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中歷史必背的重點知識點

校園 閱讀(1.89W)

在高中歷史的學習中我們首先應該注重知識概念的理解,鍛鍊自己的思考能力,其次就是加強複習,反覆記憶重要的知識點。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知識要點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歷史必背的重點知識點

  高中歷史知識

漢代思想的大一統

(一)漢初的黃老之學

1、出現的社會背景:經濟殘敗,百業待興,休養生息政策的需要 ;吸取秦亡的教訓。

2、主要內容:

①黃帝的學說:治身(養生);

②老子的學說:治國(無為而無不為,積極無為)

3、特點:兼採眾家、積極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4、作用:西漢初年的指導思想,使漢初社會迅速恢復元氣,但到漢武帝時被新儒學取代。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原因:漢武帝大一統事業的需要。

背景:(經濟)經濟發展,國家富強;(思想)黃老之學不適應。

2、新儒學理論來源:以《公羊春秋》為骨幹,融合陰陽、黃老和法家思想 。

3、新儒學內容:天人感應學說(基礎);君權神授;大一統;施政應以德為主;以刑輔德,人倫道德標準,”王道之綱”。

【注】天人感應思想:一方面是將君主作為最高象徵;一方面制約君主.

4、新儒學的影響:

有利於君主統治和鞏固國家統一; 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作用。

5、新儒學的特點: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實質是思想文化專制。即宣揚君權神授,又繼承和發揮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的思想;外儒內法,兼採各家思想,儒學披上神學外衣。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秩序,所以成為正統思想。

6、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及其影響:

①從此儒學在政治上統治地位。有利於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這是漢武帝採納的根本原因)。

②使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③推動重視教育的文化風尚。

④利用王權對思想進行干預,禁錮了文化思想發展,限制了民主思想自由發展。

  高中歷史基礎知識

一、瞭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係發展的影響。

1、二戰後美蘇“冷戰”對抗的原因:

二戰後美蘇成為勢均力敵的超級大國。二戰後美蘇失去了戰時合作的基礎。美國在二戰後確立了世界霸權的政策,並視蘇聯為障礙。美蘇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根本對立是冷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2、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1)政治上:

①杜魯門主義(內容:反蘇反共)出臺,標誌著“冷戰”的正式開始;

②蘇聯及社會主義陣營建立共產黨工人黨情報局。

(2)經濟上:

①馬歇爾計劃(又叫“歐洲復興計劃”)出籠,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運用。通過援助西歐恢復經濟,增強西歐遏制蘇聯的力量,同時加強美國對西歐的控制。

②蘇聯成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進行反擊。

(3)軍事上:1948年,柏林危機是“冷戰”以來的第一次高潮。

①北約的建立:為了遏制蘇聯,加強對西歐的控制,1949年,美、英等12國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北約。

②華約的建立:為了對抗北約,1955年,蘇、波、捷、羅等八國簽訂了《華沙條約》,標誌著美蘇兩極格局的正式形成。

3、“冷戰”的影響

(1)造成西歐依靠美國、東歐依賴蘇聯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兩部分;

(2)使世界處於毀滅性的核武器威脅之下,又避免了近半個世紀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3)為爭奪勢力範圍,兩國肆意踐踏國際法,干涉別國內政,甚至大舉用兵,嚴重破壞了世界和平。

二、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瞭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

1、歐洲共同體的形成

(1)背景:

①二戰後,西歐各國國際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於美國來恢復經濟、對抗蘇聯;

②20世紀50年代,西歐各國生產力較快發展,要求擺脫美國控制;

③西歐各國只有聯合起來,才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與發展。

④歐洲有著共同的文化遺產和心理認同感。

(2)經過: 1967年,歐洲共同體建立。

(3)影響:

①促進了西歐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實力的增強;

②西歐經濟上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政治上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使美國霸權地位削弱。

③形成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衝擊著兩極格局,促進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發展趨勢。

2、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1)原因:

①美國的扶植;

②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拉動了日本經濟發展;

③重視科技和教育,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制定經濟計劃,利用國家政權大力推動經濟的發展;

④戰後民主化改革。

(2)表現:1956---1972年,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3)影響:

①改變了向美國一邊倒的政策,實行以日美關係為軸心的全方位外交;

②形成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世界經濟格局,衝擊著兩極格局,促進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發展趨勢。

3、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1)興起: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通過了《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宣言》,確立了獨立、自主、不結盟、非集團的基本原則和宗旨,標誌著不結盟運動的正式誕生。

(2)意義:標誌著第三世界國家以獨立的力量登上了國際政治舞臺;開始改變由美蘇和西方國家決定世界事務的局面。

  高中必修三歷史知識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新思潮的萌發

1、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編譯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世界地理志《海國圖志》,成為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與《海國圖志》: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的、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專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啟迪了人們的思想。

二、維新思想

1、康有為、梁啟超、嚴復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

(1)康有為: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學偽經考》,藉助孔子宣傳變法,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其思想特點是把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與中國儒家思想相結合。

(2)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主張興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反對因循守舊。

(3)嚴復:翻譯《天演論》,根據進化論宣傳變法。

2、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程序中的作用:推動了變法運動的進行,促進了思想解放。

三、新文化運動

1、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與主要內容:

(1)陳獨秀:創辦《新青年》,宣傳“民主科學”(德先生—democr

acy,賽先生—science);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學;發表《文學革命論》。

(2)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時實行“思想自由,相容幷包”的方針,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活動基地。(3)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倡導白話文。

(4)魯迅:寫出《狂人日記》《孔乙己》,把反封建與白話文結合起來。

(5)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

[言論:陳獨秀—主張尊孔,勢必立君,主張立君,勢必復辟……孔教與共和……存其一必廢其一]

2、新文化運動影響:思想解放,民眾覺醒,文化轉型,馬克思主義傳播。

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1)五四前: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林什維主義的勝利》。

(2)五四後: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宣傳;與胡適的“問題與主義”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