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教師資格>

2017中學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題答案

教師資格 閱讀(7.49K)

>>>點選檢視原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

2017中學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題答案

1.[答案]B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注意的特徵。

[詳解]注意的集中性指注意指向於一定的事物時所持有的聚精會神的程度。當人們專心注意某一事物的時候,在意識中極其鮮明清晰地反映這一事物,而周圍的其他事物則模糊不清。

2.[答案]C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功能固著的概念。

[詳解]功能固著是指個體在解決問題時往往只看到某種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3.[答案]B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定勢的概念。

[詳解]定勢是由先前的活動所形成的並影響後繼活動趨勢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

4.[答案]B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各種學習理論。

[詳解]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論由奧蘇伯爾提出,強調學生的學習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可以基於自身的經驗,依靠他們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某種解釋。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這些經驗,從外部裝進新知識,而是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資訊加工的學習理論由加涅提出,強調學習是分為若干階段,每一階段需進行不同的資訊加工。聯結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是刺激一反應的聯結,代表思想是桑代克的嘗試一錯誤說。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

5.[答案]B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桑代克的嘗試一錯誤理論。

[詳解]選項A黑猩猩問題解決實驗是苛勒頓悟一完形說提出時所做的系列實驗;選項B餓貓“迷籠”實驗對應的是桑代克的嘗試錯誤理論;選項C小白鼠走迷津實驗,是羅森塔爾為了驗證實驗者期待效應所做的系列實驗之一;選項D白鼠“迷箱”實驗是斯金納提出操作性條件作用論時所做的實驗。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

6.[答案]C[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桑代克提出的三條學習規律。

[詳解]桑代克提出了學習的三條基本規律:效果律(行為後好的結果加強聯結,否則削弱聯結)、練習律(練習加強聯結的力量,否則削弱)、準備律(在試誤學習過程中,當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有一種準備狀態,實現感到滿意,否則煩惱;當聯結不準備實現時,實現則感到煩惱)。本題中,學生取得好成績,得到表揚和獎勵屬於效果律,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C。

7.[答案]B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刺激的泛化。

[詳解]刺激分化是指通過選擇性強化和消退使有機體學會對條件刺激和與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應。刺激泛化是指人和動物一旦學會對某一特定的條件刺激作出條件反應後,其他與該條件刺激類似的刺激也能誘發其條件反應,這樣的現象即刺激的泛化。條件反射是指中性刺激和無條件刺激反覆結合後,具有了誘發原來僅受無條件刺激制約的無條件反應的某些力量而變成了條件刺激,單獨呈現條件刺激能引起的反射則叫做條件反射。記憶術策略是學習策略中精細加工策略的一種,用來提高記憶效果。本題中,“銀”與“很”是相似的刺激,留學生把“銀”認做“很”,是一種刺激的泛化現象,因

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

8.[答案]B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強化。

[詳解]強化有正強化和負強化之分,正強化即實施獎勵,負強化即撤銷懲罰,它們都可以增加反應的概率。懲罰是當有機體作出某種反應後,呈現一個厭惡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的過程。懲罰和負強化有所不同,負強化是通過厭惡刺激的排除來增加將來反應發生的概率,而懲罰則是通過厭惡刺激的呈現來降低將來反應發生的概率。消退是指有機體作出以前曾被強化過的反應,如果在這一反應之後不再有強化物相伴,那麼,此類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便降低,稱為消退。本題中,教師減少學生的作業量是為了學生以後繼續表現良好,是增加學生日後表現良好反應發生的概率,所以屬於強化,由於是撤銷一個厭惡刺激(多的作業),所以本例屬於負強化。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

9.[答案]D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詳解]生理的需要指對食物、水、空氣等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指個體要求穩定、安全、免除恐懼感和焦慮感;歸屬與愛的需要是指個體與他人建立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自尊和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即完整而豐滿的人性的實現以及個人潛能或特性的實現。五種需要一級比一級高,低一級的需要得到滿足才能產生更高一級的需要。題幹所述屬於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

10.[答案]D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

[詳解]韋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探討,並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歸因和不可控歸因。努力程度是個體自己可以控制的,所以它屬於內部的可控的歸因,且努力程度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又是不穩定的歸因。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

11.[答案]B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

[詳解]選項A運氣好壞,不屬於個體的自我狀態,易變,個體自身又沒辦法左右,所以屬於外在的不穩定的不可控歸因;選項B能力高低,屬於個體的自我部分,且一旦成年後穩定,也不是個體想變化就可以變化的,所以屬於內在的穩定的不可控歸因;選項C身體狀況,屬於個體的自我部分,容易有變化,不穩定,身體狀態的好壞也不是個體自己可以控制的,所以屬於內在的不穩定的不可控的歸因;選項D外界環境,不屬於自我部分,容易發生變化,且個體自身不可以左右,所以屬於外在的不穩定的不可控的歸因。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

12.[答案]B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強化。

[詳解]班杜拉將強化分為三種: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自我強化。直接強化是指通過外部因素對學習行為予以強化。替代性強化是指通過一定的榜樣來強化相應的學習行為或學習行為傾向。自我強化是指學習者根據一定的評價標準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監督,來強化相應的學習行為。負強化是強化的一種,是通過撤銷一個厭惡刺激,來加強將來反應發生的概率。本題中教師利用榜樣來強化學生,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屬於替代性強化,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

13.[答案]A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遷移的分類。

[詳解]同化性遷移是指不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直接將原有的認知經驗應用到本質特徵相同的一類事物中。原有認知結構在遷移過程中不發生實質性的改變,只是得到某種充實。這就是“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的原理,“舉一反三”和“聞一知十”所列舉的都是同一類事物,不改變新學習內容的`實質。順應性遷移指將原有認知經驗應用於新情境中時,需要調整原有的經驗或對新經驗加以概括,形成一種能包容新舊經驗的更高一級的認知結構,以適應外界的變化。重組性遷移指重新組合原有認知系統中的某些構成要素或成分,調整各成分間的關係或建立新的聯絡,從而應用於新情境。具體遷移是指將一種學習中習得的具體的、特殊的經驗直接遷移到另一種學習活動中,或經過某種要素的重新組合,以遷移到新情境中去。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A。

14.[答案]C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現代遷移理論。

[詳解]桑代克提出的是共同要素說,賈德提出的是經驗類化說,奧蘇伯爾提出的是認知結構遷移理論,安德森的遷移理論中強調的是遷移前後的兩種情境中有產生式的交叉或重疊。

15.[答案]A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遷移的分類。

[詳解]根據遷移內容的不同抽象與概括水平進行劃分,可以分為水平遷移和垂直遷移。根據遷移內容不同進行劃分,可以分為一般遷移與具體遷移。根據遷移過程中所需的內在心理機制的不同進行劃分,可以分為同化性遷移、順應性遷移和重組性遷移。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A。

16.[答案]B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各種記憶術。

[詳解]縮簡就是將識記的材料每條內容簡化成一個關鍵性的字,然後變成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從而將材料與過去經驗聯絡起來。諧音聯想法是指學習一種新材料時運用聯想、假借意義。關鍵詞法是將新詞或概念與相似的聲音線索詞通過視覺表象聯絡起來。語義聯想法是通過聯想,將新材料與頭腦中舊知識聯絡在一起,賦予新材料更多的意義。把馬克思生日“1818年5月5日”聯想為“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的資產階級嗚嗚地哭”屬於諧音聯想法,所以選B。

17.[答案]D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各種記憶術。

[詳解]通過心理想象將“青蛙一桌子”想象為青蛙在桌子上跳來跳去,是“視覺想象法”,所以選D。

18.[答案]B

[考查要點]本題主要考查學習策略。

[詳解]組織策略是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常用的組織策略有:列提綱、利用圖形和表格。精細加工策略是一種將新學材料與頭腦中已有知識聯絡起來,從而增加新資訊的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常用的精細加工策略有:記憶術、做筆記、提問、生成性學習、利用背景知識、聯絡實際。複述策略是在工作記憶中為了保持資訊,運用內部語言在大腦中重現學習材料或刺激,以便將注意力維持在學習材料上的方法。元認知策略是學生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認知策略,包括對自己認知過程的瞭解和控制策略,有助於學生有效地安排和調節學習過程。學習者運用縮簡和編歌訣的方法幫助記憶知識的學習策略屬於精細加工策略。所以本題選B。

  二、辨析題

19.正確[詳解]斯金納進一步發展了桑代克的刺激一反應學說,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條件反射。斯金納按照強化實施以後學習者的行為反應,將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兩種方式。正強化是指學習者受到強化刺激以後,加大了某種學習行為發生的概率。負強化是指教師對學習者消除某種討厭刺激以後,學習者的某種正確行為發生的概率增加。

20.錯誤[詳解]有結構問題和無結構問題的解決過程並不相同。基於資訊加工理論,有結構問題的解決過程大致包括兩個環節:理解問題和搜尋解法。無結構問題的解決過程更主要的是一種“設計”過程,而不是在一定的邏輯結構中進行系統的“解法搜尋”。

  三、簡答題

21.[參考答案]知覺的特性包括:

(1)知覺的整體性;

(2)知覺的選擇性;

(3)知覺的理解性;

(4)知覺的恆常性。

22.[參考答案]有意義學習的產生條件包括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

從外部條件來看,有意義學習的材料本身必須具有邏輯意義,在學習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學習能力範圍之內的。

從內部條件來看,一是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能夠同化新知識的適當的認知結構;二是學習者必須具有積極主動地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適當知識加以聯絡的傾向性;三是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使這種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使認知結構或舊知識得到改善,使新知識獲得實際意義即心理意義。有意義學習的目的,就是使符號代表的新知識獲得心理意義。

23.[參考答案]遷移的作用包括:

(1)遷移對於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

(2)遷移是習得的經驗得以概括化、系統化的有效途徑,是能力與品德形成的關鍵環節。

(3)遷移規律對於學習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關的培訓人員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24.[參考答案]問題解決和創造力的關係是既相互聯絡又相互區別的。兩者的聯絡表現在:創造力的發展要以問題解決為前提,問題解決過程中蘊涵有創造力。兩者的區別表現在:問題解決是指將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運用到新情境中,以達到目標狀態的一種高階認知加工過程;創造力是在一定的目的和條件下,運用一切已知的資訊,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價值或個人價值產品的能力。問題解決的主要特徵是思維過程的分段性,而創造力的主要特徵是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不是所有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創造力的參與,如常規性的問題使用現成的方法就能解決。

  四、材料分析題

25.[參考答案]

(1)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是需要層次理論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他認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種,它們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有兩方面的含義,即完整而豐滿的人性的實現以及個人潛能或特徵的實現。馬斯洛說,一個人力求變成他能變成的樣子,這是自我實現。小明的歸屬和愛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由於經常變換環境,家長工作忙和疏於照顧,新環境中情感建立需要時間等,都使小明感覺與周圍環境日漸疏離,而情感上的變化造成學業上的困難,內心也產生一種不及別人的心理壓力。

(2)馬斯洛需要層次之間的關係是:首先,出現的順序由低到高,只有較低一層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才會出現較高一層的需要,自我實現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其次,各層次需要在全人類所佔比例由大變小,自我實現的人只佔很少的一部分;最後,五個層次可概括為兩個水平,即基本需要和成長需要。基本需要和成長需要是相互影響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也會影響成長需要的實現,小明是因為沒有得到歸屬和愛的需要,所以求知需要下降,導致成績的下降。

(3)高階需要對低階需要具有調節作用,所以小明應該轉變心態,把精力放到學習知識、提高技能上來,雖然由於父母工作需要環境時常發生變化,但小明可以學習提高自己的環境適應能力,建立對這種生活的適應感。每到一個新環境中,結交新的朋友,開始新的生活,享受這種生活方式。學習上無論學習環境如何變化,必須穩打穩紮,快速融入不同學校的教學環境中,並且要有信心開啟心扉,接納更多的新朋友,相信知識是能夠改變命運的。此外,還可以發展自己多方面的興趣愛好,待人熱情,建立良好的同學關係,最終是會得到大家的認同和讚許的。

26.[參考答案]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心理動因,即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它具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指示學習方向的作用。學習動機的激發指使潛在的學習動機轉化為學習的行動。學習動機的激發在於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轉入活動狀態,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

案例中教師通過對該學生進行正確的評價和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肯定和表揚,有效地激發了該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從單純地為得到教師的肯定而努力學習轉化為對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即從外部動機轉化為了內部動機,有效地提高了學習的成績。

該教師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時主要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1)堅持以內部動機作用為主,外部動機作用為輔;

(2)利用學習結果的反饋作用;

(3)正確運用競賽、考試與評比;

(4)注意個別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