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教育考試>

木蘭詩教學反思

教育考試 閱讀(1.87W)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個單元的課文主題都是表現愛國主題的文學作品,現在很多學生剛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的學習還把握不好,還有他們心中都普遍缺乏一種愛國熱情,所以很有必要對學生傳授一些文言文的重要知識,還要順便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我們心中,祖國不是一個普通的名詞。她意味著大地江河語言文化民族等等。

木蘭詩教學反思

  木蘭詩教學反思_第1篇

隨著新《語文課程標準》的制訂、頒佈及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是我們廣大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有了用武之地,特別是在多媒體支撐條件下的語文課堂,越來越呈現出生機,煥發出活力。我們只要按照新課改的要求,努力去挖掘教學中的各種課程資源,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邊得豐富多彩;我們也只有按照新課改的要求去做,才能在教學領域取得新的突破,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在上課過程中,我非常注重朗讀教學。這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我讓學生反覆朗讀,把作品中的無聲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讓學生通過朗讀把自己帶進作品的情境中去接受作品的感染,展示出作品的美、人物的美。

注意朗讀時間的把握,我用了近20分鐘時間讓每個小組賽讀整首詩,導致完成人物形象分析這個教學任務時時間比較緊迫,因此我認識到在賽讀時可以分段進行,那麼在時間的把握方面也就比較寬裕了。其次是對於朗讀的語調分析方面,我做了較細緻的分析,其實這裡只要對感情基調做一次整體的把握就足夠了,學生在讀中體會情感,也許會更真切一些。再次是在如何能讓學體學生的思維都“動”起來方面,我做得還不夠。其實,讓每位同學都能提筆來寫一寫,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識到,在分析木蘭形象這個環節中,我可以讓學生在課文上做一些旁批──你從哪些情節瞭解到木蘭是一個怎樣的人?請在旁邊標註出來,這樣也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詩歌的語言精湛,並留下許多情節空白,有許多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情節或場面,我讓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補充或描述詩中的情節空白或場面,這對木蘭形象分析便更加深入了。如:描寫木蘭的外貌,描寫禁閉歸鄉與家人團聚的場面,描寫木蘭英勇殺敵的情形……學生當眾讀出了自己的佳作,心中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當我欣賞了學生的作品,發現他們有如此豐富的想象力!

然而,在這一堂課中,我還是發現了一些問題。

學生對文言理解顯然還是覺得太難。雖然這首詩語言比其它文言文要淺顯一些,但是,碰到以前學過的詞,還是不能較快的理解它的意思。這可能是我平時對文言文詞義的歸納不夠好。

還有一些同學在課堂上興趣很大,討論起來甚至會影響到教學環節的順利過渡,這也是我沒有把握好收放的尺度。

  木蘭詩教學反思_第2篇

《木蘭詩》是一首北朝著名民歌,在文學史上是一篇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詩文,它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合稱為樂府民歌中的“雙壁”。在前面地教學中學生未真正接觸過這類的詩文,如何帶領學生欣賞這類的古詩文,讓學生從中受到古典詩文的薰陶與感染,是教學前一直思考的問題,思考過後我確定了本篇課文的主要的教學思路:

一、立足學生實際,突出教學主線。

《花木蘭節》一課,我立足於學生學習實際以指導朗讀和分析木蘭形象作為教學主線,設計為了“朗讀詩篇---疏通詩意---認識木蘭---- 品讀語言-----想象表演------構思練筆”這樣一條主線貫穿整節課教學,讓語文的人文特點得到充分的體現,也讓學生從中得到美的薰陶。

二、重視朗讀,感受詩詞的語言美。

詩歌的鑑賞,我認為首先就是加強朗讀教學,加強朗讀指導。《木蘭詩》這一詩文音韻節奏明顯,語言質樸生動,多為長短句,是一篇十分適合吟誦和彈唱的詩文,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走近文字,在反覆的朗讀中感悟詩歌的語言之美,通過朗讀指導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出詩歌的味道和意境。

三、深入文字,感悟英雄形象美。

《木蘭詩》一直被視為英雄的讚歌。文中的木蘭則是一位千百年來備受喜愛的形象,如何深入地理解這一英雄的形象,是本節課的教學的重點之一。在教學前學生對英雄這一形象的理解與把握僅限於是英雄就是保家衛國的人,會打仗,很勇敢的人。但《木蘭詩》一文對於戰爭的描寫僅僅為“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一句,文章作者多了大幅地卻濃墨重彩的描寫了木蘭為父親擔心、決心出征、凱旋歸來及家人團聚的歡樂。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結合木蘭戰爭前、戰爭後的表現,讓學生感受到本文立意的重點並不是僅僅在於木蘭不畏艱難戰鬥沙場的英勇,而在於把她當做是一個“女英雄”的角度來描寫,使學生對英雄這一含義的理解更為寬廣,認識到文中的木蘭是一個勇於承擔男性的.職責,主動為國參戰,立了戰功卻不幕高官俸祿一心辭官還鄉,享受父母、家庭的歡樂的英雄。學生有了對花木蘭這個英雄的內涵的深入認識,也更較容易地理解了人們對木蘭這一形象廣為喜愛的原因。

在《木蘭詩》課堂中也存在這缺陷。在如何能讓學體學生的思維都“動”起來方面,我做得還不夠。詩歌教學還應充分注重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情感的激發,在這些方面我做得還不夠使得這篇課文的教學沒有達到最佳的效果。

我想:教學正是在這樣一種肯定、否定與再否定的過程中實現進步的。教學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也正因為遺憾,它會鞭策著我不斷前行,不斷追索!

  木蘭詩教學反思_第3篇

這週三,我參加了“縣級優秀課的評選活動”,我所講的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位第十課《木蘭詩》的第二課時,這首詩歌是北方民間敘事詩的傑作,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作官,但求回家團聚的故事。在教學中,我的基本思路是引導學生按照“檢查作業——朗誦詩歌——理清情節——特色探究——知識延伸”的步驟來欣賞這首樂府民歌。

這節課我的優點是:思路清晰,多媒體運用恰當,以小組探究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語文學習,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思考、交流、從中理解、感悟、提高。我將全班分為六個小組,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檢查作業環節和朗誦詩歌環節注重了學生的主體性,在後三個環節主要運用的是啟發引導式教學。檢查作業環節,以小組中成績一般的學生進行回答問題,從而來調動多數學生的學習興趣。雖然有些同學回答的不十分準備,但加以肯定,多進行調動積極性,這也是我這節課照顧大多數學生對本課教學目標的掌握。在理清情節和寫作特色探究上我設計了兩個主要問題,一是“按照木蘭替父從軍這個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束將這首敘事詩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二是“這首敘事詩的在寫作上有什麼特色?”每一個活動都是以學生活動探究的形式進行展開的。小組進行討論,明確學習目的,引導學生去思考,從而使學生自己去解決這些問題,以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要求,效果較好。我在課前準備了兒童歌曲《花木蘭》,提問卡片,將學生分成六個小組等。把握住了重點,在背誦的基礎上理解課文中的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我把翻譯和修辭放到一起講解,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掌握本文的重點,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通過小組活動和我設計的幾個問題,學生的討論結果基本上是一致的,達到了預想的效果。知識延伸部分,啟發學生思考:古今中外的一些巾幗英雄有哪些?由引導啟發學生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