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會考歷史重要知識點歸納彙總

校園 閱讀(2.97W)

近幾年會考歷史涉及範圍廣、內容多,試題比較靈活。學生在備考的時候首先要吃透課本,將重要的考點知識鞏固好。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會考歷史必備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用!

會考歷史重要知識點歸納彙總

  會考歷史易混知識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含義:半殖民地是形式上的獨立,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受到帝國主義控制和壓迫的國家。

半封建是原有的封建經濟遭到破壞,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的成分,但仍保留著封建剝削制度。

《南京條約》簽訂後,中國雖然形式上是獨立國家,但其獨立的政治開始受到外來干預,以自然經濟為特徵的封建社會也受到了外來資本主義衝擊,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會。

2.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直接:英國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洋務派開展洋務運動;工業文明成果進入中國,方便了人們出行、促進了商品流通、豐富了人們生活。

3.南京條約是割香港島給英國,不是割香港給英國,這是兩個不同的地理概念。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賠款是2100萬元,不是白銀而是西班牙銀元,摺合白銀1512萬兩。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是一個發展過程,《南京條約》簽訂僅僅是開始。最先破壞中國關稅自主權的條約是《南京條約》。

4.近代被迫開放和現代改革開放的區別:近代開放和外國在華投資設廠是列強強迫中國開放的,主權受到損害,以便利帝國主義對華侵略;現代改革開放是主權在我,是為了引進先進管理經驗和資金,為現代化建設服務。

5.火燒圓明園是英法聯軍而不是八國聯軍,時間是1860年不是1856年。但八國聯軍和英法聯軍都曾侵佔過北京。

6.八國聯軍侵華的主要目的是鎮壓義和團運動,根本目的是維護和擴大在華利益。八國聯軍中的“奧”指奧匈帝國,不是奧地利,當時還沒有奧地利。而與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的不是八國,二是十一國,多了比荷西三國,《辛丑條約》中最能反映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工具的是“保證嚴謹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7.洋務運動雖然向西方學習,但只是學習技術,沒有觸動封建制度,所以是一次封建性質的改良運動,不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這是其失敗的根源。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我們現在改革開放是學習外國先進技術,是為了發展我國的經濟,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8.近代化和近代史的區別:近代化是指在經濟上實現工業化,政治上實現民主化的程序,這兩大領域開啟性事件是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近代史是指現代史之前的歷史,即我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的歷史,時間是1840年—1949年。揭開中國教育近代化序幕的是洋務運動的京師同文館,不是戊戌變法時期的京師大學堂。

9.近代化探索中,在經濟和政治方面探索的開啟性事件是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19世紀末。19世紀末,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核心內容應該是西方政治制度。

10.孫中山先生沒有親身參與武昌起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並未結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11.三民主義並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侷限性。民族主義未明確提出反帝,民權主義未將整個地主階級作為革命物件,民生主義未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三民主義評價: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資產階級革命綱領,為民國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中華民國是一個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政府,其建立標誌著舊民主主義革命達到高潮,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果,是20世紀中國經歷的第一次鉅變(推翻了兩千多年封建帝制),另外兩次鉅變指: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

近現改變中國社會性質三大事件是:鴉片戰爭、新中國成立和三大改造。

  會考歷史易錯知識點

1.郡縣制與分封制

【錯因】對兩個概念的內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郡縣制代表的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代表的是貴族政治。

【正確理解】郡縣制起源於先秦時期,郡和縣在一些地區已經出現,而且最初的縣的規模可能要大於郡,秦國商鞅變法時廢分封、行縣制,秦滅六國後開始在全國範圍內統一推行郡縣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根本區別在於維繫分封制的紐帶是以血緣為基礎的分封,而郡縣制的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的統一。

漢代沿襲了秦的郡縣制和先秦的分封制,推行郡國並行制。但王國問題成為西漢初年影響中央集權和國家穩定的重要隱患,因此在漢武帝時期,通過頒佈“推恩令”,基本解決王國問題,加強了中央集權。漢代以後的一些王朝偶有在個別地區推行分封制。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錯因】認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就是指一半是殖民地社會,一半是封建社會。

【正確理解】半殖民地是部分而不是完全喪失國家主權,半封建是既儲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半殖民地是從國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從社會經濟結構上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包括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內涵。

3.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

【錯因】不能客觀評價這兩次農民運動。

【正確理解】這兩場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中比較典型的農民運動,從階級鬥爭史觀的角度看,這兩場運動地位較高,但從文明史觀、近代化史觀的角度分析,二者具有很強的階級侷限性,對當時中國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究其根源在於農民階級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其鬥爭目標、方式以及指導思想具有典型的小農色彩。但需要注意的是太平天國後期頒佈的《資政新篇》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明確提出學習西方、促進中國近代化的綱領、方案;義和團運動的指導思想“扶清滅洋”既帶有一定的愛國主義色彩,也帶有明顯的盲目排外的思想。

4.辛亥革命

【錯因】對辛亥革命最後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認識不到位。

【正確理解】從辛亥革命的直接結果來看,它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應該說是取得了勝利。但從最終結果來看,它並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5.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

【錯因】對各時期的根據地的名稱記憶不準。

【正確理解】“革命根據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地區。由於這一時期,大部分革命根據地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所以又被稱作“蘇區”(蘇維埃區域的簡稱)。

“敵後抗日根據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控制下的地區。“敵後”主要指這些根據地絕大部分位於敵人(日軍)的後方;“抗日”則指明瞭這一時期根據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戰任務。“解放區”是指人民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區域,以區別於國民黨統治的區域(“國統區”)。

6.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

【錯因】對二者的關係把握不準確。

【正確理解】

(1)“杜魯門主義”是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宣言書,它標誌著美國的對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為主的孤立態勢,由區域性擴張轉向全球擴張。而“馬歇爾計劃”比較隱蔽,它著眼於經濟,擔負著抗衡蘇聯和控制西歐的雙重任務。美國企圖通過幫助西歐振興經濟、穩定政局,從而穩定資本主義陣營,聯合西歐各國一起對抗蘇聯。美國企圖通過“馬歇爾計劃”控制西歐的意圖是十分明顯的。

(2)二者的實質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力量的發展,穩定資本主義世界,確立美國的霸主地位。“馬歇爾計劃”是更隱蔽的“杜魯門主義”,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運用。當然,“馬歇爾計劃”在客觀上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也產生過積極的影響。

7.蘇聯解體

【錯因】認為蘇聯解體代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失敗。

【正確理解】蘇聯解體是各種矛盾和因素交織的必然結果。從歷史上看,是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和政策錯誤長期得不到糾正的結果;從現實來看,戈爾巴喬夫上臺後推行的錯誤路線和政策,加速了蘇聯的解體。蘇聯解體只是蘇聯模式的失敗,並不代表社會主義事業的失敗,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模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中國模式的社會主義正保持著旺盛的生機與活力。

8.蘇聯解體、東歐劇變與世界多極化趨勢

【錯因】認為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是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的根本原因。

【正確理解】蘇聯經濟的衰退和蘇聯解體直接導致了兩極格局的終結;資本主義世界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世界走向多極化的標誌;第三世界實力的增強對多極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多極化趨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經濟格局多極化。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只是兩極格局結束的標誌。

  會考歷史基礎知識

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

一、鴉片走私與林則徐禁菸

1、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

在正當貿易中,中國處於明顯的出超地位。

2、林則徐禁菸

(1)原因:鴉片氾濫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災難。

(2)時間: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菸的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住廣東查禁鴉片。(3)禁菸的高潮: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主持了虎門銷煙。

(4)虎門銷煙的意義:中國人民禁菸鬥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二、英國發動侵略戰爭

1、原因:根本原因 →為了開闢海外市場;

直接原因→中國禁菸(虎門銷煙)。

2、起止時間:1840年6月----1842年8月。

3、經過:英軍封鎖珠江口→攻陷定海→直趨天津,威脅清政府→道光帝派琦善與英軍談判→英軍強佔香港島→攻佔虎門炮臺,關天培等戰死→佔領廣州→北上攻佔廈門、定海、寧波→進犯吳淞,陳化成犧牲→8月初到達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屈服。

4、鴉片戰爭中湧現出的民族英雄: 虎門之戰的關天培、吳淞之戰的陳化成等;

5、清朝戰敗的原因:

(1)清朝大多數統治者昏庸愚昧,對內敵視人民,對外妥協投降。 (2)經濟落後,武器落後。

三、《南京條約》的簽訂

1、時間:1842年8月

2、條約特徵: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3、主要內容:

(1)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2)割香港島給英國;

(3)賠款2100萬銀元;

(4)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

4、中英《虎門條約》

(1)簽訂時間:1843年

(2)英國從中獲得的權利: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

5、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1)簽訂時間:1844年

(2)美國、法國獲得的權益:除享受英國在華取得的各種特權外,還擴大了侵略權益。

6、鴉片戰爭的影響:

(1)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程序。中國不再享有完整獨立的主權,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一、英法再次發動侵華戰爭

1、原因:根本原因→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開啟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直接原因→英國的藉口:亞羅號事件;法國的:藉口馬神甫事件

2、戰爭的爆發:

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挑起戰爭。 1857 年,英國和法國聯合出兵,攻陷廣州。

3、《天津條約》的簽訂:

(1)時間:1858年

(2)簽約國:清政府被迫與俄、美、英、法四國分別簽訂。

(3)條約內容: 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權。

4、《通商章程善後條約》:1858年,清政府在與英、法、美簽訂的中,被迫承認鴉片貿易的合法化。

二、火燒圓明園與《北京條約》的簽訂

1、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繼續:

1860年,英、法兩國藉口換約受阻,再次出兵佔領天津,進逼北京。

2、咸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1860年。

3、奕䜣留守北京與侵略者議和。

4、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1860年10月,英法聯軍對圓明園大肆搶劫,之後放火燒燬。

5、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的簽訂:

(1)時間:1860年

(2)內容: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賠償額也大幅增加。

三、沙俄侵佔中國北方大片領土

1、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佔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

2、割地最多的條約:1858年,《璦琿條約》(60多萬平方千米) 。

3、沙俄是近代史上割佔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

四、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