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探討社會實踐對於高校課程改革論文

校園 閱讀(1.43W)

一、以社會實踐為載體進行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改革需要注意的問題

探討社會實踐對於高校課程改革論文

高校的社會實踐是連線大學生與社會的橋樑,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拓展課堂教學、強化學生社會參與意識、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瞭解社會對人才需求、增強社會責任感的重要形式,近年來,各高校組織開展的社會實踐的針對性、時效性和影響力日益突出,這些成熟的經驗也是以社會實踐為載體進行形勢與政策課程改革的優勢,但仍然需要正視一些問題。

1.學生的參與面不夠廣泛

形勢與政策課作為學分必修課,要求每位大學生必須完成足夠的學時,而社會實踐特別是“三下鄉”等暑期社會實踐往往受人力、物力的侷限而不能覆蓋到每一位大學生,這種情況下,“精英模式”比較常見,即組織學生幹部、學生黨員、學生代表為主題的社會實踐團隊,把實踐的機會集中在一部分骨幹學生身上,忽視了普通同學的實踐需要,社會實踐面的狹窄必然影響形勢與政策課程既定目標的實現。

2.將社會實踐作為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制度機制不夠完善

當前各個高校的“暑假大學生社會實踐”“志願者服務”“服務西部計劃”及各類社團活動結合與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是兩條並行的體系,都具有相對規範的制度機制,現若將社會實踐納入形勢與政策課的授課內容,則需要再擬訂相應的教學大綱、授課計劃、考核評估制度,規範社會實踐教學在形勢與政策課程中的可操作性。

3.鼓勵形勢與政策任課教師參加社會實踐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自己必須先受教育”的原理提示我們,充分發揮社會實踐這個載體在形勢與政策課程的作用,教師的社會實踐是關鍵,教師不僅是學生實踐教育的指導者,更是積極地參與者。只有親自參加了,才能切身體會到社會實踐對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性,才能不斷分析情況、理清思路、認準形勢,進一步增加形勢政策課的教學效果。

4.將社會實踐作為形勢與政策課的載體還需要社會的廣泛支援

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目的就是幫助學生認清國內外形勢,教育和引導學生全面準確的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激發愛國主義精神,珍惜和維護國家穩定的大局,增強實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巨集偉目標的信心和責任感,堅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這就決定了我們的社會實踐的地點不僅包括城市社群、農村鄉鎮,還應該涵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部隊、企事業單位、社會服務機構等,把地方建設發展的服務需求與學生鍛鍊成長的需要相結合,將形勢與政策課的說教演化為學生切身體會的感受。

二、社會實踐運用於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改革的具體做法

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將社會實踐運用於課程改革的'探索也因各高校的具體情況而有所不同,筆者僅就其共性略述如下:

1.高校要大力拓展相對穩定社會實踐基地

相對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不僅可以為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人力、物力、財力保障,而且有利於社會實踐的連續性和經常性,有利於社會實踐的經驗總結和不斷創新,更有利於形勢與政策課程的總體設想和長遠規劃。此外,高校還要從市場經濟的要求出發轉變思想觀念,通過相對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建立互惠雙贏的社會實踐模式。高校可以用有限的經費藉助實踐基地的支援,完成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任務,實踐基地可以藉助學生的實踐破解生產或發展中的技術、人力、資訊等困境,這種實踐基地與高校教育的互利雙贏關係大學生社會實踐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更是深化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的關鍵。

2.科學規劃形勢與政策課程制度機制,將形勢與政策課程中的授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形勢與政策課程從總體的授課內容而言,主要分為當前國內國際形勢與政策分析、專題教育兩大部分,國內國際形勢與政策分析主要包括“三農問題”、大國博弈、省情概況等,專題教育主要包括黨和國家重要會議精神、愛國主義教育、大學生“三觀”教育、經濟形勢等,這些具體的內容可以通過課時與實踐按一定比例的方式授課,如在講授“三農問題”時,可以將理論知識放在課堂上講授,組織學生到附近農村去做“見習村官”,就是讓學生深入到農村中去,通過與村民的交流溝通,參與一定的農村建設,瞭解農村發展的現狀,從而增加對三農問題的認識。

3.在理論考核的基礎上,將學生的實踐報告作為形勢與政策課程的重要考量

以往通過小文章的考核方式形式單一,學生易於應付,使得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成果難以檢驗,教學流於形式。通過社會實踐,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實踐,拉近了政策理論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在感同身受中提高認識,只有這樣,學生寫出來的分析文章才更具有深度。此外,學生的社會實踐報告也應該是一項重要的考量指標,它反映了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觀察的廣度、對理論的理解程度、思考問題的角度,對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成果是一個重要檢驗指標。綜上所述,只有課堂上的理論被社會實踐所證明,學生的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才能為學生所真正接受,形勢與政策課才能發揮更大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