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二歷史必修三期末考試題及答案

校園 閱讀(1.58W)

高二的學生也快學習哇必修三的歷史課本了,很多學生都已經開始複習,可是複習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只顧著看書,除了看書,我們需要做一些有用的試題。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必修三期考試題及答案,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二歷史必修三期末考試題及答案
  歷史必修三期末試題

一、選擇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總計48分)

1、“親親相隱”是中國封建社會一項重要的司法原則,也就是指親屬之間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負刑事責任。此司法原則( )

A.確保了明代司法的公正 B.認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

C.損害了明代法律的權威 D.體現了宗法觀對法制的影響

2、1978年,湖北隨縣一座戰國時期大型貴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別是有象徵天子權威的全套青銅編鐘和九鼎八簋(gui)經考證,墓主是曾國國君乙,故稱“曾侯乙墓”。戰國時期的其他諸侯墓葬中,也發現過編鐘或九鼎。這些考古發現突出說明當時( )

A.經濟大發展使貴族陪葬品更加豐富

B.物質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

C.青銅是當時財富和權勢的主要象徵

D.森嚴的等級秩序遭到破壞

3、王夫之認為“治有治之理,亂有亂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縣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豈非理而能然哉?”這表明他( )

A.強調郡縣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B.通過理學解釋治亂興衰

C.意識到郡縣制改革的迫切性 D.利用盛衰論譴告統治者

4、武則天執政時,不經三省長官而自行任命官員,被當時的宰相劉禕之批評:“不經鳳閣鸞臺,何名為敕!”“鳳閣鸞臺”指的是( )

A.尚書省與中書省 B.中書省與門下省

C.門下省與尚書省 D.尚書省與吏部

5、唐代以前,官舍(官員及其眷屬住宿、生活之地)通常位於官署之內,官員一旦卸任或調離崗位,則要搬出官舍。唐代官員住房形式日漸多樣化,以租賃或借居為主,官舍與官署逐漸分離。這一變化表明唐代( )

A.官僚制度逐漸完善 B.特權觀念日益淡化

C.專制皇權不斷加強 D.城市功能趨於豐富

6、學者評價中國古代某一時期,“學術環境不普遍,……限於少數私家,而有所謂累世經學。……天下仕途漸漸走入一個特殊階層的手裡去”。上述現象得以改變是在( )

A.秦漢時期 B.魏晉時期 C.唐宋時期 D.明清時期

7、錢穆認為:“漢代的選舉,是由封建貴族中開放政權的一條路;唐代的公開競選,是由門第特殊階級中開放政權的一條路。”這表明漢唐選官制度( )

A.衝破了舊有的官吏來源 B.標誌著貴族權力的喪失

C.完善了官員選拔的程式 D.存在著明顯的制度侷限

8、唐朝時期,大將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戰事,就統兵出征,軍事行動結束,就回朝任宰相、尚書等高階文職。兩宋時期,在“樞密使”、“樞密副使”中具文官資歷的人數佔91%。這反映了宋代的治國方略是( )

A.強幹弱枝 B.分散軍權 C.重文輕武 D.守內虛外

9、元代以前中國主要根據山川地形來劃分行政區,從元代開始則任意把自然環境差異極大的地區拼成行政區。這表明( )

A.元代地方勢力強大 B.民族文化影響制度

C.君主專制得到加強 D.中央強化地方管理

10、清代政府釋出最高命令分為兩種:一種是明發上諭,一種是寄信上諭。其中寄信上諭是指上諭由皇帝、軍機處擬定後,封蓋“辦理軍機處”印,不再經由六部,直接寄給受命令的人。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

A.保證了決策機密 B.強化了專制皇權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適應了軍務需要

11、西方近代的公民觀念源於社會契約論——國家是平等獨立的個人的集合,公民權是受法律保障的個人權利。古代希臘的公民觀念與之相比,不同之處是(  )

A.公民的身份特權 B.公民的義務責任

C.公共事務的意識 D.參政議政的權利

12、陳忠雲《先秦中國與古希臘雅典的比較》 說:“實際上,讓每個人有尊嚴生活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有培育這種制度的土壤。先秦中國也不例外,之所以先秦中國與古 希臘雅典形成兩種不同的.政治制度,主要是當時兩地強者、掌權者追求政治利益的主觀慾望與維護既得利益的客現統治手段的差異所致。”下面符合作者意圖的是( )

A.相同的政治制度需要相同的經濟基礎

B.相同的政治制度需要強硬的政治手段來實現

C.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形成有一定偶然性

D.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形成與地理環境關係密切

13、恩格斯說:“在希臘人和羅馬人那裡,人們的不平等比任何平等受重視的多。如果認為希臘人和野蠻人、自由人和奴隸、公民和被保護民、羅馬的公民和羅馬的臣民(廣義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麼這在古代人看來肯定是發了瘋。”這段話認為古希臘羅馬民主的實質是(  )

A.主權在民的民主 B.最直接最完整和最純粹的民主

C.城邦式的直接民主 D.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民主

14、“羅馬法的發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個人獨裁意志的結果,而主要是憑藉裁判官的審判實踐和法學家的理論活動,在改 造和繼承舊有的法律規範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材料意在說明羅馬法( )

A.不受立法機構的制約 B.創制過程具有較強的伸展性

C.不必執行皇帝的敕令 D.在世界法律史上佔重要地位

15、有人認為:羅馬人智力不如希臘人,體力不如高盧人,經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卻能一一打敗這些部族,而且在戰後,還能與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處。為什麼?你會發現,羅馬帝國的強大,歸根結底是因為它的寬容開放,它的兼收幷蓄。這一認識主要是基於羅馬( )

A.萬民法廣泛的適用性與實用性 B.較為發達的工商業經濟

C.帝國憑藉軍事實力不斷進行擴張 D.《十二銅表法》成文化

16、羅馬法學家把古希臘的自然法哲學注入法律,且被後人冠以“不言而喻的真理”——人是生而平等 的,每個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財產和幸福的自然權利。下列選項蘊含自然法觀念的是( )

A.“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B.“如果故意傷人肢體……則他本身亦應遭受同樣傷害”

C.“債務人應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為借款之抵押品”

D.“人口數目的計演算法應是自由民加上黑奴之五分之三”

17、麥考萊在其著作《英國史》中稱讚光榮革命是最後一次革命。這是因為光榮革命後的英國( )

A.結束了王權專制 B.解決了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問題

C.從人治走向法治 D.改革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途徑

18、著名史學家錢乘旦指出:“經過18世紀的變化,英國國王是不會犯錯誤的……實際的政治問題交給政客們去處理——讓政客們去犯錯誤,並且承擔錯誤的後果。”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 )

A.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B.工業資產階級主導政府

C.議會開始限制王權 D.國王憑手中權力轉嫁責任

19、“1785年,為了統一貨幣,美國國會採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價值是多少呢?新英格蘭和弗吉尼亞等州定為6先令(英國貨幣單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為7先令6便士,南卡羅來納等州定為4先令6便士等。”這實質上說明( )

A.國家核心權力體制未形成 B.美國尚未完成國家的統一

C.美元對英鎊有重大依賴性 D.美國深受民主共和思想影響

20、美國1787年《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第6條第2款規定:“本憲法及依本憲法所制定之合眾國法律以及以合眾國權力所締結或將締結之一切條約,均為國家之最高法律;即使其條文與任何一州之憲法或法律牴觸,各州法官仍應遵守。”這體現了美國憲法的主要原則( )

A.共和主義 B.集權體制 C.憲政主義 D.聯邦主義

21、美國1787年聯邦憲法確立了一套“地域和體制雙向平衡機制”,這種分權制衡機制體現在( )①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間 ②總統和內閣之間

③總統和最高法院之間 ④國會參眾兩院之間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2、《試論法國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及啟示》一文中分析道:“(近代)法國人民曾先後信仰過人權理論、立憲制度、共和主義、恐怖統治、寬容政策,併為此流血戰鬥,付出極大代價。但是革命發展得太快,以至人們一早起來就會發現世界變了樣,革命消化不了他所吞噬的舊世界。”這一分析主要(  )

A.揭示法國民主政治曲折的發展

B.說明法國有實行民主政治的堅實基礎

C.強調堅持堅定的信仰對革命的重要性

D.指出法國大革命有其長期性和殘酷性

23、思想家柏克描述了兩種不同的自由觀念:一種是“狂野的瓦斯,固定的氣體”其釋放出來的最終結果需要到“最初的激盪略微平靜下來,等到溶液澄清,直到看到某種要比表面渾濁的泡沫動盪更深一層的東西時才能判斷。”另一種自由是一種高貴的、由繼承而來的自由,“它帶有一種堂皇動人的面貌,有一部家譜和顯赫的祖先們,這是一種合理的 而有氣概的自由。”對這兩種自由的追求分別是指(  )

A.法國大革命、“光榮革命” B.北美獨立戰爭、英國議會改革

C.德意志統一、明治維新 D.俄國十月革命、辛亥革命

24、1871年,統一後的德意志帝國頒佈了憲法,德意志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其最能從政治上反映國家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是(  )

A.內閣的建立 B.議會的產生 C.國家的統一 D.聯邦的形成

二、非選擇題(25題25分,26題12分,27題15分,共52分,答案寫在答題紙上。)

25、(25分)對公權力執行進行監察的行政監督機制,是人類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高皇帝以聖德受命,建立鴻業,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 職相

參,總領百官, 上下相監臨,歷載二百年,天下安寧。”“漢家至德溥大,宇內萬里,立置郡縣。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國,吏民安寧。”

——《漢書•朱博傳》

材料二 (明朝)設六科給事中,按六部的業務進行對口監察,有單獨上奏言事,監督

和彈劾百官的權力。六科被稱為“風憲之司”,可以風聞奏事,而不一定負核實的責任,所以當時的六部官員“無敢抗科參而自行者”。明代的東廠、西廠、錦衣衛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別親信,他們用公開或祕密的方式進行特別監察,往往用於治理大獄、檢舉吏民奸罪,伺察密告。

——韋慶遠、柏樺《中國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每年一度的不滿意測試……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為太受歡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圖(公元前五世紀中期的雅典獨裁者)這樣的人,企圖利用公民大會作為成為僭主的臺階。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達10年之久,這是一種預防犯罪的處罰。

——【美】伊恩•莫里斯《希臘人歷史、文化和社會》

材料四 在美國,新聞媒體被封為“政府第四部門”,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政治生活中的一支 原生力量,它決定著公眾討論的議事日程……一頭牽著政府,一頭牽著國民敏感之極的神經,一旦白宮的某些政策發生偏誤或總統等政要濫用行政職權,立即就會招致一場新聞輿論帶來的暴風雨。……更為重要的是,新聞媒體具有動員民眾的實際能力,它對行政官員具有一種無形的約束力。

——彭正波《美國的行政監督機制》

(1)依據材料一、二,分別指出漢、明兩朝行政監督制度的基本內容。明朝監督制度加強反映了怎樣的時代特徵?(9分)

(2)材料三中的“不滿意測試”是誰最早制定的?依據材料三,概括指出古代雅典監督制度的特點和目的。(8分)

(3)結合材料四和所學知識,分析“新聞媒體被封為‘政府第四部門’”的原因。依據以上材料,比較中國古代和西方社會在行政監督主體上的不同之處。(8分)

26、 (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改革科舉的主將梁啟超在戊戌變法失敗後逃亡國外,親眼看到歐美、日本等國借鑑科舉實行文官考試的作用。1910年,也就是廢除科舉的五年之後,他明確說:“夫科舉非惡制也”。

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中梁啟超評價科舉制度的觀點進行探討。(說明:對該觀點贊成、反對或另有觀點均可;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

27、(15分)史料研究、史論探討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某班同學在學習歐美近代民主政治時就是運用了這種學習方法。

史料:

下列兩段材料分別摘自17世紀末和19世紀後期歐美兩大國的歷史文獻,閱讀後回答問題。材料一 “凡未經議會同意,以國王權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未經議會准許,藉口國王特權,為國王而徵收,或供國王使用而徵收金錢,超過議會准許之時限或方式者,皆為非法,”“議會之選舉應是自由的。”

材料二 “本憲法所授與之立法權,均屬於由參議院與眾議院組成之合眾國國會。眾議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選舉之議員組織之。……行政權屬於合眾國大總統。合眾國之司法權,屬於最高法院及國會隨時制定與設立之低階法院。”

(1)上述兩部文獻對國家權力分別作出了怎樣的規定?有什麼共同影響?(4分)

史論:

材料三 民主要真正實現必需做到“原則民主”和“程式民主”並重。“原則民主”體現了自由和平等這兩大人類核心價值,“程式民主”體現了治理人類社會的最好手段。總的來說,美國的民主之所以能夠做到“原則民主”與“程式民主”並重,主要就是因為它產生於對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華的綜合。

(2)根據材料二、三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美國民主實現“原則民主”和“程式民主”的主要表現。(4分)你是如何理解“產生於對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華的綜合”這一論斷的?(4分)

(3)綜合上述史料研究和史論探討,歐美民主政治具有哪些特徵? (3分)

  歷史必修三期末試題答案

一、選擇題

1—5 D.D.A. B.A. 6—10 C.A.C.D. B. 11—15 A.C.D. B.A.

16—20 C.D.A.A.D. 21—24 B.A.A. B.

二、非選擇題

25、(1)內容:漢朝:設御史大夫監察百官;派遣刺史監察郡國。(4分)

明朝:對中央主要行政部門進行對口監察;監察官 員可風聞奏事;設廠衛等特別機構監督官員。(3分) 特徵:君主專制統治強化(封建制度腐朽沒落)。(2分)

(2)制定:克利斯提尼。(2分)

特點:公民監督(自下 而上);定期投票;預防為主。(4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

目的:維護民主政治。(2分)

(3)原因:美國政府主要由行政、立法、司法三部門構成;新聞媒體通過引導公眾輿論和動員民眾力量,對政府行政施加影響。(4分)

不同:前者以監察官員為主體;後者以公民大眾為主體。(4分)

26、評分標準:一等(12~10分 )①緊扣評論物件,觀點明確;②合理引用史實,進行多角度評論;③論證充分,邏輯嚴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夠結合評論物件,觀點較明確;②引用史實,評論角度單一;③論證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離評論物件,觀點不明確;②未引用史實;③論證欠缺說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1:贊同梁啟超的科舉非惡制的觀點。

論證:科舉制度通過考試選拔人才,打破特權階層對仕途的壟斷,擴大了中央政權的社會基礎;科舉制為士子創造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讀書人可以自由報考,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通過科舉選拔,人才不斷更新,提高了國家官員隊伍的素質,成為中華帝國長期保持繁榮的制度保障之一;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借鑑了科舉制度,建立了文官考試製度,選拔國家行政管理人才,促進了社會發展。

由此可見,科舉制對中國、乃至對歐美的社會發展都產生過重大的推動作用,是好的人才選拔制度。

示例2:不贊同梁啟超的科 舉非惡性制的觀點。

認證: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內容侷限於“四書五經”,實行八股取士,科舉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創造性,成為維護專制統治的工具;鴉片戰爭以來,列強加緊侵略中國,民族危機深重,西學進一步傳播,當時中國要救亡圖存、發展經濟,必須發展新式教育,培養實用人才,而科舉考試內容完全排除科學技術,扼制了中國科技的發展, 1905年,科舉制度 被廢除,說明這一制度已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科舉制是中國封建政治體制中的一種文官選拔制度,其考試內容、形式都受制於封建皇權,其弊端非常明顯。

由此可見,明清以來的科舉制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它的終結是歷史的必然,梁啟超的科舉非惡制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示例3:梁啟超的科舉非惡制的觀點是片面的。科舉有進步性,也有消極性,應一分為二、辯證地評價。

論證:綜合示例1、示例2的內容。且一定要論及歐美國家文官選拔。

示例4:梁啟超 的科舉非惡制的觀點是片面的。應把科舉制放在具體的時空下評價。

論證:綜合示例1、示例2的內容,按古、近、中、外科舉制的利弊進行論證。

(觀點2分,論證8分,總結2分。若只有觀點,沒有論證不得分。論證內容與觀點完全脫節,只給觀點的分數。)

27、(1)材料一界定了議會和國王的權力;材料二界定了立法、行政和司法的權力。影響: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體制的發展和完善,(4分)

(2)原則民主:體現人民主權原則,人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程式民主:三權分立,互相制衡。(4分)

理解:學習英國的議會制;成功地實踐了法國啟蒙思想家的三權分立等學說。(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