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如何激發國小英語學習興趣

校園 閱讀(1.56W)

根據新的英語課程規範, 國小英語教學的目的是,“激發和培養同學學習英語的興趣, 使同學樹立自信心,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戰略, 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基礎。”故此, 國小階段英語教學, 特別是低年級段英語教學的重點在於激發、培養和維持同學學習英語的興趣。

如何激發國小英語學習興趣

然而, 在小同學的英語學習中, 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隨著語言學習的升級, 同學對語言學習的興趣卻逐步降低, 英語教學中“費時較多, 收效較低”的問題日見端倪。如何在低年級段英語教學中做到激趣、減負、增效?我們必需從低年級同學學習外語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動身, 積極進行外語教學法的研究, 通過改進教學方法, 調動同學學習外語的積極性、主動性, 從而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故事教學適合國小低年級段同學的年齡特點, 對同學的英語學習作用頗大。

一、低年級實施故事教學的優勢國小階段, 特別是低年級段, 同學處於形象思維的認知階段。故事的形象性、情節性、趣味性符合同學思維發展的特點, 為他們提供了無比寬廣的想象空間; 同時, 故事為同學的外語學習提供了生動的、豐富的積累語言經驗的寶庫。

1.故事教學有利於激發興趣。

ner 和ert 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研究標明, 最勝利的學習是那些既有天賦又有極大學習動力的人。對於學習者來說, 只有他感興趣的東西, 才會使他發生學習的慾望和動力。小同學生性好動, 好奇心強, 對新鮮事物有濃厚的興趣。故事擁有生動的人物形象, 豐富的想象, 跌宕起伏的情節, 適合低年級同學的年齡特點。故此, 同學對故事有一種持續的需要。在一年級英語學習的起始階段, 同學對故事如痴如醉: 課堂上, 同學喜歡在故事中理解單詞的意思, 通過整個故事情節推測、理解生詞, 同時又被激發著去理解蘊涵在故事中的更多的語言知識。課後, 同學聽故事、模仿故事。以故事作為載體和手段, 同學在不知

不覺中習得語言, 沒有絲毫的壓力。同學也自然而然地和英語成了“好朋友”。

2.故事教學有利於培養語感。

過去我們在教學中主要把精力放在詞彙、語法的傳授上。教師講解, 同學大量做題, 以應付考試, 無暇顧和同學的聽力訓練。同學學了幾年英語, 耳不能聽、口不能言、筆不能寫, 即使勉強能說、寫, 也是些書本語言, 脫離實際運用。採用故事教學, 同學必定接受大量的聽、讀輸入( input), 經常感受英語的發音、音律和語言的整體結構。同學在故事教學中接受有關情節、情景的介紹, 從教師給出的語音資訊中理解含義, 慢慢積累和吸收英語語言; 同時對教師提出的與情景有關的問題做出反應, 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了語言。故事教學的語言重複性比較強, 整個過程, 同學對語言的認知加工是完全自然的、無意識的, 這使他們能夠最大程度地接受語言輸入, 並從自然的`語言輸入中籠統出語言規則, 獲得語言。這樣, 日積月累, 同學自然而然形成“語感”。

3.故事教學有利於合作學習。

當今社會, 協作和交流在人際交往中必不可少。課程規範強調了同學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在故事扮演環節, 單個同學與小組成員合作, 通過生動的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現自我, 同時樹立與他人團結協作的意識, 培養人際交往能力。同學對故事扮演非常感興趣。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領悟到: 這項活動需要每個成員的密切配合、積極參與, 任何不合作的舉動都會導致扮演失敗。因此, 在活動中, 他們不只積極參與語言實踐, 還主動協助較差的同學, 以使活動取得勝利。故事教學促進了同學的合作學習, 增強了同學的團結協作能力。

4.故事教學有利於文化滲透。

新的課程規範明確提出, 在英語教學中要注意文化意識的滲透。故事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中外著名寓言、童話、科幻故事中大量取材, 再根據實際的教學需要和同學的知識水平進行改編。這些故事蘊涵著中西文化的精華, 也隱含著中西文化的對比。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 把文化中的籠統元素直觀形象化, 以符合低年級同學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 易於被同學接受。在教學中, 同學既感受到英美文化中理性的思維、豪放的風格、坦率的表達, 接受外來文化的洗禮, 發生新鮮感、趣味感, 又感受著中華文化濃厚的人情味、含蓄的表達, 接受本國文化的薰陶。故事教學有利於教師對同學進行文化滲透, 陶冶同學的情操。

5.故事教學有利於學科融合。

故事教學中的故事, 內容豐富, 融匯了各方面、各學科的知識。有些故事, 特別是寓言故事, 極具哲理考慮和道德內涵。這類故事通過具體的、發人深省的事例, 教育同學待人以善, 老實守信, 知足常樂等, 能收到很好的德育效果。很多故事還涉和社會、地理歷史、自然和科學等知識, 為學科之間的互補提供便當, 有助於各學科之間的滲透、融合。

二、低年級實施故事教學的戰略

故事教學的實施, 應遵循科學的教學規律, 符合同學的認知習慣, 只有這樣才幹收到良好的效果, 才幹促進同學的英語學習。具體來說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故事教學中儘量採用全英語教學。

在講故事的過程中, 老師給同學的引導、示範和輸入,儘量採用全英語表達, 為同學提供儘可能多的語言輸入。

故事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法, 適應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 為同學學習外語提供了便當。教師引導同學講故事,同學可以用中文表達作為輔助。但作為老師, 則應發揮故事教學的優勢, 營造簡單、明瞭的全英語環境, 潛移默化養成同學用英語表達的習慣。

2.故事不只是匯入新課的手段和工具。

在國小英語教學, 特別是低年級英語教學中, 我們強調同學的興趣。但是教學的主要和最終目的, 仍是通過故事的講述、扮演讓同學習得語言。教學中宜以故事為主線, 交叉語言知識的學習, 使同學在輕鬆、有趣的氛圍中 “不自覺”掌握語言。假如教師一味強調語言知識的學習,只把故事作為引入和出現新的語言知識的手段和工具,久而久之,“故事”在同學心裡就變了味, 失去原有的吸引力。

3.不拘泥於原有故事情節。

課堂上, 假如老師講的故事和同學熟知的故事一模一樣, 缺乏新意, 同學會喜歡嗎?假如老師改編了同學熟悉的故事, 卻要求同學跟著老師的思路走, 不允許他們有新的創意, 同學會積極參與嗎?怎樣使故事教學抓住同學, 發揮更好的效果呢? 其實很簡單, 充沛發揮老師和同學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