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員工拿了年終獎就跳槽怎麼辦

職場 閱讀(1.82W)

有很多的員工拿了年終獎就會想要跳槽,這時候老闆們應該怎麼辦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推薦的員工拿了年終獎就跳槽的解決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員工拿了年終獎就跳槽怎麼辦

  員工拿了年終獎就跳槽的妙招

招數一:推遲發

雖然理論上來說,年終獎總歸要在過年前發給大家,讓大家荷包鼓鼓過個開心年。可是,為了防止員工拿了錢就“翻臉”,一些公司開始在次年四五月份發放員工的年終獎,理由冠冕堂皇:年末的銷售款項要三個月後才能收回。

招數二:分散發

還有一些公司更加聰明,乾脆把年終獎拆整為零,安排次年逐月發放。譬如一個員工的年終獎金為1萬元,那麼過年後的10個月內,每月工資卡上都會增加1000元。

招數三:變相發

有些公司乾脆不發年終獎了,以旅遊、培訓等形式代替傳統的年終獎,真正想辭職的人,不會為了能夠出去玩一趟而在公司裡捱到年底。況且,旅遊能夠促進員工之間的感情,又可以開拓大家的眼界,雖然沒有發錢實在,卻顯得更加有意思。

  員工跳槽的對策

傳統上,對於員工跳槽,企業會採取兩種型別的應對策略:預防型和報復型。

第一種策略,經理們會採取一些措施降低員工跳槽的動機。具體方法包括改進內部人力資源工作,比如增加工資和福利,加強內部溝通,制定升職計劃等。其內在的邏輯就是,如果讓工作環境儘可能地具有吸引力,員工尋求或接受外部工作崗位的傾向就會降低。

而採取報復型策略的企業,則用一些行動威脅或傷害跳槽的員工或者僱用他們的企業。例如,在用人合同中強加非競爭條款,對挖人的企業提起訴訟,或者對這些企業進行報復性挖人。其目的就是要讓挖人的企業付出高額成本,並限制跳槽員工運用有價值的知識和關係,這樣就降低了其他企業僱用他們的動因。

不管是預防型還是報復型的策略,其目的都是減少員工流失,前者是提高員工留下來而能得到的好處(比如更好的工作環境),後者是增加跳槽成本(尤其是打官司的威脅)。如此看來,這些行動主要考慮的是管理與員工流動相關的行政和人力資本成本。但是,這兩種策略都沒有認真考慮社會資本的作用。

其實還有一種應對策略,即關係型策略。它與傳統策略不同之處在於,它不是試圖阻止員工流動,而是專注於利用員工流動所創造的潛在社會資本。

運用關係型策略的企業會採取積極的做法與跳槽員工保持良好關係。方法之一就是採用正式的同事會計劃,已經採取這種方式的公司包括寶潔、第一資本(Capital One)、微軟、畢馬威、埃森哲(Accenture)、麥肯錫,以及殼牌。通過這樣的'計劃,企業贊助各種論壇(比如會議、社交聚會、線上社團)以鼓勵前僱員相互之間以及與現僱員之間的互動。

在得到有效的實施之後,關係型策略可以為企業帶來至少三方面的好處:一是加強與潛在客戶的聯絡,二是增加人力資本的儲備,三是樹立企業的好名聲。

正像前面討論的 Cooley Godward LLP的例子所表明的,當前僱員在他們的新企業裡擔任了重要的決策角色時,他們可以變成客戶開發的最好切入點。這種社會資本對於試圖打入新市場的企業特別有用。

關係型策略還能增加利用非常規的人力資本來源的機會,從而減少與招聘有關的行政成本。人們辭去工作常常是為了尋求他們在當前公司裡所沒有的職業機會,或者是由於非工作的原因(例如配偶的工作地點變動,照顧孩子或者年邁的父母)而離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問題可能變得無關緊要,或者企業裡可能出現了新的機會,對他又有了吸引力。

同前僱員保持聯絡使得公司能更容易把這些人招回來。德勤估計,僱用前僱員每年為它節省了 380萬美元的獵頭費。

最後,關係型策略能有效地樹立企業的好名聲。例如一家律師行在進行招聘面試時,會嚮應聘者提供它的同事會名單,並鼓勵他們聯絡自己的前僱員,以增加對企業的瞭解。

  跳槽的知識

鳥為食亡,人不可為錢死

有相當一部分比例的跳槽是因為錢,一個高於目前工作薪水的工作等著你,我想很多人都會心動。但如果不是為生計所迫,我們並不建議你為了錢而跳槽。比起薪資,職業的發展、自身能力的提升和穩定的生活狀態都更加重要。不論是否是在職場,我們的生活中總是遵循著一條基本的準則,那就是等價交換。你所獲得的薪資往往是你能力的體現。如果在能力沒有進步的情況下,只是通過跳槽來獲得薪水的提高,這背後往往會有隱情。如果錯過職業發展作為代價而去換取一點工資的提升,是絕對不值的。

切不可頻繁跳槽

頻繁跳槽直接的負面作用就是簡歷,你的簡歷上幾乎看不到任何累積,那麼也可以看出你對公司的忠誠度也不高。如果不是因為職業發展,或是學習更多的企業文化以圖創業的話,頻繁跳槽絕對會影響你將來的發展。

知己知彼很重要

有不少人在跳槽之前沒有做好十足的準備,甚至都不瞭解新職位的資訊。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你需要知道新公司的基本資訊,前途如何,是否符合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在運用這一點時忙也要注意瞭解資訊的全面性和真實性,不能聽信一家之言,至少有三方以上的說法一致才可以接受。

跨行跨職業風險大

現在的學生大多數都沒有接受過職業教育,缺乏職業規劃的觀念,甚至有很多人大學的專業都是父母老師要求的,結果一到畢業工作時,發現自己的專業並不是自己喜歡的,每日悶悶不樂,更不用說日復一日地工作了。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跳槽到其他行業和職業去。且不說目標是否正確,這種跳槽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換行不換職,換職不換行,在一般情況下才能更有把握實現職業發展的順利轉換,才不會使自己總處於“危險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