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方案>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工作方案 閱讀(1.42W)

一、設定創新能力發揮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從“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傳統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形成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開放式教學方式。通過角色轉換,使學生的被動學習變主動求知、消極應付變積極探索。

(1)創造出平等、自信的課堂氣氛。課堂上的每個學生,不論成績好壞、個性差異都是一名成員,應受到平等的對待,師生關係也要平等、融洽。要尊重學生的心靈和感受,培養學生自信心。正如索洛維契克所說:“美與醜,並不在於一個人本來的面貌如何,而在於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讓學生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敢於與眾不同,別具一格,在平等、自信、寬鬆氣氛中培養創新的土壤,激發創新潛能。

(2)鼓勵學生多問、勤問。徹底改變教師問,學生答的現狀,把課堂變成學生問的世界。教師通過典型事例、案例的引導,激發學生求知慾,使學生敢問、會問、善問。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學生提出疑問,表明他們在積極思考,有探索求知的慾望,教師應該正確地引導,對有創新的問,加以鼓勵、讚揚,且不可怒目以視、不加理睬。

(3)創造學生說的天地。通過參照教師提出的尋疑綱領或自學問題,讓學生說教材中內容,說出難點、重點,說出疑惑,說出感受心得,然後通過小組討論、集體討論,以及教師歸納小結,培養學生創造性領悟教材,培養學生多向思維。在其過程中,教師注意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對正確的觀點要予以肯定,錯誤的觀點要引導分辨,要善於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並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好奇心、求知慾、廣泛的興趣和鍥而不捨的精神等等,為創新能力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

二、藉助歷史人物、著名作家的事蹟及貢獻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語文課中出現的歷史人物、著名作家很能吸引學生,學生渴望瞭解他們,希望從他們身上學到知識、學到本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結合教學內容講述歷史人物、著名作家的故事,使學生了解他們成長的事蹟,學習其中的創新精神。

我們學習《岳陽樓記》這一課,就出現兩個歷史人物:范仲淹、藤子京。范仲淹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感受很深。當地方官時,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並在抵禦西夏中,屢立戰功。1043年,范仲淹任政事(副宰相),因敢於直言,實行一些進步的政治改革,遭保守派反對,1045年被貶到鄧州(現河南鄧縣),之後還做過杭州、青洲的太守,後在赴穎州仕途中病死。死後諡文正,集名《范文正公集》。藤子京是范仲淹同榜考中的進士。兩人志同道合,交往很深。藤子京支援范仲淹政治改革,一直同范仲淹親密合作,這自然遭到保守派的嫉恨。他在擔任慶州長官時,被誣告擅自動用官錢十六萬貫,經范仲淹大力營救,據實辯誣,才得免以貪汙罪論處,於慶曆四年(1044)年貶謫到嶽州,心裡很有些憤慨。范仲淹擔心他遭禍,想找機會勸他,正好第二年(1045年)六月,他重修得岳陽樓落成,請范仲淹作記,范仲淹借題發揮,寫出自己的理想抱負,為人處世的態度,勉勵藤子京。其時范仲淹也遭貶謫,處境同藤子京一樣。寫此文可以說既是勸友也是自勉,文中的“不以物喜,不以物悲”表達了作者寬闊的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千古名句,表達作者的巨集偉抱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連用四個“憂”字,把作者假託的“古仁人”無時無地不為國為民地崇高思想境界表現出來,以作者的寬闊胸懷,激發學生的`愛國激情,讓學生自覺去探索、求知,在這過程中,自覺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通過語文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大膽嘗試、探索,讓一言堂變成群言堂,激發學生創新,讓學生完成從“學答”到“學問”的轉變。

(一)現在有些學生於習慣教師代勞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題目,總怕與老師答案不完全一致,提問時就是不說,因為總怕錯。這樣,時間久了就形成老師一人說,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直線下降。他們在課堂上總盼望別的同學來發言,然後都舉手表示贊成所以答案總是唯一的。其實語文教學中有些題目就有不同的答案。就拿分段來說吧,面對一篇文章總得先分清層次脈絡,然後才去理解賞析。一篇文章就像一個多面體,學生可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他們會劃出不同的層次,只要他們說得有理、合乎邏輯就要及時給予肯定,千萬不要在他們第一次發言就扼殺他們的創新。況且閱讀一篇課文,只要你不拘泥於一種成型的看法,而採取多思索、勤琢磨的方法,經常從多角度來劃分層次,就能使學生的思維嚴密、深刻、全面、靈活。舉一反三,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提煉,自然而然地激起其創新意識。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