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方案>

孩子總是不聽話的解決方法

工作方案 閱讀(1.32W)

孩子總是不聽話?很多家長想到的就是給孩子立規矩了,孩子沒規則一定是不行的。但在我們這個講究“民主”的家庭,規則怎麼制定,怎麼才能有效執行,也不是靠一根鞭子可以解決的。

孩子總是不聽話的解決方法

1 不守規則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在執行規則這件事上,最讓人頭疼的就是媽媽們了。

在我們家,常態經常是這樣的:

作為一名忙碌的主婦,我晚上安頓好兩個小朋友,就要匆匆忙忙地催促姐姐洗澡睡覺。

有一天,房間裡突然很安靜。被我安排去收拾書包的小鬧姐突然沒了聲音。這樣的安靜真是讓人不習慣,跑進去一看,原來小鬧姐在看希臘童話系列,手裡捧著一本《特洛伊戰爭》,床上還放著一本《足智多謀的奧德修斯》。

“8點50去洗澡!”說完我就走出了。那時候距離8點50還有8分鐘。

到了時間,我在客廳扯著嗓子叫:“該洗澡了!”

2 沉默!持續的沉默!

事實上,她大概壓根沒有聽到我說什麼。直到看完一本,才走出房間,刷牙洗澡換衣服。這時候是9點。

當她沉默的這段時間裡,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我要規定她是8分鐘後洗澡,而不是讓她看完書洗澡?!她肯定要看完書才走出來,我那時候要責問她為什麼不聽話嗎?我這樣“放任”她,會不會導致以後無視我提出的規則呢?

3 怎樣的規則才是合適的

還在現在進入人生第一個叛逆期。不高興的時候經常扯著嗓子抬高八度叫:為什麼都要聽你們的?為什麼不能聽我的?

別說,這還真是個問題——為什麼在家裡,就該是父母制定規則?為什麼我們制定的規則,常常被她打破?

關鍵還在於規則的形成過程。如果是靠父母的權威制定的,孩子不是真的認同這個規則,即便是遵守規則,那也只是表面現象,一旦監督不在,打破規則就是難免的事。

我有一位朋友跟我說起他們家跳沙發的事,就很能看出問題。

朋友說,他們家爸爸最煩孩子跳沙發,覺得既不安全又有灰塵,所以嚴禁孩子們跳沙發。孩子們若是跳沙發,被爸爸發現了,必然就是一頓教訓。但是如果沒有爸爸在,小孩子總是熬不住會在沙發上蹦躂幾下。

你看,由於規則是靠權威制訂的而不是自發形成的,再加上不同的監督者對於同一個規則執行的程度不同,孩子們就會“看菜吃飯”,根據後果來決定自己的行為。他們的關注點不是不跳沙發,而是爸爸在儘量不跳,媽媽在就無所謂。

但如果跳沙發是危險的,這個結論是孩子自己得出的,那麼不跳沙發就能成為孩子們內化了的規則。因為從沙發上摔下來,他會受傷、疼痛。於是他就會自然地去遵守這個規則。

如果孩子們從來沒有從沙發上摔下來過,這說明他們的平衡性、協調性已經可以保證他們的安全。那麼,不能跳沙發就只是成人的一個觀念而已。

所以,我們是不是要反省自己制訂的規則是不是一定正確呢?

4 不同年齡,對規則的認識不同

孩子對規則的認識,在不同階段也是不同的。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孩子對規則的認識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我中心階段(2-5歲)。這一階段,規則或成人的要求對他們還沒有約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執行。要擺脫孩子的自我中心,這一階段就是要和同伴玩耍,促進形成合作關係。

第二階段:權威階段 (6-8歲)。這一階段:兒童一方面絕對遵從成人、權威者的命令;另一方面,他們也服從周圍環境對他們所規定的規則或提出的要求。

第三階段:可逆階段(8-10歲)。這一階段,兒童不再認為成人的命令是應該絕對服從的.,道德規則是固定不變的。他們認為,規則是一種相互約定。我要你遵守,我也得遵守。判斷好壞的標準不是以權威而是以是否公平作為判斷行為好壞的標準,認為公平的行為好的,反之就是壞的。

第四階段:公正階段(11-12歲)。這一階段,兒童不再刻板地按就是固定的規則去判斷,而會考慮到一些具體情況,從關心和同情出發去判斷。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第二階段,孩子信任大人,願意服從大人。但是,這一階段成人利用自己的權威,對孩子進行不恰當的約束,可能會培養出“遵守規則”的孩子。但是,孩子真的是從內心認同這些規則嗎?更可能的是,只有表面的遵從,一旦離開監督和堅持,“好孩子”就不見了。

5 做好這兩點孩子守規很容易

制定的規則,孩子如果沒有遵守,有時真會覺得權威掃地,忍不住就會叉腰一吼:我是你媽!我說的你就得聽!此言一出,每每就會陷入和孩子們“爭權奪利”的輸贏戰。可惜的是,和孩子鬥,贏的一方,最終總是輸家。(毫無疑問,指的就是我!)

所以有效的辦法,還是“以柔克剛”,“以退為進”,做好他們的榜樣,自己給自己找臺階下。

比如,到了睡覺時間,遲遲不關燈;我問她:是你自己關燈,還是我來關燈。她選擇自己關燈。

大寶因為尿褲子中途從飯桌撤退,不想再回去吃飯;我問他:你現在是吃飯,還是去睡覺。他選擇繼續去吃飯。

讓小寶整理玩具,完全沒有迴應;我走過去,一邊唱“愛收拾,愛收拾,我也愛收拾”,一邊收拾玩具。於是,他也一邊唱一邊收拾。

即便是做同一件事情,只是換一種表達,讓他們有選擇權,做他們的榜樣,他們就能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沒有鬥爭,沒有輸贏,快快樂樂地遵守規則,帶孩子這麼難的事情其實也可以變得有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