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方案>

論班主任如何培養中職班級的凝聚力

工作方案 閱讀(3.24W)

評價一個班級的優劣,並不全在於評價這個班級的輔導員如何,或者評價這個班級的學生個體情況如何。大家都記得聞名世界的巴西足球隊,球星數量應該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隊都多,可是,他們的成績並不一定總是出眾。原因恐怕大家都很清楚,有的情況下,個人能力奇強,但是缺乏團隊協作,其結果就是:一個人是龍,二個人就成了蟲。

論班主任如何培養中職班級的凝聚力

什麼樣的班級才稱得上是優秀的集體呢?

把一個班級建設成為井然有序、團結向上、勤奮好學的優秀班集體,是每個輔導員的追求。一個成功的班集體,應該是師生關係良好、學生之間相互配合、相互理解、有良好的學習風氣、有歸屬感、具有較高凝聚力,俗話說的好:“人心齊泰山移,萬眾一心,其力斷金”如果達到這樣的境界,工作起來我想那是如魚得水般的輕鬆。那麼,怎麼才能把一個班級建設成為井然有序、團結向上、勤奮好學的優秀班集體呢?

一、 細緻觀察瞭解每名學生,建立自尊互敬的生生關係

每個班級都有幾十個來自不同家庭的學生,生長環境不同,興趣愛好迥異,如何求同存異、同處一室,不但不產生矛盾,還能相互協調、共同進步呢?這就需要班主任在工作中注意培養、建立一種良好的人際關係。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是形成團結、積極向上班集體,增強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核心是尊重。它通過班級的全體成員共同制定,認真履行某些“行為準則”、“禮貌規範”等,營造一個人尊重人,人關心人的和諧氛圍,使人置身其中如沐春風,其樂融融。人都有自尊,尤其是十幾歲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心理的發育成熟,獨立思考能力隨之增強。尊重來自信任,信任來自班集體的友誼。如果一個班集體不團結,你一群我一夥,喋喋不休吹毛求疵、吵吵鬧鬧,那麼久而久之同學間失去了信任,造成了彼此疏遠、隔閡,這樣他們的身心健康就會受到莫大的損害。他們試圖以理性的眼光來觀察、分析、判斷周圍的事物。“我認為”、“我覺得”這些字眼常常出現在他們口中,儘管往往失於偏頗、幼稚,但也不時閃爍著年輕人機敏和智慧,折射出他們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思索。在行為上喜歡拋頭露面,好為人先,有時甚至故作驚人之舉。作為班主任應欣然地接受這一切,因勢利導,鼓勵他們崇尚科學,追求真知。我班開展了系列主題班會,如:“我是班級一員”、“我是一滴水”。對一些偏頗,不健康的傾向不能簡單地否定或訓斥,而是要熱情幫助,積極引導。尊重他人能促使人自信,他就會覺得在這個班裡有價值、有實力、有用處,相反得不到尊重就會使人產生自卑感、軟弱感、無能感。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長環境,孩子在六歲前受教育家長的教育基本上形成一定的的個性。進入學校,他們是帶著一定的個性來的,學校是規範他們的行為教育學習的場所,而做為班級班主任是直接執行者。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如果教師想在各方面教育人,他就應該從各方面瞭解人”。學生內心深處和東西是不會輕易擺在你的面前的,這就需要你用眼睛觀察他們的行為的細微處。用心去分析他們這樣做那樣做的動機與想法有利於教學。舉例:針對現在這個班的實況來說

(一)接-班前的摸底(二)接-班後的瞭解

二、要有明確的班集體的奮鬥目標

班集體的共同奮鬥目標,是班集體的理想和前進的方向,班集體如果沒有共同追求的奮鬥目標,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所以在班級管理中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班集體的奮鬥目標,這樣可加大班級的凝聚力。對一個班集體來說,既要有遠期目標,又要有近期目標。特別是近期目標要切合實際,一步一個腳印,讓學生易於接近,易於實現。只有實現了一個又一個近期目標,才能引導學生實現其理想的遠大目標,併為實現這些目標而努力。所以我們需要發揮整個集體中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其形成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舉例:(近期目標:學生,按時教作業,課堂遵守紀律。教師:行為習慣包括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思想教育逐漸滲透,問題學生入手)

、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

作為國小生,最感興趣的應該就是聽故事了,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對孩子進行團結教育。曾經給孩子們講過螞蟻的故事。螞蟻是自然界中最為團結的動物之一,它們的每個個體都為集體的生存和幸福而勞動。一隻螞蟻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一百萬只甚至更多的螞蟻組成的軍團則可以橫掃整片樹林或者一幢幢高樓,可以將一隻獅子或老虎在短時間裡啃成一堆骨頭。當螞蟻遇到火時,它們就會紛紛聚集起來,抱成一個黑色的大球,從火上滾過去,經過火海的時候,在球外面的螞蟻都被火焰吞噬了。但這群螞蟻中的一部分衝過了火海,找到安全的地方儲存了下來。如果只顧自己,那麼逃生的機會就會更少。這樣通過通俗易懂的故事,讓同學們更加深切地體會到,只有把個體的利益和班級的利益融為一體,高度地統一起來,才能使個體利益和群體利益同時得到最大的保護。發現小問題,不要逃避或草草了事,要進行實施教育。舉例閆冠中與高家樂的事。找書的事。

《論班主任如何培養中職班級的凝聚力》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