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方案>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

工作方案 閱讀(1.2W)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

一、注重作品的語言特點,提高語感能力

教育家葉聖陶說過:“凡是出色的文藝作品,語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貼切的符號。”任何作品都是以言語形態而存在,都等表達某種相對完整的意義,都承載著一定的社會思想感情和民族文化,表現著作者的情感思想等。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只有把握作品的語言特點,才能感受到作品的意義,形成良好的語感。

1、感受語言節奏

漢語是一種音義結合的語言,具有音樂美的特點。而音樂美的本質在於節奏。“節奏是音樂的生命。”在漢語中,節奏就是漢語語音在一定時間裡呈現的長短、高低和輕重等有規律的起伏狀況。王一川在《美學與美育》中說:“節奏同構於人的內在情感,”“節奏的內涵是情感的變化。”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注重語言的節奏,不但有助於讓學生感受到作品的內涵,而且有助於感受到語言美,提高語感能力。

1)散文中的節奏

作品中的節奏體現在方方面面。文章的總體結構的疏密有致,主次輕重等,是節奏的體現;在語句中,長句和短句的交錯運用,整句和散句的交錯運用是節奏的體;句子中不同標點的運用也是節奏的體現。就標點來說,形成節奏就會給人以想象,提高人對語言的感受能力,甚至語句的情蘊義也有所增強,並起到強調的作用。如,義務教育六年級《語文》上冊“選讀課文”第一課《林-海》,在對“林-海”顏色的描寫時,有這樣一句:“的確是林-海,群嶺起伏是林-海的破浪。多少種綠顏色呀: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在句中,節奏引發形象,形象引起想象。在句中幾個描寫顏色的短語把樹林的色彩描繪出來,層次明晰,表現出一定的節奏。同時,短語之間用了逗號,在閱讀上停留的時間相對拖延,造成明顯的節奏感,給人們留下一個想象的空間,形成美的形象——山巒起伏,茂密的樹木,層層疊疊的狀態。這樣,學生在閱讀中,形象提高了感受能力,形象感促進了語感的形成。

2)詩歌中的節奏

中國詩歌的節奏是依據雙音的特點建構的,既不是長短格,也不足輕重格,而是音節和音節的組合而形成。就中國古典詩歌而言,節奏的要求是明確的,也是不可缺少的音樂因素。這種因素不但具有較強的審美效果,而且對於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起著直接的作用。如,唐代詩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七言詩四個節奏,同時,每一句平仄有規律地交替出現,形成一種高低起伏的節奏感。這樣的節奏感十分強烈,很富旋律美,給人以強大的聽覺衝擊,強化對語言的感受,從而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

2、分析關鍵詞

“閱讀文學作品首先面臨的就是語言,就是對詞語的理解。”在閱讀中,一些具有關鍵的詞語在句中起著引領的作用。因此,注重關鍵詞語的理解,不但有助於獲得作品的意蘊,而且能感受到作品的語言美,提高語感能力。正如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說:“詩貴活句,賤死句。”詩歌中的“活句”、“活字”(活詞)有如畫龍點睛,能使全詩的藝術形象活起來,賦予形象以生命的`作用。而對於學生來說,感受到其中語言的魅力,及其起到的應有作用。

如,楊萬里的《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

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詩中的“泉眼”與“細流”著一“惜”字,“樹陰”與“小池”用一“愛”字,其優美的境界全出來了。因為一個“惜”字,一個“愛”字,不但賦予物以生命,化無情為有情,而且拉近了人與物的距離,提高了詩歌的藝術效果。這樣,學生就易於感受到“惜”和“愛”的意義和在詩歌中的作用。這種富有情韻的語言之美不但有助於啟用情感,引發思考,而且明顯地表現出對學生語言感受能力的提高。

3、抓住語句修辭

在作品中,巧妙地運用一定的修辭手法,“不但有助於提高作品的藝術性,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而且更好地抒發情感,表達思想。”由於修辭的作用在於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注重各種修辭的分析,不但有益於學生對作品的深入理解,而且可以引導學生感受語言美,提高語感效果。

如,李白的《夜宿山寺》:

危樓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

恐驚天上人。

在詩歌中,詩人把天上人間聯絡起來,表現了山寺之高。這種效果的產生是不能缺少詩人所採用的誇張手法,通過山寺之高,更好地表達李白那雄壯的氣魄和浪漫情懷。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老師一定要引導學生,認識詩文中的修辭手法,以及這種手法在語言運用中產生的藝術效果。這樣,讓學生在感受和認識中,逐漸提高語感能力。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