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2018大學聯考歷史複習知識點總結

校園 閱讀(1.97W)

2018年的大學聯考備戰槍聲已經打響,各個地區的考生都開始了複習,歷史知文科生需要複習的科目之一,知道哪些知識點是要重點鞏固的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聯考歷史重要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用!

2018大學聯考歷史複習知識點總結

  大學聯考歷史考點知識點

1.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通過分封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過層層分封,西周形成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3.宗法制的突出特點有嫡長子繼承製;大宗與小宗是相對的;政治制度方面體現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於保障各級貴族享受“世卿世祿”特權,把“國”和“家”密切結合起來。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緣關係方面的體現就是宗法制。

6.“皇帝”名號的確立,是秦完成一統大業的產物,顯示了皇帝獨尊的權勢和地位。

7.以“皇帝”之稱代替“王”之號反映了神化君權的新統治觀念的出現。

8.以三公九卿為主的中央政府各級官員,在地位、職責和權力等方面都處於互相配合、互相牽制的狀態,任何人都無法獨攬朝政,軍國大權最終操縱在皇帝一人之手。

9.秦代的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與此相適應,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級官僚體系。

10.在秦代,皇帝的命令,通過三公九卿,經由郡、縣,再通過鄉、裡,可以直達百姓。

11.郡縣制與分封制的顯著不同點,是最高統治者直接委派官吏統治地方,最高統治者的命令可以通過各級官吏直達百姓。

12.由秦代開始形成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

13.三省六部的執行程式:中書省(起草詔令)→門下省(封駁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六部(具體實施)。

14.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間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同時,完整的相權被分割,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於加強皇權。

15.宋朝:實行二府三司制。其特點:進一步分割相權,加強了皇權,卻減弱了對皇權的約束;職權過於分散,導致行政效率低,出現了冗官局面。

16.科舉制把讀書、考試與作官緊密聯絡起來,有利於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質。

17.科舉制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裡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古代中國長期保持繁榮的制度保障之一。

18.從漢到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呈現出兩大趨勢:一是君主專制不斷加強,即不斷削弱相權,強化皇權;二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即不斷削弱地方權力,把地方權力收歸中央。

19.以三省六部製為代表的`中央行政制度,以科舉制為代表的選官用人制度及維護官僚隊伍廉潔高效的監察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現。

20.宋國中央集權的強化:直接目的是解決地方割據問題;根本目的是加強皇權,鞏固統治。

21.宋初收精兵:設“三衙”統領禁軍,發兵權歸樞密院。實現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有利於皇帝控制軍權。

22.宋初削實權:削弱或剝奪地方節度使、州郡長官和武將權力;州郡直屬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下設通判監督地方官。

23.宋初制錢谷:地方財賦運往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維護了統一與安定。

24.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基本解決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同時,造成“冗官”、“冗兵”、“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25.明太祖吸取元朝權貴專權的教訓,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親掌六部。所設殿閣大學士,僅備顧問兼協理章奏,不參與決策。

26.中國古代中樞權力體系發展變化的趨勢是相權逐漸被削弱,專制皇權不斷加強。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一、義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

文藝復興的背景:

(1)出現了佛羅倫薩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業城巾。在激烈的競爭中紛紛採取鼓勵發展工商業的政策,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2)新興資產階級希望創造財富,他們重視通過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經營手段創造財富。

(3)教會嚴格控制著文化思想的發展。

二、文藝復興

1、性質: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借古代文化之名宣傳新的資產階級思想。

2核心:人文土義。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認為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

3、表現:首先在文學藝術領域表現出來。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藝復興時期著名文學家,代表作短篇小說集《十日談》。作者抨擊了封建道德和教會的禁慾思想,宣傳人類平等,主張發展人的個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們和薄伽丘一起被譽為文藝復興“文學三傑”。但丁在他的長詩《神曲》中,率先對教會的醜惡現象表達了憎惡。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

(3)達•芬奇等藝術大師創作了許多傑出作品,一掃中世紀的呆板拘謹的宗教氣息。

5、文藝復興的擴充套件:

16世紀以後,從義大利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越來越多的人從封建愚昧中解放出來,開始更多地關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藝復興使天主教會的權威受到質疑,要求改革教會的願望日趨強烈。

(2)天主教會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勢力很大,教會不僅在精神上統治著德意志,還從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財富,德意志因此被稱為“教皇的奶牛”。

(3)羅馬教皇以籌資修繕教堂為名,出售贖罪券,激化了矛盾。

2、馬丁•路德改革:

(1)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列舉兜售贖罪券的種種謊謬,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馬丁•路德的思想主張:只要有虔誠的信仰,靈魂便可以獲得拯救,無需購買贖罪券。他主張每個基督徒都有直接閱讀和解釋《聖經》的權利,而不是盲目聽從教皇和教會的說教。

(3)影響:宗教改革運動在歐洲許多地方興起,形成了不受羅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這些教派統稱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還有加爾文派和英國國教。否定羅馬教廷的權威,堅持國家權力高於教會。民眾開始打破對羅馬教會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和發展。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一、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統一

1.背景

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兼併戰爭

2.條件

①經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增強

②思想:法家學說為秦的統一奠定理論基礎

③客觀:人民渴望統一

④主觀: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4.措施(鞏固統一)

頒佈秦律;統一度量衡、貨幣、車軌;統一文字;修馳道、開通靈渠、修長城、移民等。

5.影響

①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秦王朝,促進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有利於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鞏固國家統一。

③有利於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內容

①權力高度集中

天下大權,集於中央 中央大權,集於皇帝

②皇權至上

皇帝總攬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皇帝有權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

③皇帝獨尊(皇帝神聖)

創制皇帝專用稱號(朕、 制、詔 、璽)

④皇位世襲

2.特點

皇位世襲——權力的不可轉移

皇權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這是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三、中央官制

1.內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傳下達,負責監察百官

太尉——管理全國軍務

九卿(諸卿):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分管國家各項具體事務

2.特點

①主要官職在地位、職責和權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軍政大事,先進行朝議,最後由皇帝裁決,以減少決策失誤。

3.利弊

利: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專制下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弊:因皇權過大,易形成君主專制獨裁,缺乏對皇帝的監督與制約的機制。

四、郡縣制

1.背景:

①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諸侯國已陸續在新建並的地區設郡縣

②秦統一後,通知區域空前擴大

③李斯建議在全國推行郡縣制

2.內容:

秦始皇把全國分為36個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一郡之內又分若干縣

建立相應的地方官僚機構,郡守、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響:

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