過它,皇帝實現了對軍國大事的獨裁。(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