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企業管理>危機管理>

企業危機應急處理措施

危機管理 閱讀(1.82W)

危機發生初期是最緊張的時期,其損失和影響擴散的速度最快,所以企業必須時刻關注、即時處理,在危機發生時企業應該立即啟動危機管理機制,沉著冷靜控制危機並立即隔離危機防止其蔓延擴大,同時分析危機原因、估計危機狀況及趨勢、分析有哪些人受到影響及受到影響的程度、制定解決方案、選擇釋出資訊的渠道。

企業危機應急處理措施

危機處理小組應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列出一張危機處理時間表,大致估計處理危機應該在哪個時間段達到哪些目標,時間表具有督促作用。接下來的應急措施主要分兩方面:(1)控制影響;(2)控制損失。控制影響主要是防止媒體大肆報道、謠言四起、公眾恐慌甚至抵制,速捷高效的辦法就是藉助媒體引導公眾。

  1)控制影響。

企業應及時閱讀相關報道,瞭解媒體對危機的看法,並要大致列出迴應媒體這些看法的期限;媒體會進行追蹤報道,企業也要追蹤媒體評價的變化。新聞媒體一方面是希望找到新聞熱點,另一方面又趨於替弱者說話,很容易站在企業的對立面;受害者受到損失感到不滿,會藉助各種渠道宣傳自己的受害經歷,成為媒體關心的焦點;競爭對手則希望擴大危機的影響,削弱企業的競爭優勢,會暗中支援媒體的聲討活動。各方面情況對企業都非常不利,企業要儘快地通過媒體與大眾溝通。(1)企業要儘快找到一個可靠的有經驗的發言人,代表公司傳遞資訊。發言人可以是公司的高層人員,也可以是對危機最瞭解的人,但發言人必須有溝通能力,態度誠懇,能在短時間內讓人產生信任感。(2)召開新聞釋出會或記者招待會,或者直接通過媒體進行公告,講明危機處理措施,讓受害者安心,儘可能穩住受害者並取得受害者的諒解。公開事件原委,澄清事實真相,引導輿論,讓公眾消除疑慮。

  2)控制損失。

危機帶來的損失是多方面的,儘可能切斷一切擴大損失的途徑;損失可能涉及到企業、消費者、公眾,如果相互的損失有衝突,企業應該先控制消費者和公眾的損失。最常見的危機是產品質量問題,如果是這方面的危機,企業應該不惜代價地迅速收回不合格產品。庫存的不合格產品要集中封存,市場上尚未銷售的不合格產品要撤回,已經到使用者手中的不合格產品要召回;在控制損失時,應以企業聲譽及社會責任為前提。

在危機得到有效的控制後應迅速拿出解決方案,此時企業可將重點放在解決措施上,進行一些例行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解決措施不同於應急措施,不是為了控制事態而是要真正地解決問題,主動、真誠、快速反應、公眾利益至上是企業面對危機最好的策略原則;一方面要確實把已出現的危機處理好,同時要杜絕危機的發生原因及潛在原因。企業主要有以下幾種解決措施:

  1)補償受害者損失。

如果是由於公司的問題損害了他人利益,企業必須承擔責任,給予補償;從道德上講,企業有補償的社會責任;從自身利益上講,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受害者是事件的起點,也是事件的終點;事件因受害者遭受損失引起,媒體會自始自終地關注受害者,受害者自然成為事件的焦點;只有當受害者基本滿意後,事件才算出現轉機,媒體才會轉移視線。讓受害者得到滿意,是衡量企業渡過危機的基本標準。?

  2)通過法律調控危機。

法律是公正嚴明的,通過法律解決問題,可以讓公眾心服口服;特別是當一些糾紛不完全是企業責任時,法律手段還可保護企業。當一些事件難以平息時,法律裁決也可以終止事件;利用法律手段處理危機,是根據事實和法律規定處理問題,可以較公正地結束整個事件。

  3)利用權威處理危機。

當企業與公眾的觀點不一致時,利用權威人士或權威機關的言論,可以引導公眾觀點。由於企業處於被動的位置,企業的.言論很難得到重視,即使陳述簡單的事實,也被公眾懷疑是企業在狡辯,因此,權威人士和權威機構的發言極為重要,可以很容易地更正公眾的偏見。權威人士可以是專家、有社會影響的公眾人物、對事件最瞭解的人,權威機構可以是政府、專業部門、消費者協會等,只要是公眾信任的物件,他們的意見易被接納。

  4)公佈危機產生原因。

補償損失只能滿足公眾基本需求,說明原因和有效的防止措施才能提高公眾的滿意度;如果不說明危機發生的原因與過程,社會上就會流傳各種不利企業的描繪,企業如說不出令人信服的原因,就等於預設謠言;所以在事件發生的同時,企業應立即開展調查尋找事件的原因,如果是企業的責任,要向公眾道歉、給予補償,並保證不再犯類似錯誤;如果不是企業的責任,更應讓公眾徹底明白真相;如果企業一時難以查清真相,也要及時公開調查的進展情況,澄清沒有根據的謠言,讓公眾相信企業決不會就此作罷,會繼續追查,杜絕異常再發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