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古詩詞教學反思

文學 閱讀(7.78K)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說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後仍按古式創作的詩。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詩詞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古詩詞教學反思

古詩詞教學反思1

上完《古詩詞三首》我首先對自己的實際教學進行了反思,發現一節課下來自己的過渡語言單一,無法全面引領學生走進古詩文的意境,一節課執教兩首古詩容量大,總感覺學生理解得不夠透徹。

古詩的情感常常蘊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要通過反覆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意境,是創作者的審美體驗、情感與經過提煉、加工後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詩不同於小說,它不可能像小說那樣,按照生活矛盾發展的過程,鋪敘開去。詩人是從這一過程中擷取幾個最感人的鏡頭,用跳躍含蓄的語言,創設出一種畫外有畫、言外有意、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來表達審美體驗,反映生活本質的。入境,是讀古詩的根本,設計教學時我充分考慮了這點,但在實際教學時卻忽視對意境的描述和渲染,因而效果並不明顯,學生的理解也僅僅停留在淺層次上。在《鄉村四月》教學中我扣住文眼“才、又”,突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於春”的啟示。如果此時我能有意識地對鄉村勞動場面進行一番描述,相信這些生活在城市的孩子能很快感染氣氛,入情入境。

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學生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畫家用線條、顏色表示形體,詩人則用語言來繪色繪形。高超的“畫筆”,可使“畫中有詩”,而美妙的“詩筆”又可使“詩中有畫”,從而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我在課堂上藉助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了一幅幅美麗的鄉村圖畫,

再次反思自己的教學,的確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較深,生怕在課堂上講的不夠,卻忽視了對學生拓展的訓練,“廣積糧”的教學意識將我們引入另一片嶄新的天地。中國歷史悠久的古詩詞數不勝數,如何在國小階段達到一定的目標,靠的不是老師一首一首地講,而應該是有意識地將學生引入古詩詞的意境,鼓勵學生主動探索,主動閱讀,主動積累。

古詩詞教學反思2

宿建德江》屬於山水田園詩,詩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風光的描寫中抒發自己愁苦的情懷。“愁”是全詩的詩眼,全詩圍繞“愁”字顯示著作者高超的藝術構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是宋代詩人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所作。全詩四句話寫雲、雨、風、水,生動形象;寫山、船、地、樓,句句求實,堪稱寫實景的佳品。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是宋代詞人辛棄疾貶官閒居江西上饒時的一篇名作。它以自然樸素的語言,給我們展現了一幅鮮明逼真的田野風光圖。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感受詩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想象詞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詞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懷。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通過對比讀,讓學生知道憂愁的古詩與描寫景物的古詩的讀在質的上面是截然不同的。二是教師範讀,即給這首詩定調,老師是帶著怎樣的一種心情去讀這首古詩的,從詩中找出一個字來形容,讓學生知道,這首詩原來是這麼去讀的。三是學生自由讀,要求讀得字正腔圓,饒有韻味。四是精讀,做到在讀中去理解詩意。五是情景交融讀,想畫面,在老師的導語創設情景下,引導學生讀,從而體會詩人的憂愁與孤寂。在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時,我始終圍繞“日暮客愁新”這句詩,讓學生反覆讀,反覆品味,讓他們真切體會到詩人的內心世界。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初讀此詩,覺得它是寫雨的一首詩。後來我翻閱資料,品讀蘇軾的詩後。一遍又一遍地讀詩,發現每一次感悟都是不同的。起初被美景疾風驟雨所吸引,再後來,便感動於蘇軾的人生經歷。他的一生,可以說是歷經坎坷,他有過青年得志的驕傲,有著紅粉佳人的詩意人生,有著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自信。就是這樣一個人,在他本該享受的時刻卻因為政見不合而不容於朝廷,滿腔的愛國情意得不到抒發,他便自請外調,來到杭州做一個小小的通判。此詩就寫於此。

3、古詩語句精煉,意境豐富,內涵深遠。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誦讀。自主讀,小組讀,男女對讀,集體讀。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奏。另外,指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詞品讀文字之美。品味的過程中創設情境,以情導讀。最後,再拓展古詩,進行語文積累。

4、在古詩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傳遞、變動、再現作用,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於學生的感覺器官,能有效地變枯燥為有趣,轉靜態為動態,為學生思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的潛能得以更好地開發,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使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得到滿足,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從而對產生學習興趣起到極好的促進作用。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教學中把複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樂溝通起來,儘可能的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於聽覺的旋律,有利於學生披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學伊始,我選用了充滿古韻的《琵琶曲》,那舒緩、悠揚的旋律帶領學生走進古詩詞的天地。學生朗讀時的配樂我選取了古曲《西江月》。來自古琴的樂音撥動了學生的心絃,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使他們如聞其聲,如見其物,如臨其境。那深情的樂曲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一千多年前的作者身畔。

三、不足之處

學生在感受作者創作這首詩的心情時,不能很好地把握。在感悟詩人的性格品質時,還不能準確地感受。同時,個別學生交流的時候用詞不精確,暴露了孩子們詞彙的貧乏,也暴露了我日常教學工作的不足。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引導學生結合拼音把每首詩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個大概的瞭解;然後結合註釋,採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詩詞,背誦詩詞。採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誦讀,應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和機械的朗讀腔調的模仿。結合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調,讀出自己的感受。結合自己的感悟和課文中的插圖,想象詩中呈現的情景,體會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古詩詞教學反思3

本文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上。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江南山水的特點,激發愛美的情趣。

一、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洞庭、江南”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學習通過看註解,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薰陶。

三、教學建議

1、三首古詩詞可以按先後順序分別進行教學,也可以把三首詩詞進行比較教學。教學的程式可按照運用插圖和教師的導語帶入詩的意境—理解詞句、想象畫面—吟誦詩詞、體驗詩情來進行。

2、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時,可先放手讓學生憑藉課文中的註釋,聯絡上下文進行嘗試學習,讓學生說說詞語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難點,教學時可要求學生把初步理解的詞語放進句子去試著講講句子的意思。在學生講述的過程中教師要作如下點撥:

獨坐敬亭山》中的“閒”,是“悠閒”的意思,在說句子的意思時,要作詞序的調整。即“一片白雲悠閒地飄去”。“厭”的註釋是“滿足”。在說句的時候要進行適當的變通,如:我看著山,山也看著我,互相都看不夠。《望洞庭》中的“鏡未磨”。要讓學生知道古代的鏡子是用銅製做的,鏡表面需要經過打磨。《憶江南》中的“舊曾諳”要交待詩人的生活背景和再引導學生查字詞典幫助理解。

在理解詞句意思時,應鼓勵學生質疑,形成師生之間互相對話的氛圍。

3、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通過創設情境,說說全詩的大意。如用第一人稱來說,用角色對話的形式說,根據提供的畫面來說,形成寬鬆的、相互交流環境。在學生說的過程中,要關注他們的語言質量,看是否把詩意理解正確,語言是不是連貫等。

4、重視詩詞的朗讀指導。採用多種形式訓練學生誦讀。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指導,要緊密聯絡詩詞的內容和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啟發學生思考。把握每首詩的感情基調。如《獨坐敬亭山》,圍繞著“靜”來寫,朗讀時注意語調輕緩,節奏要緩慢;通過朗讀,表達詩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種輕鬆感。《憶江南》,以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朗誦。

5、在理解詩意時,要引導學生運用形象思維,根據詩句的意思,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和以往學過的`有關課文,開展合理的想象,或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或通過畫畫等活動方式,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簡單的意譯層面上。

6、鼓勵學生在課外蒐集有關山水風光的古詩詞或名句,並啟發學生在說話和習作時加以引用,提高語言表達的品位。

7、如採用三首詩詞比較教學,可以在基本疏通詞句意思的基礎上,抓住詩人不同時間所見景物和景物的特點,以及詩人當時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相互比較;對詩和詞的形式上作些對比。還可以運用不同的音樂作配音朗誦,藉以體會詩人當時的不同心境。

8、教學本組生字,要引導學生自學生字,通過和聯絡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然後教師在班上檢查。注意“諳”讀ān,不要讀成yīn;“亭”字下面不要寫成“子”;“庭”字中“壬”下面的一橫要短。

四、相關連結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的詩以律、絕為工,格調高亢,意向簡括,氣骨桀驁;樂府小章尤為著名。他與柳宗元、白居易交遊、唱和,並稱為“劉柳”與“劉白”。白居易稱他為“詩豪”,清人王夫之稱他為“小詩之聖”。

敬亭山古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原有翠雲庵、廣教寺、穿雲亭、丹梯亭、額珠樓、太白樓等古蹟,今已無存。諸勝蹟中僅有山南麓之雙塔與古昭亭石坊。自南北朝時,南齊詩人謝、唐代詩人李白在此賦詩,此山遂名於天下。

洞庭湖湖南省北部,長江南側。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有湘、資、沅、澧四水匯入,北納長江洪水,並於城陵磯注入長江,對長江洪水起著調節作用。

君山又稱洞庭山,在洞庭湖中,孤峰突起,景色秀麗。唐代詩人張說有《送樑六自洞庭山作》。

古詩詞教學反思4

古詩在這個學期被選為我們學校的打磨課內容,如何教古詩便成為我們教研活動的主題。一首古詩被不同的老師不同的學生重複著,為的是找到教古詩的最佳方法。這次我選擇《秋思》這首詩,它排在三首表達思鄉情詩歌的中間。雖然文字只有四行,二十八個字,但詩人那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如何傳遞給沒有雷同生活經歷的學生,讓學生感受著詩人的感受,想著詩人的所想除了詩的內容外,我到底要通過《秋思》這個載體教給學生什麼詩的課堂到底應該是個怎樣的課堂……這一系列的問題不斷呈現在我的腦海中。

在這之前,我聽過三年級兩位老師教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她們的教學方法大同小異,亮點是能借助多媒體把學生帶進一個詩意的課堂。我個人也認為古詩教學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怎樣才能創造出一個詩意的課堂我想方設法讓《秋思》的情意在詩意的課堂上流瀉。

一、在讀中彰顯詩性。

我一直認為詩的教學應不同於其它的課文閱讀教學。一般的課文閱讀教學可抓住重點的字詞句深入品味體會,但詩一經這樣折騰就會把詩拆得支離破碎,它就失去了詩本身的整體完整性。為了保護“詩”作為一種“完形”的存在,我採取的策略就是誦讀。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說,讓《秋思》在誦讀中流淌。開始整首詩的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理解詩的意思。接著課中導讀,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最後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豐富詩意。

在眾多的借寫家書的詩中,張籍的這一首《秋思》獲得的評價最高。王安石說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它語言精煉,蘊含豐富的內容。題目有“思”,而整首詩中卻沒有一個“思”字,那這個“思”究竟藏在哪呢在深入備課後,我覺得詩中的“見秋風”可作為教學這首詩的突破口。“意萬重”是這首詩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個人覺得引導學生想象,豐富學生對“見秋風”的表象,加深對“意萬重”的理解。這樣對學生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學生對這首詩有了整體的印象後,我馬上抓住詩眼“見”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學生一次次想象“見到什麼”“見不到什麼”,目的是希望學生在我營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對比中,以有形的景來襯無形的思,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們探究、品味“見秋風”。希望想象到的畫面成為學生通往作者內心的橋樑,讓學生與作者感同身受。

三、在遺憾中憧憬未來。

課後的集體評課中,許多老師也認同我這樣處理所帶來的效果,值得一學,同時也指出我的不足之處是多媒體課件中少了把學生帶入意境的聲音,多了一些不必出現的秋景圖。今後在製作、運用多媒體課件時,我會向一些年輕老師學習,提高製作課件的能力。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古詩詞教學反思5

在進行古詩三首備課的時候,我剛剛好聽完劉芬老師和張學英老師的課,加上孩子們已經學過很多的古詩,手裡也有不少參考資料,對於古詩的意思也能完全自己學習理解,所以我想,可以讓孩子們自己通過預習自己先學習,然後讓孩子們小組上臺來自己做小老師。

上課的時候,我一宣佈這個決定,孩子們就很興奮的樣子,好幾個小組都舉手要上臺,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備課的時候還想萬一要是沒有人肯上臺,那應該怎麼辦,結果沒想到孩子們這麼的積極。在上臺之前,我告訴孩子們希望大家能有始有終的完成。也沒有做什麼指導,就讓孩子們上臺了。結果又是讓我大吃一驚,孩子們的表現出乎我的預料,上臺後,誰主持誰發言,安排的十分的妥當,而且把詩的意思解釋的頭頭是道,還自己加上了提問環節,臺上臺下互動起來。而且孩子們還模仿平時我上課的一些語言,比如一個同學讀完了,主持的孩子就說,有誰要挑戰他嗎?還加上了很多的評價語,課堂的氣氛也很輕鬆。

當然也存在不足的地方,比如孩子們只注重講意思,但是沒有講出詩的意境,還有上臺的語言還是不太完整,另外有的孩子上臺後發言還是比較少,但是第一次做到這樣讓我很滿足了。我越發明白了,有時候真的是我們低估了孩子,給他們機會,他們就會表現的很好。

古詩詞教學反思6

《山居秋暝》這首律詩是唐代詩人王維山水詩中的名篇。詩人描繪了山中秋夜優美的景色,清新幽麗,富於詩情畫意,其中寄託著詩人自己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楓橋夜泊》這首詩所描繪的是楓橋的夜景。從其中的“泊”字我們可知,詩歌表現的是一種羈旅情懷。《長相思》納蘭性德的《長相思》也是這樣一首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詞,表達了作者羈旅懷鄉的情懷。納蘭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詞人,納蘭性德詞風清新雋秀、哀感頑豔,頗近南唐後主。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就曾給其極高讚揚:“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教學效果

依據每首詩的特點和學生的生活積累、閱讀能力,我設計了由扶到半扶半放到全放的教學流程,收穫還是蠻大的,現總結如下:

1、聚焦第一首詩《山居秋暝》。

教學這首詩時我分三步走,一步一個臺階,使學生的感悟能力和思維能力、吟誦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第一步,交流課前查閱的資料。先交流對王維的認識,知道他被稱為“詩佛”;接著交流題目,從題目中感受時間地點意境,整體上把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初步感受意境的美。第二步,自讀自悟,標畫描寫了哪些事物,各有什麼特點?試著理解每句話的含義。創設班內交流的氛圍,在思維碰撞中去深刻感受。最後讓學生畫一畫,並在背誦這首詩後,默寫這首詩,使創新和內化有機地融為一體。

2、聚焦第二首詩《楓橋夜泊》。

這首詩的學習我是半扶半放,也用三步走的方法使學生學習逐步深入。先引導交流對作者的瞭解,拉近和文字的距離,在試著交流對題目的理解,指導理解課題的含義。接著讓學生藉助資料理解每句話的意境,抓住關鍵詞“愁”“寒冷”去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感悟詩歌的靈魂。最後也是讓生背誦並配畫,將積累與創造有效融合。

3、聚焦第三首詩詞《長相思》。

這首詩詞學習時直接放給學生自學,以檢查的形式將學生的思維調動並引向深入。

4、合作交流,探究共贏。

學完三首詩後,讓他們觀察:三首詩的共同點是什麼?進一步去體會他們的性情,感悟他們的情懷。

一、成功之處

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環節有效地為本文的學習降低了難度,自學能力提升明顯,動手動腦能力得到很好的鍛鍊。

二、不足之處

第三首詩詞放手對優等生來說沒有難度,但是中下等的學生則有點茫然。

三、改進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這篇課文,我會照顧所有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思維程度,讓所有學生都有所提高,讓每個學生在整堂課中都能充滿活力,都能學有所獲。另外,我還會增加吟誦的環節,在指導學生有滋有味的朗讀之後再引導他們思考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