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措施>

電梯事故原因分析與預防措施

措施 閱讀(1.33W)

電梯事故原因分析與預防措施

1 電梯事故原因分析

國家質檢總局官方網站的資訊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電梯擁有量已達360萬臺,並且仍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長,我國電梯的保有量、年產量、年增長量均為世界第一,因此電梯的安全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特種裝置安全監察條例》明確規定,電梯等為公眾提供服務的特種裝置運營使用單位,應當設定特種裝置安全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專職的安全管理人員,並將安全注意事項和警示標誌置於易於為乘客注意的顯著位置。今年初,質檢總區域性署了電梯安全監管大會戰,對在用電梯進行排查,促使長效機制的建立。

根據分析,超過50%的事故是電梯作業人員和管理人員的責任。其中墜落事故最大,而其中的21起是違規使用造成,比如違規使用三角鑰匙4起,死亡4人;電梯故障後,乘客應在轎廂裡等待救援,但乘客違規扒開轎廂,9起事故死亡8人;由於裝置本身造成的事故8起,多集中在制動器、扶梯驅動鏈條失效等。由於目前部分電梯管理責任主體不明確、選型配置與使用條件不適應、維護保養不到位、以及老舊電梯逐步增多等原因,電梯事故時有發生。近期發生多起“電梯吃人”事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電梯維保不到位造成的。在諸多導致電梯安全隱患的因素中,製造質量佔16%,安裝佔24%,而保養和使用問題佔比高達60%。如果按照發生事故的電梯系統位置來分類,可分為門系統事故、衝頂或蹲底事故以及其他類事故。據統計,違規操作、違章指揮和門系統事故佔電梯事故總起數80%左右,蹲底或衝頂事故佔15%左右,其他事故佔5%左右。因為電梯門系統的每一次執行都需要經過開門、關門動作,電機啟動、制動頻繁,轎廂、導軌裝置久而久之容易出現問題,會造成門鎖門勾動作不可靠,導致電梯的安全隱患。

綜上,電梯事故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人的不安全行為,如超載、反覆開關梯門、在電梯執行過程中彈跳等;二是電梯本身的不安全狀態,如未進行定期檢驗、安全保護裝置失效等。電梯在發生事故時,突然停止所產生的離心力容易使被困人員情緒失控,驚慌害怕;如果此時電梯門無法開啟,多數乘客首先會自救,試圖開啟電梯門,但這種方法又十分危險,稍有不慎就會發生電梯事故。所以這就更需要我們專業的救援隊伍、救援技術、救援裝備和救援方法。

2 電梯事故預防救援措施

2.1 電梯事故的預防

日常生活中電梯事故時有發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對電梯的認識不夠,瞭解不足,安全教育缺乏,所以遇到緊急情況就換了手腳,處理不當,造成二次傷害。而電梯有十多項安全保護設施,並且都經過質量監督部門檢查合格才能執行,在事故或故障中,乘客被困呆在電梯轎廂內是相對安全的,人為的違章操作、操作不當都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所以電梯事故的預防需做好以下工作:

①重視電梯的日常檢查和維護保養工作。對電梯維護保養不及時甚至不進行日常的維護保養,或安排非專業人士或沒有培訓合格取得資質的工人進行保養的現象較為普遍。電梯製造安裝單位、維保企業、物業公司要切實負起責任,相互配合完成安裝、質檢和維保工作,及時發現問題並排除障礙,消除一切安全隱患,保證電梯安全執行,因此定期對電梯進日常檢查和維保尤為重要。

②定期開展電梯維修工作。從目前電梯企業反饋情況來看,甚至是最基礎的日常維護保養工作,許多物業或電梯企業也沒有認真負責、遵章守法,更何況按規定電梯的定期維修工作仍遠遠達不到電梯安全執行的國家強制要求,比如表面的清潔和維護看不到制動器內部的執行情況(必要的檢查和清潔、制動力校核屬於修理範疇),電梯的制動系統等各個部件,在使用一段時間以後,如發現不及時或不定期進行維修檢查,電梯系統存在的安全隱患就可能最後引發事故,因此,定期對電梯進行檢修和排障是十分必要的。公共交通型自動扶梯必須有人員監管。電梯使用企業和維修保養企業必須參考電梯每日的載客量和執行狀態,提出執行方案和應急預案,保證乘客安全。

③定期檢修、監督到位也是提高電梯安全效能的有效策略。質量監督部門應當巡視督查電梯維修保養工作,維保、維修不到位、不及時等不合格的電梯企業,應強制電梯停運,企業整改,這無疑是保障電梯安全的有效策略。

④提高電梯設計、生產、製造的產品質量,消除特種裝置隱患。電梯企業應對所設計的舊電梯進行改造改進,確保電梯安全、高效、舒適、可靠地執行。同時,在進行常規維修和日常保養時,對於已超過使用年限的廢舊老化電梯實行強制性報廢,是消除電梯安全隱患的一個重要方面。   ⑤杜絕違章操作和操作不當,即杜絕“人”的不安全行為,優化電梯的技術引數,加強電梯管理和使用安全教育培訓,從而保證電梯的安全執行。加強對電梯乘客的安全使用教育,同時也得抓好電梯搬運、安裝、維修保養、施工人員的三級安全教育,也包括電梯司機及物業管理相關人員的安全教育、培訓、施工和操作過程的安全管理工作。

《電梯事故原因分析與預防措施》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