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考研教育學衝刺備考的複習要點

校園 閱讀(1.41W)

我們在準備考研教育學的衝刺時,需要把備考的複習要點了解清楚。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了考研教育學衝刺備考的複習重點,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考研教育學衝刺備考的複習要點

  考研3方面談教育學衝刺備考

首先,複習任務

1. 真題練手+練習題

(1) 學碩統考的考生:通過統考試卷再次對自己的知識結構進行查漏補缺,體會選擇題一般的考查程度,並結合高教版的真題解析和答案,理解辨析、簡答、論述題的答題思路。練習題目前市場比較普遍的是高教出版社的《大綱配套1000題》。

(2) 學碩自主命題+教育碩士的考生:根據自己所在學校的歷年真題,分析體會該校歷年的考研重點,並結合我們的名校考點精講課程體會答題思路:個題型答題多少字適宜?教育作品類、教育家類、教育觀點類的名詞解釋分別怎麼回答,簡答題如何分條理……但注意噢,除非你分析歷年真題,每年必考的考點,其它不建議放棄知識點直接背答案,否則換個角度考怎麼辦?

2. 做模擬題

分析熟悉完歷年真題,並完成衝刺階段課程迴歸教材後,就可開始做模擬題找找感覺。在熟記知識點的基礎上能做到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夠舉一反三。

1) 統考的考生:新東方線上會為大家提供三套模擬試題,大家可以線上模擬,並且在12月初有老師專場的模擬題答題思路講解和統考考試趨勢分析的直播課,大家到時候可以在自己的課程表中檢視,並和老師做互動答疑。

2) 非統考的同學:有模擬題可以嘗試做,否則可以把自己報考院校的真題拿過來再做一遍找找感覺,結合自己之前梳理的課程結構再溫習一遍重點考點,甚至可以嘗試給自己押題,模擬3小時考試環境進行解題。

3. 考前一週

最後一週不宜再做新題,重點是對之前複習過程中的錯題,自己的盲點再進行復習鞏固,模擬題不宜做太多,4-5套模擬題即可,重點是全真模擬考場3小時,使自己提前進入考試狀態。

其次,心態調整

1. Q:我很焦慮呀,第二輪還沒複習完呀怎麼辦?別人都複習完三輪了

A:調整一下狀態和效率才是王道,這差別這麼大主要兩原因:①你沒看到人家默默地奮鬥複習;②人家複習兩遍也不如你一遍。

2. Q:報完名了,壓力好大呀,就剩倆月了,萬一考不上腫麼辦?(╯﹏╰)

A:把自己備受壓力的事情寫在紙上,再把這種壓力的根源一步步分解羅列出來。比如按照這樣的邏輯:你現階段的壓力是考研,表面原因是怕自己考不上,但深層原因其實是對自己能力的不自信,那麼什麼讓你不自信?是不是沒複習好?那就去想如何調整複習方法和進度提高效率;或者是不是自己的抗壓能力太弱?那就得調整飲食和作息,生理上覺得舒適了,心理才能隨之緩壓……當你把現階段自己的壓力根源全部分解以後,你會發現這些問題都是可控的,而且當你在想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大腦被佔用就不會胡思亂想了,直到你達到每天只是在高效率複習而沒有精力去擔心自己考不上的時候,就是你最好的複習狀態。

3. Q:我覺得今年準備得不行,不想考了……

A:放心,你不是一個人在想放棄……考研就像練plank,除了體能特別好的別人家的孩紙外,大部分人都在咬牙,你多撐一秒就多一個對手倒下了,既然總有人能熬完倒計時(考完研),為什麼那個人不能是你呢?研還是要考的,說不定就過了呢!

  教育學考研後現代主義課程論三大複習要點

教育學考試內容涉及到四門課程:教育學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學和教育研究方法,這是一個龐大的知識網,知識點不僅多而且零碎,複習起來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這就要求同學們在複習的時候能夠劃分重點和非重點考查內容,根據重要性的不同區別對待。

下面就來學習一下後現代主義課程論的相關要點。

▶反對課程編制的“目的——手段”正規化

後現代主義發軔於文化、建築、藝術等領域,自利奧塔《後現代主義下的知識狀況》一文發表後,後現代的思想逐漸滲入到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並對心理與教育研究產生重要的影響。現代課程設計以泰勒的目標模式為範本,而目標模式是一種典型的“目的——手段”模式。泰勒在《教學設計的原理》一書中指出了課程設計的四個基本原理:

一是瞭解學生應該掌握哪些經驗;二是教師如何組織這些經驗;三是這些經驗如何傳授給學生;四是如何通過有效的評價來檢查這些經驗是否有效傳授給了學生。

泰勒的目標模式被作為課程編制的“主導正規化”對課程開發起著重要的作用,但由於其主張的課程體系正規化的封閉性而收到了批評。真正從根基上對其進行批評的是後現代主義關於課程設計的主張。多爾針對泰勒目標模式的四個基本原理提出關聯性、迴圈性、嚴密性和豐富性。

▶反對封閉式、提倡開放式的.課程編制

在後現代主義看來,課程編制不僅僅是教育學專家的專利,也不是行政部門的特權,而是由實施課程的主題——教師和學生——共同構建、共同參與的活動,這樣的課程模式是開放式的,隨著教育活動雙主題的互動交往過程而不斷展開、調整,不斷髮現、探索新的活動內容和形式的課程,這種課程是不斷“生成”的,而不是固定不變的。課程目標是師生一起建立的,課程目標應該隨著教育活動的具體情況而改變,因而課程目標具有動態特性。

▶反對片面、狹隘地理解“課程”

後現代主義者指出影響學生髮展的不僅是學校,而且更重要的是其賴以生長的各種環境,包括家庭和社群。後現代課程論專家舒伯特指出課程不是單數,而是複數,意在指明課程不僅是學校之中的教育活動與內容安排,而且包含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的各種小環境,如社群也可能為幼兒提供相應的方案支援計劃。

  教育學考研福祿培爾教育思想的4個基本原則

統一的原則

福祿培爾提出的統一的原則既源自歐洲自然科學的發展,也源自他的宗教觀念。在福祿培爾看來,一切事物的命運和使命就在於展現它們的本質,即展現它們的上帝的精神。而人之不同在於人作為有自覺和自決意識的最高貴生靈,能夠感受、理解和認識存在於自身的上帝的精神。

人類首先須認識自然,進而認識人性,最終認識上帝的統一。教育的實質正在於使人能自由和自覺地表現他的本質,即上帝的精神。幫助人類逐步認識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統一,是教育的首要任務。

順應自然的原則

福祿培爾認為,既然神性是人性的本質和根源,人性肯定是善的。因此,按上帝精神的作用和從人的完美性和本來的健全性來看,教育、教學和訓練的最初的基本標誌必然是容忍的、順應的。旨在保護上帝的精神,避免上帝的精神在人的身上喪失。自由與自決正是全部教育和全部生活的目的與追求。

發展的原則

在世界教育史上,福祿培爾第一次將自然哲學中“進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運用於人的發展和人的教育。福祿培爾將人性看做一種不斷髮展和成長的東西。在它看來,人的發展過程也遵循自然界的進化過程,都經歷了從不完善到完善、從低階到高階、由簡單到複雜的前進序列。

創造的原則

創造的原則與統一原則相互聯絡。福祿培爾認為,上帝以自己為摹本創造了人,人就應當像上帝一樣進行創造。而人進行創造正是為了使存在於人身上的上帝的本質表現出來。對於年輕一代的教育,要求他們及早從事外部工作和生產活動訓練,正是要在行動中和工作中,從外部表現上帝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