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方案>

如何培養國小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工作方案 閱讀(9.96K)

一、故事激趣

如何培養國小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在學生學習古詩文時,適時地引入某段背景故事或詩人軼事,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張繼的《楓橋夜泊》前,可以計一計張繼赴京應試落舉,心情鬱悶而寫下此詩的故事,並由於此詩張繼的名氣可能遠遠大於當時中舉的舉人;如在教學賈島的《題李凝幽居》時,可以計計“推敲的由來”。當然在學完某首古詩後,讓學生根據詩意展開想象,編成故事,也能很好地激發興趣。

二、情境激趣

我們中國有著許多歷史悠久的節日,在某個節日到來之際,學習有關這個節日的古詩,也能激發學生學習此詩的興趣。如在清明節可學習杜牧的《清明》或韓 羽的《寒食》;在重陽節,可學習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在春節可學習王安石的《元日》等。國小生很喜歡外出遊玩,教師可利用這些機會適時教學。如在組織學生踏青賞春時,可在盎然春意中吟出朱熹的《春日》;在秋遊觀賞滿山楓葉時,可誦讀杜牧的《山行》。

三、繪畫激趣

有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實好的一首詩就是一幅絕佳的畫,根據古詩的這一特點,教師可依據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悟其意,繪其景。如在教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一詩時,在學生理解了詩意後,讓他們運用已有的美術基礎,大膽地發揮想象,人人畫一幅“兒童追蝶圖”。在教《鋤禾》時,教師可一邊讓學生誦古詩,一邊配上“一個太陽、一片禾苗、一個老農手拿一把鋤頭在鋤禾”的畫面,並適時加上幾滴豆大的汗珠,這樣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像插上了翅膀,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古詩的興趣。

在古詩文教學中,還可以採用“猜謎語”、“配詩樂”、“出詩園”、“演小品”等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學古詩的興趣。

如何培養國小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篇2]

一、巧妙匯入,直觀呈現古詩詞

從國小生的學習興趣來看,他們的興趣以間接興趣為主。而古詩詞語言凝練、表現手法多樣而含蓄、內涵豐富、講究平仄和押韻,直接讓學生通過讀或背的方式來學習,學生不免覺得枯燥無味。因此,要激發國小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就要在學習古詩詞前通過巧妙的匯入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直觀中呈現,讓學生獲得“第一好感”。

在教學實踐中,匯入的方式多種多樣,如藉助多媒體創設情境匯入、藉助故事匯入、討論匯入等。但無論哪一種匯入方式,都要結合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進行。如故事匯入,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教學為例,要讓學生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不難,但要讓學生饒有興致地去朗讀該詩,並能瞭解詩歌創作的背景,在生活中懂得珍惜友誼就需藉助情境。教學中,教師以flash的形式來呈現出氣勢浩蕩的岳陽樓,然後引出李白送別孟浩然的情境,並輔以故事:公元727年,李白東遊歸來,在湖北安陸結識了孟浩然,兩人飲酒作詩,但孟浩然要去廣陵,李白親自為他送別,並寫下了這首送別詩來表現他對孟浩然的不捨之情。然後提出問題“是誰送誰,從什麼地方到什麼地方去?李白和孟浩然是什麼關係?你是怎麼知道的”作為引導。學生聽了故事,在問題的引導下,探究的興趣濃厚了,更願意去讀、去理解詩歌。

由此可見,在國小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採用多媒體、故事等方式來匯入古詩詞,讓學生在直觀中瞭解古詩詞,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二、多樣化朗讀,讀中感悟、體驗

朗讀是學習古詩詞的第一步,也是理解古詩詞的基礎。但就目前的國小古詩詞教學來看,教師更多的是將重點放在古詩詞的背誦上,課堂中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對古詩詞的內涵進行理解。從課堂調查中發現,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平均每課時學生的`朗讀時間不足10分鐘。學生更多是背誦、理解古詩詞,學習興趣不高。

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而朗讀則是基礎。尤其是在國小古詩詞的教學中,通過朗讀,學生能獲得豐富的語感,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古詩詞的內涵更加容易。為此,要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豐富朗讀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學中,教師可採用配樂朗讀來進行引導。如學習《遊子吟》時,以《感恩的心》作為背景音樂;也可在朗讀時輔以情境展示,學《靜夜思》時展示一遊子在月夜對故鄉的思念;也可通過教師示範或採用網路資源來示範後引導學生進行模仿。此外,課堂教學中點名讀、齊讀、小組讀、開火車讀等也是不錯的朗讀方法。從多種朗讀方法的對比中發現,學生在對比情況下更樂意參與到朗讀過程中。因此,在國小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以比賽形式,組織同桌、小組之間進行朗讀。如教學《憶江南》時,教師將班級學生分為四個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看哪些小組能最快地掌握字音、節奏,並能有感情地進行朗讀。結果發現,和平時相比,學生的效率提高了不少。

豐富朗讀方式,就要立足學生的學習特點,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朗讀過程中,在朗讀的基礎上再去理解古詩詞的內涵。

三、合作探究,理解古詩詞的內涵

對古詩詞的學習,背誦是極其重要的。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熟讀成誦,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理解古詩詞的內涵,從而會背古詩詞,甚至會作詩。當然,如果課堂教學中只是教師單純地將古詩詞的內涵以講授的方式來傳授給學生,學生難免興趣不高,學習效率也難以提高。在新課改下,古詩詞教學提倡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來進行學習。因此,在古詩詞的教學中,以小組為基礎,以問題為引導,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探究古詩詞的內涵,理解並掌握古詩詞就顯得尤為重要。

以《如夢令》的教學為例,教學中為讓學生整體瞭解詞的內容,教師設計瞭如下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1)這首詞記敘了一件什麼事?(2)這件事是發生在寫作的當天嗎?(3)這件事發生在什麼季節?(4)她是一個人去的嗎?為什麼要爭渡呢?(5)為什麼會“誤入”?既然誤入,慢慢劃出來不行嗎?(6)為什麼詞人會常想起這件事呢?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後進行總結,對詞的內容就有了大致的瞭解。但在合作探究中還需要注意,教師的引導是必不可少的。如“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寫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的醉態,對“晚”的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白喝酒喝了很長時間、天色晚看不清等因素。

總之,在國小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學生這一主體,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通過巧妙的匯入、豐富朗讀方式、合作探究等策略來引導學生在喜歡古詩詞的基礎上去學古詩詞,理解古詩詞的內涵,愛上古詩詞,從而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