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中歷史必背的知識重點彙總

校園 閱讀(1.91W)

高中歷史課程在深度、廣度、能力要求等方面都較國中階段增加了許多,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知識點總結歸納,全面把握知識。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歷史必背的知識重點彙總

  高中歷史知識重點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形成:(1861至1901)

1、歸納分析洋務運動的各類內容(軍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務運動的目的,失敗原因。

2、記憶洋務派開辦的軍民企業名稱,行業,地理位置。民資企業的名稱,行業,地理位置。

3、辨證的分析“扶清滅洋”的兩面性,反映的歷史背景和農民的階級性。(該口號說明了農民的哪三個分不清:清政府和中國的關係;帝國主義入侵和其先進文明的關係;帝國主義和清政府的關係。)

4、如何理解中國民族資本“先天不足”和“後天畸形”?(民族資本企業的特點:資金,技術,分佈,行業;與帝封的關係。)

5、歸納早期無產階級的特點和成因。(早於資產階級產生;分佈集中,組織性強;與農民階級天然聯盟;革命性強。)

6、清政府那些舉措順應了19世紀中期世界的經濟和政治發展趨勢?結果如何

7、《馬關條約》的內容、特點和危害。甲午戰爭對中,朝,日,遠東局勢的影響。

8、歸納維新派為戊戌變法所做的思想準備,政治準備,組織準備。百日維新的內容和意義。

9、維新變法的歷史背景。維新派的首要目的。康梁維新思想的特點和成因。維新派與光緒帝的關係。戊戌變法的三重意義。(思想意義;政治意義;愛國意義。)

10、義和團運動中農民階級革命性和落後性的體現。義和團運動的功績。

11、比較開明派,洋務派,早期維新派,維新派,革命派在對待西學,洋人侵略,清政府,人民群眾等問題上的'態度。

12、比較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起義原因,綱領,組織性,與宗教關係,軍事活動方式,對待西方的態度,鬥爭矛頭和鬥爭結果。鬥爭作用:都沉重打擊中外反動勢力;都迫使列強改變侵華方式;都促使中外勾結。)

13、1840-1900年列強侵華特點的變化?(侵華手段在武力後盾下由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侵華格局由以英為首合作侵華到激烈爭奪形成侵華同盟;侵華方式策略由武力馴服清政府到打拉結合,勾結扶植清政府,以華制華。每一個變化都做到能用史實說明。)

14、1900年前後中國社會在列強侵華,反動統治,抗爭探索,經濟發展四方面的顯著特徵和史實。

答:(1)侵華:帝國主義完全確立半殖秩序;①甲午戰後列強侵華進入資輸和瓜分階段;②列強爭奪激烈形成侵華同盟;③八國聯軍侵華,簽定辛丑條約共同以清政府為代理人確立秩序;(2)反動統治:清政府日益反動孤立:①對外投降出賣國家主權,淪為洋人走狗;②鎮壓戊戌變法,出賣義和團,反動面目昭然若揭;③玩弄新政花招,結果適得其反;(3)抗爭探索:中華民族覺醒;①義和團運動粉碎敵計;②維新派改良愛國、進步、思想啟蒙;③資產階級革命逐漸成為主流。(4)發展:民資初發;①甲午戰後列強投資;②清政府放寬限制;③維新變法的推動。

  高中歷史基礎知識

中央體制——從“公天下”到不斷完善的“家國一體”

時期

發展歷程

思維深化

先秦

(萌芽)

王位世襲制使政治權力由“傳賢”變成“傳子”;宗法制規定嫡長子繼承製,“家國一體”,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領袖

1.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三個特點

(1)貴族政治: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形成國家結構。

(2)地方分權:各諸侯國有相對獨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權。

(3)等級森嚴: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大宗、小宗之間存在嚴格的政治隸屬關係。

2.皇帝削弱相權的主要方式

在中國古代皇權與相權的鬥爭中,總的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皇帝削弱相權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兩種:

(1)分割相權。把相權一分為二(一分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牽制,從而保證皇權的獨尊。

(2)轉移相權及其機構。權力轉移的總趨勢:在決策過程中,相權由離皇帝身邊遠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邊的人(內朝或宮內的侍臣、宦官)轉移,即由遠及近(或由外到內);在執行過程中,相權由內朝(宮內)向外朝(外廷)轉移,即由內向外。

3.全面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影響

(1)積極作用:

①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

②國家可以組織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大規模的建設,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③有利於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發展,促進了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2)消極影響:

①政治上:君主專制極易形成暴政、腐敗現象,這是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剝奪了人民的政治權利和言論自由,民主思想受到壓制和打擊。

②在思想上表現為獨尊一家,鉗制了思想,壓抑了創造力,阻礙了科技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

③在封建社會末期,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妨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④是中國長期停滯於封建社會的重要政治原因。

秦朝

(創立)

皇帝制度,皇帝總攬一切軍政大權。三公九卿制:設定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監察和軍事;下設諸卿負責具體事務

西漢

(發展)

漢武帝重用身邊的侍從、祕書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權

隋唐

(完善)

三省六部制:中書、門下和尚書三省長官均為宰相,分工明確,互相牽制,從而分散相權;尚書省下設六部,具體執行國家事務;保證了皇權獨尊

宋朝

(加強)

二府三司制:中書門下、樞密院分掌行政和軍事,三司分管財政,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相權

元朝

(加強)

中書省是最高行政機關,其長官行使宰相職權;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

明朝

(強化)

明太祖廢除丞相,設定殿閣大學士協助處理政務;明成祖時,設立內閣,內閣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

清朝

(強化)

清初軍國大事由議政王大臣會議處理;康熙時,設定南書房;雍正年間,設軍機處,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高中歷史知識歸納

一、希臘(自然哲學→社會領域→人)

1、公元前7世紀,最早的哲學誕生

2、第一位自然哲學家“西方哲學之父”泰勒斯:創立了樸素的唯物主義世界觀。

意義:人開始具有自主意識的體現,標誌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覺醒。

3、公元前5世紀:

背景:民主政治發達,商業發展,思想活躍。

智者學派:提倡懷疑精神,反對迷信,強調人的價值、人的決定作用。構成古希臘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

代表人物:普羅塔哥拉。強調人的主題意義,否認神或命運,樹立了人的尊嚴;但過分強調個人主觀感受,忽視人們認識的共同性。

4、蘇格拉底:認識人自己;強調知識的作用;最高的知識“善” 開創希臘哲學的新方向。

區別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對知識的看法:“智”強調實際功用;“蘇”強調作用;但都強調知識,否定權威。

5、亞里士多德:真理高於一切;自然界是客觀真實的存在;創立邏輯學;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希臘哲學的理性精神發展到頂峰。

二、文藝復興

【14世紀出現→15世紀傳到歐洲(全盛時期)→17世紀結束)

1、背景:

(經濟)義大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地中海工商業發達;

(政治)政治分裂使學術環境相對寬鬆;

(思想)教會的精神阻礙;

(階級)正在形成的新興資產階級;

(社會因素)黑死病;

(文化)文學藝術人才輩出;豐富的文化遺產;

2、性質:新興資產階級文化運動

核心:人文主義(核心內容:提倡人性,反對神性,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世的幸福)

3、文藝復興前三傑:薄伽丘《十日談》;但丁《神曲》;“人文主義之父”彼特拉克

4、全盛期:達芬奇《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米開朗琪羅《大衛》;拉斐爾《西斯廷聖母》

5、16世紀:(英國)莎士比亞 39部戲劇,代表文藝復興時期文學最高成就

6、影響:

①打破中世紀神學的束縛,解放人的思想;

②適應資本主義的需要;

③為啟蒙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④反封建教會,促成宗教改革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