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淺析對比修辭理論在高職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校園 閱讀(1.12W)

高職英語教學是我國高職教育的重要內容,而英語寫作能力是高職英語教學強調的核心技能之一,它不僅考查學生的英語基礎,更是學生對綜合應用英語水平的直接反映。筆者通過英語寫作教學實踐發現,高職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存在不少問題,在這些問題中,語法層次的問題有待學生英語基礎的夯實,而“中式英語”及英文謀篇佈局問題的產生都與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密切相關。以探討二語學習者的寫作問題為主要研究範圍的“對比修辭”理論通過對比母語與二語在修辭上存在的差異來研究二語寫作中出現的問題,對高職英語寫作教學有所啟示。

淺析對比修辭理論在高職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一、對比修辭理論概述

對比修辭概念 (Contrastive rhetoric) 由美國應用語言學家Robert Kaplan於1966年首次提出,用於描述英語作為外語的作文與英語作為母語的作文間的差異。1988年,Kaplan將對比修辭概念進一步詮釋為“跨語言、文化間的對比”。具體說來,對比修辭可以定義為“對兩種語言在語言的選擇及篇章結構方面存在的文化共性與差異的對比研究”。它通過對比分析,解釋母語與二語在語言使用、篇章結構、文化背景等諸多方面的不同,重視母語修辭方式對二語習得產生的干擾作用。就中國學生來說,漢語是母語,英語是二語。在學習英語(二語) 時,他們往往受到母語 (漢語) 的影響,在表達階段 (主要是說和寫) 由於母語的慣性思維,而導致英語的表達不地道,甚至是不符合英語的成文習慣。這一理論對於二語教學,特別是二語寫作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高職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及解決問題的建議

筆者自2013年起擔任高職 《英語應用文寫作》課程的教學工作。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在進行英文寫作時,常有一些共性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英語基礎不紮實,詞彙量有限,語法錯誤多

高職學生幾乎普遍存在英語基礎薄弱的問題。一是在中學階段沒有打好基礎,語法不清,英語語感差;二是平常接觸和使用英語的機會不多,沒有積累詞彙和習慣表達的習慣。這一問題,可以通過溫習基礎語法,多看、多讀、多記、多背來克服。

2。在語言使用上,大量存在“中式英語”

“中式英語”是指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和使用者,由於母語的干擾和影響,硬套漢語規則和習慣,在英語交際中出現的不合規範的英語或不合英語文化習慣的畸形英語。顯然,“中式英語”是不標準、不地道,甚至是不能為英語母語使用者所接受的英語表達方式。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在平常批閱學生習作的過程中,常會看到以下這樣的表 達 :“I very like…”,“There have…”,“goodbody”,等等。正確的表達應當是:“I like…verymuch”,“There is/are…”,“good health”。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錯誤表達,是因為學生從中文的角度,認為“我非常喜歡”就是I“very”like;“那兒有……”就是There“have”;body有身體的意思,所以“好身體”就是good“body”。

從對比修辭的角度來說,出現“中式英語”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在運用英語時往往會受到漢語的影響,套用漢語的思維模式,從而生成漢語式的詞彙和句子結構。學生由於單詞量有限,記單詞時又常常只停留在單詞的中文字面意思,不瞭解單詞的詞性、涵義、前後搭配,也不瞭解英漢詞彙使用方面的差異,因此在使用時不自覺地將漢語的運用習慣直接搬到英語中。對於充斥於學生寫作中的“中式英語”,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解決。

(1)記單詞時不僅要記單詞的中文意思,更要看英語的解釋。因為中文意思往往比較簡單,而單詞的涵義多隻能通過英文的解釋來獲悉。另外,記單詞時應當結合上下文來記,而不是單純記單詞本身,否則就容易出現搭配不當、詞性使用錯誤等問題。

(2) 多閱讀英文文章,特別是英語原文文章(即非中國人寫的英語文章),培養語感,逐漸養成用英語思考的習慣。語感的養成是一種微妙的體驗,學生可能說不清為什麼“I very like…”是不對的,但可以明顯感覺到這是一個錯誤表達,這便是語感在起作用。語感對於學生完成漢語思維向英語思維的轉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Kaplan發表的 《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思維模式》(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一文中曾提到,非英語文化的修辭模式,或者說思維模式,完全不同於英語文化的修辭模式。外語的寫作就是從母語的語言習慣過渡到外語語言習慣的過程。在寫作教學時,應當讓學生意識到語言上的`差異,而不是想當然地用漢語來簡單套用英語的詞彙和句式。

3。語篇連貫性差,缺乏自然的段落銜接

著名的翻譯家尤金·A·奈達曾說過:“就漢語和英語而言,也許在語言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對比。”

漢語是意合語言,重視詞語、主題,強調意義上的關聯,而不在意詞語之間和句子之間的形式銜接。在表達時,漢語傾向於少用甚至不用連線詞,語法意義和邏輯聯絡常常是隱含在字裡行間的。句子成分一般通過並列、標點和語調在意義上連線而構成句子句法關係。而英語是形合語言,其側重語法、主語,強調形式和功能,句子成分之間的關係要求用形式標記表明。因此,英語中有大量的邏輯語法連線詞語來直接顯現英語語句間結構的關係。比如,中文可以說:“太晚了,我不想去。”這兩個分句不需要連線詞,中文讀者也能從意義上推斷出“太晚了”這個分句表示的是原因。但同樣這句話若用英文講,就不能只是說:“It′s late, I don′t want to go。”沒有連線詞,只用逗號來連線兩個分句,這違反了英文的表達習慣。而這又往往是許多高職學生在寫作時會犯的錯誤。

之所以如此,從對比修辭角度來說,就是因為漢語母語者受到漢語邏輯思維的影響。反映在語言輸出上,不自覺地就會套用母語的語言形式進行表達。如上面那個例子,學生就犯了“逗號連線錯誤”。再比如,中文可以這麼說:“商店都關門了,我買不到白糖。”換成英文,如果按照中文的習慣直接說成:“All the shops are closed, Ican′t get any sugar。”便又是錯誤。在英文裡,“Allthe shops are closed”跟“I can′t get any sugar”在語法和意思上都是完整的,已經是兩個獨立的主句,不能直接用逗號連線。正確的表達應當是:兩個句子間用句號連線;或兩個句子間用逗號連線,但必須加上連線詞,因此處是因果關係,所以可以加上“because”或是“so”,變為:“All theshops are closed, so I can′t get any sugar。”或“I can′tget any sugar because all the shops are closed。”

語篇連貫性差的另一個表現是,由於缺少連線詞和過渡性詞語,導致寫作出來的文章充斥大量的簡單短句,句式單一,讓人感覺沒有重點,又很單調呆板。比如以下這段話:

Huang is a new member in the team。 He is abouttwo meters tall。 He is the tallest man in the team。 Weall feel happy to have him with us。

這些句子看起來都沒有語法錯誤,但不能算是好的作文,因為上下句之間沒有自然的連線,句式也過於單一。如果可以用上一些連線詞,且句式上稍作調整,這段話就會變得更加流暢,也更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

Being a new member in the team, Huang is abouttwo meters tall。 We all feel happy to have him with usbecause he is the tallest man in the team。

高職學生在寫作時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他們可能意識到需要用連線詞,但卻不知道該用什麼連線詞。原因是他們要麼理不清句子間的邏輯關係,要麼是他們平常積累太少,想不到用什麼合適的連線詞。如此一來,在寫作時,會出現濫用並列連詞“and”的情況。比如:“I had spent a sleepless nighton the train, and I didn′t feel tired at all。”這兩個分句間存在的是轉折關係:“雖然我在火車上一夜未眠,但我並不覺得累。”此時用並列連線詞“and”來連線顯然不合適,應當改為“Though I had spentan sleepless night on the train, I didn′t feel tired at all。”

再比如:“He took a walk, and he came up with abrilliant idea。”這兩個分句如果用“and”來連線,便無法表現出句子間的邏輯關係,讀者可能會覺得莫名其妙:“他去散步跟他有了個好主意之間有什麼聯絡嗎?”學生寫作出這樣的句子,可能是他們不清楚該用什麼方式來處理這兩個分句間的關係。可將這個句子改為“When taking a walk, he cameup with a brilliant idea。”如此一來,讀者便明白了:“原來他是在散步的時候有了靈感,想到了個好主意啊!”對於語篇連貫性的提高,筆者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首先要讓學生意識到英語與漢語、形合與意合的差異。平常,讓學生多閱讀英文文章,分析英語中的長句結構,理清句子間的關係。也可以通過做一些短句連線為長句的練習,特別注意連線詞的使用。

(2) 鼓勵學生有意識地在日常學習中,積累各類連線詞,留意英文文章中的過渡。

(3) 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英漢互譯的練習,讓學生通過兩種語言間的翻譯,體會句式結構上的差異。同樣一句話,用英語是這樣表達,用中文時卻要適當轉變,反之亦然。學生通過反覆練習,應能感受到兩種語言的差異,從而在寫作上更加註意。

4。對主題的論述過於含蓄,廢話太多,不能明確段落乃至文章的中心

高職學生的寫作多為議論文,需要圍繞某一話題或是某一觀點、論點展開自己的論述。議論文旨在使讀者同意並支援文章所提出的論點,勸說讀者或改變主意、行為,或贊同文章中提出的建議、政策、行動策略。典型的議論文包括三個部分:引論——提出討論的問題並闡明討論此問題的必要性或重要性;本論——擺出論據,證明論點;結論——重申文章開頭提出的見解或主張。在寫作中,筆者發現學生們經常有這樣的問題:對於已給出的觀點不置可否,模稜兩可;或是雖然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但論述時卻拐彎抹角,說服力大大減弱;還有就是不能提供足夠的論據、細節來支撐文章的論點,甚至寫著寫著就離題,導致整篇文章缺乏統一性。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問題,還是跟英漢思維模式不同有關。

東方文化的特點是高度的間接性,即作者通常不直接討論主題,不清晰表明自己的觀點或立場,而是用一些相關的觀點間接、含蓄地接近主題。而英語文化的修辭準則是直接的,作者往往先清晰定位文章的主題或目的,隨之以具體例子加以說明論證。Kaplan認為,英語為母語的人,其思維模式呈直線型 (linearity)。這種思維模式的特點是先把要表達的思想概括成段落的主題句或全文的立論句,然後舉例說明或交代細節。反映在寫作中,就是在提出自己的觀點後,段落的展開以演繹推理為主,各個句子都圍繞並服務於段落的中心思想,與中心思想形成有機的聯絡,語義則按一定的連線手段將通文連線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而東方語言,包括漢語在內,其修辭模式呈螺旋型 (spiraling struc—ture)。中華民族注重客套禮儀,宣揚謙遜謹慎。漢語的篇章結構往往是含蓄委婉的,文章的展開並非開門見山,而總是用大量的鋪墊,迂迴曲折地轉入主題。在寫作時,漢語母語者傾向於繞著主題外圍討論,從各種間接角度說明問題。這樣寫作出來的文章,或許詞彙與語法上沒有錯誤,但在構篇上卻缺乏英語本族語的味道。多數情況下,英語母語者會認為這樣的文章笨拙彆扭,廢話太多,拐彎抹角甚至不明其意。

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還是要讓學生意識到英漢語言對比修辭上的差異。高職學生相對於一般高校學生,英語基礎薄弱,且英語文化意識淡薄。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英語教學中,除了要幫助學生打好語言基礎,還要從英語文化的角度去加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學生寫作篇章上的語言敏感性,讓他們明白英漢文化的差異會導致篇章結構、銜接、風格等諸多方面的不同。寫作課的教學,不應當只停留在要求學生寫出正確英語的層面上,也應當從文章整體結構上就語篇的佈局和安排給予指導和練習。

三、結語

對比修辭理論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很多方面為外語寫作教學提供啟發和幫助,為了讓高職學生能更好地使用英語語言,寫出地道的英語作文,我們應該把對比修辭研究的理論應用在教學和習作實踐中,讓學生們知道,寫作不僅是一件學習如何用英文來寫的事情,更是一個瞭解英語讀者對寫作的文化期望 (cultural expectations) 的過程,通過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幫助學生克服傾向於使用母語文化中的語篇模式和修辭風格的習慣,從而寫出地道、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文章。

參考文獻:

[1]Eugene A。 Nida。 Translating Meaning [M]。San Dimas: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16。

[2]Kaplan, R。B。 Cultural thought patter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J], Language Learning,1966,16(1):1—20。

[3]蔡慧萍,方 琰。英語寫作教學現狀調查與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9):21—24。

[4]杜金榜。從學生英語寫作錯誤看寫作教學[J]。外語教學,2001(2):43—47。

[5]李 寧。對比修辭對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的雙重性[J]。校園英語/高等教育,2015(5):26—27。

[6]馬廣惠。國外對比修辭研究36年述評[J]。山東外語教學,2003(3):3—6。

[7]彭珊珊。對比修辭理論在高職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107—110。

[8]熊一婷。淺析高職院校英語寫作教學的現狀和對策[J]。鄂州大學學報,2009(6):52—54。

[9]楊豔蘭。對比修辭在英語寫作中的應用[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2(6):196—197。

[10]虞秋玲。英語對比修辭研究與英語作文教學[J]。福建外語,2001(2):33—37。

[11]張延君。對比修辭研究的新視角[J]。山東外語教學,2003(4):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