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幼兒>

人教版新課標語文七年級《理想》教學設計

幼兒 閱讀(1.1W)

“理想”就是對未來的想象和希望,是對美好未來的設想,也是人們前進的動力的源泉。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新課標語七年級《理想》教學設計,歡迎大家閱讀。

人教版新課標語文七年級《理想》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積累“倔強、寂寥、詛咒、碌碌終生、可望不可即、絕處逢生”等詞語。

⑵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⑶熟練朗讀並背誦全詩。

  2、能力目標

⑴聯絡生活體驗和語境,感悟詩句含義,領略詩歌的藝術魅力。

⑵品味詩歌語言的凝練、優美,培養學生賞讀詩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追求美好人生,樹立崇高而遠大的理想。

  【教學重點】

誦讀;通過關鍵的詩句,探究全詩的脈絡,理解詩歌蘊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

1、體會詩歌構思精巧、語言精美的特點。

2、理解詩中的意象。聯絡生活體驗,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詩人用異彩紛呈、含義深刻的形象比喻,闡述理想之於人生的決定意義。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反覆誦讀,品味精美的語言,體會詩歌的精髓,並做到熟讀成誦。

  2、聯想想像法:

詩歌主要讚美理想,富含哲理性,這就使得詩作的廣度和深度大為拓展。學習這首詩,要啟用學生的思維,幫助他們理解詩歌的豐富內涵,啟發對人生和理想做深入思考。

  3、討論點撥法:

用於對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教具準備】

錄音機及課文朗誦帶、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設計思路】

第一課時引導學生反覆誦讀,熟悉詩歌內容,具體分析、解讀詩歌1~7節。聯絡生活體驗和語境,理解詩中眾多的意象,揣摩詩中含蘊豐富的哲理內容。第二課時引導學生探究、解讀詩歌的8~12節,梳理詩歌的脈絡,感悟構思精巧、語言精美的特點,並聯系《在山的那邊》作對比閱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理想,一個誘人的字眼。詞典上說,是對未來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而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恰值花樣年華的我們,該怎樣用理想做掛天征帆,駕長風破巨浪;以一柄木槳,引領生命之舟駛入金色港灣?今天我們一起賞讀流沙河的《理想》,共同唱響理想讚歌。

  設計(二)

散文家餘秋雨說,他會毫不猶豫地推薦三峽為中國最值得觀賞的地方。那麼,在文學體裁中我會舉薦中國的詩歌藝術為最值得欣賞的。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在每一箇中國人的`靈魂深處無不浸潤著詩歌所留下的印記。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詩人流沙河的《理想》讚歌,在歌聲中接受洗禮。

  二、資料助讀

投影:

流沙河,原名餘勳坦。1931年生於成都。1948年開始發表作品。1957年因在《星星》詩刊上發表具有廣泛影響的散文詩《草木篇》(五首)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而長期擱筆。1979年復出發表作品,詩情勃發,創作走向成熟,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作品出版20種。

流沙河詩歌的突出特色在於:

1、感情真摯而深厚。他的一些成功之作幾乎都是以個人的親身感受出發寫成的,包孕著詩人的興際遭遇,如《妻頌》《故園六詠》《就是那一隻蟋蟀》等。

2、學識同詩情相結合,科學性同幻想相結合,構思奇巧,富於浪漫色彩。在當代詩壇上頗顯特色,如受到普遍讚揚的《太陽》。

3、注重吸收古典詩詞、民歌和新詩的特點,追求詩的民族化和群眾化。從形式上看,流沙河的詩作無一定之規,有的異常規整,是標準的新格律詩;有的長短句相間,頗有詞牌、小令之風;有的則行段很不整齊,是標準的自由詩體。

  三、反覆誦讀,感知詩歌

  1、學生輕聲朗讀,疏解字詞,熟悉詩歌內容和語言節奏。

投影顯示:

寂寥(liáo):寂靜;空曠。

扒竊(pá)

玷汙(diàn):弄髒,比喻辱沒。

詛咒(zǔ zhòu):原指祈禱鬼神加禍於所恨的人,今指咒罵。

洗濯:(zhuó)洗。

綴連(zhuì)瑩瑩(yíng)船舶(bó)蛻(tuì)

可望不可即:只能遠遠看見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觸。

倔強(jué jiàng):(性情)剛強不屈。

  2、教師範讀全詩。

提示:《理想》是一首哲理詩。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連串的“理想是……”,一連串的“理想使……”,使每節詩的形式整齊統一,同時節與節之間整齊中顯現出一種參差的美、節奏的美、和諧的美,使理想內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與美的內容相得益彰。朗讀中要感情飽滿,語調適當高亢一些,尤其要從整齊的句式中讀出氣勢。

  3、學生放聲自由誦讀,充分感受詩歌積極昂揚的情感。

  4、學生集體朗讀。

提示:集體朗讀可模仿合唱和交響樂的形式:依詩歌脈絡而安排2~3、4~7、8~11節男女生分讀,開頭和最後一節全班齊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