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方案>

論古箏教育中如何培養學前期兒童的興趣

工作方案 閱讀(8.02K)

孩子對古箏興趣的產生,通常有兩種:一種是自發的,也就是其自身對某些事物比較感興趣、傾向性較強,一般表現為在古箏學習中孩子對古箏本身及其所發出的聲響的興趣;另一種就是後天需要培養的,需要創造出一個良好的音樂環境與氣氛,並提供良好的音樂教育及指導,這種興趣是可以能培養出的,是孩子對演奏古箏的一種興趣。

論古箏教育中如何培養學前期兒童的興趣

不過興趣在發展中又有著不同的程度,最初的興趣,尤其對於兒童來說,屬於感興趣。古箏,對於初學的孩子來說,是一個新鮮事物,是比較容易產生自發的興趣的。開始時,也許是孩子對眼前的這個造型古樸的古箏的一種好奇心,於是乎便又撥了幾下琴絃,又對其高低不同的奇異聲響產生最直接的興趣,而這也許只是兒童覺得新奇好玩。可是,也可能當他第二次或者多次的再看到古箏時,這種新奇感就沒有了,覺得不好玩了,於是也就對古箏不感興趣了,這也正是為什麼有些孩子在學了一段時間後,就不想學了的原因。

由此可見,這種孩子對古箏本身的自發產生的直接興趣並不十分專一,也不是非常穩定,很可能只是暫時性的。這個就需要老師和家長加以正確的指導和引導,創造一種好的氛圍和環境,讓孩子感到學古箏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隨著孩子心理的發展,興趣從有趣水平發展為樂趣。這時的興趣層次也就不一樣了,即是從孩子對古箏本身的興趣發展對演奏古箏產生樂趣。這時的興趣就會比較專一和穩定,有利於孩子把艱苦的學琴過程視為一種樂事。

因此,對古箏興趣的.培養,離不開老師、家長和孩子的共同努力。

論古箏教育中如何培養學前期兒童的興趣 [篇2]

以琴激趣,點燃孩子們的學琴興趣和熱情。在教學伊始,教師總會遇到:學生對古箏充滿了極強好奇心,但缺乏耐心,思想不集中。教師應認識到這是正常現象。但我們應抓住兒童愛玩好動、注意力集中在感興趣事物上這一心理特點,因勢利導,使無意識變為有意識,完成從好奇心到產生興趣的轉變。在教學時,可採用融技巧與樂曲為一體的教學方法。注意用美的旋律,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還可採用演奏和表演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可以在教學中舉行一些彙報演出,讓孩子們在準備練習中提高演奏水平和競爭意識,在演出中體驗成功,享受成功。“教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只有把單純的教學表演化,把抽象的定義具體化、形象化,把枯澀的概念優美化,使知識性和趣味化相結合,教育才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循序漸進,遵循孩子們的認知規律。古箏的學習,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教師必須根據兒童年齡小這一特點,有計劃、有步驟地設計一些由淺入深的教學內容,循序漸進,來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如:左右手的演奏從保持手的基本手型的順指法開始,逐漸拓展;在節奏音型的選擇技能技巧的安排、練習曲和樂曲的選擇等方面均做到逐漸增加難度,不讓兒童有過量的負擔。這樣的過程步驟清晰、目標明確、由淺入深、從易到難,才能水到渠成地讓孩子們紮紮實實地掌握古箏演奏技巧。

循循善誘,培養孩子們的樂感與表現力。教師在培養兒童樂感方面的教學過程中,重點應放在音樂語言上,盡力將無形的東西形象具體化,以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作品,體會音樂作品的內在意境,以達到教學要求。如在學習古曲《漁舟唱晚》時,筆者先把樂曲的意境作了形象的描述,然後再分段講解此曲的演技處理:開始速度要慢,宜用“慢板”,通過抒情手法,儘量發揮左手顫、滑音的妙用,使之實現優美愉悅的情調;當轉入逐漸快速樂段“快板”後,要儘量情緒歡快活潑,層次清楚;尾聲描繪回憶和嚮往,應力求含蓄深遠,有曲終不盡之感。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們用心、用情去表演樂曲的內涵,才能進入角色,才能將樂曲的色彩、情緒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從而使學生在不斷地通過對作品的旋律、節拍、速度、力度等處理的訓練中逐步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提高了學生對音樂的表現力,對作品的分析鑑定能力。

精益求精,增強孩子們的創造能力。在古箏教學過程中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要讓學生成為開拓型、才能型、創造型的新一代,就要培養他們從小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具有高度發揮想象能力的習慣和善於運用創造性思維的習慣。為此,在樂曲教學過程中,就要重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不要讓學生成為複製品。當學生學完中級教程,識譜、演奏技能已達到一定的水準,就要注重加強學生對音樂作品深度的理解和表現能力的培養。在學生演奏之前,要大致瞭解作者創作背景,去感受作者的視角和情懷。而教師應積極啟用學生的表現慾望和創造衝動,創設易於產生創造性活動的環境,使他們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使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思維得到充分發揮。

藝無止境,法無定則。要讓學生在自由、積極和愉快的音樂實踐中,自主地感受音樂,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增強其實用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