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國中歷史重要的必背知識點

校園 閱讀(1.09W)

任何知識的學習都離不開基礎的鋪墊,歷史學科的學習也是一樣,同樣是要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那麼我們國中三年級要學習哪些知識點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希望對大家有用!

國中歷史重要的必背知識點

  國中歷史易錯知識點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含義:半殖民地是形式上的獨立,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受到帝國主義控制和壓迫的國家。

半封建是原有的封建經濟遭到破壞,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的成分,但仍保留著封建剝削制度。

《南京條約》簽訂後,中國雖然形式上是獨立國家,但其獨立的政治開始受到外來干預,以自然經濟為特徵的封建社會也受到了外來資本主義衝擊,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會。

2.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直接:英國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洋務派開展洋務運動;工業文明成果進入中國,方便了人們出行、促進了商品流通、豐富了人們生活。

3.南京條約是割香港島給英國,不是割香港給英國,這是兩個不同的地理概念。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賠款是2100萬元,不是白銀而是西班牙銀元,摺合白銀1512萬兩。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是一個發展過程,《南京條約》簽訂僅僅是開始。最先破壞中國關稅自主權的條約是《南京條約》。

4.近代被迫開放和現代改革開放的區別:近代開放和外國在華投資設廠是列強強迫中國開放的,主權受到損害,以便利帝國主義對華侵略;現代改革開放是主權在中國,是為了引進先進管理經驗和資金,為現代化建設服務。

5.火燒圓明園是英法聯軍而不是八國聯軍,時間是1860年不是1856年。但八國聯軍和英法聯軍都曾侵佔過北京。

6.八國聯軍侵華的主要目的是鎮壓義和團運動,根本目的是維護和擴大在華利益。八國聯軍中的“奧”指奧匈帝國,不是奧地利,當時還沒有奧地利。而與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的不是八國,而是十一國,多了比、荷、西三國,《辛丑條約》中最能反映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工具的是“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7.洋務運動雖然向西方學習,但只是學習技術,沒有觸動封建制度,所以是一次封建性質的改良運動,不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這是其失敗的根源。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我們現在改革開放是學習國外先進技術,是為了發展我國的經濟,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8.近代化和近代史的區別:近代化是指在經濟上實現工業化,政治上實現民主化的程序,這兩大領域開啟性事件是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近代史是指現代史之前的歷史,即我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的歷史,時間是1840年—1949年。揭開中國教育近代化序幕的是洋務運動的京師同文館,不是戊戌變法時期的京師大學堂。

9.近代化探索中,在經濟和政治方面探索的開啟性事件是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19世紀末,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核心內容應該是西方政治制度。

10.孫中山先生沒有親身參與武昌起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並未結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11.三民主義並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侷限性。民族主義未明確提出反帝,民權主義未將整個地主階級作為革命物件,民生主義未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三民主義評價: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為民國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中華民國是一個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政府,其建立標誌著舊民主主義革命達到高潮,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果,是20世紀中國經歷的第一次鉅變(推翻了兩千多年封建帝制),另外兩次鉅變指: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

近現代改變中國社會性質三大事件是:鴉片戰爭、新中國成立和三大改造。

  國中歷史基礎知識點

文字、孔子、百家爭鳴

1、文字:

(1)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所以稱為“甲骨文”。這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我們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2)金文: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又稱銘文。

(3)大篆:西周晚期,有人將文字統一整理成一種樣式,這種字型稱為大篆。

(4)竹書、帛書:戰國時期,出現了竹書和帛書。

(5)小篆、隸書:秦統一後,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的文字,以後又在民間流行筆畫更簡單的隸書。

我國文字的演化過程:甲骨文(商)→金文(商、周)→大篆(西周晚期)→小篆、隸書(秦)

2、思想家老子

春秋時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著有《道德經》,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互相轉化。他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後被道教尊為教主,稱為“太上老君”。(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巖就是宋代道教的老子的石造像)

3、孔子:

(1)儒家學派創始人,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2)思想:孔子提出“仁”的學說,要求統治者能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的學說後來被封建統治者利用和改造,到漢武帝時成為我國兩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

(3)教育: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興辦私學,廣收門徒,他注意“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教育。

他要求學生對學過的知識要經常複習“溫故而知新”。他還教育學生要養成老實的學習態度。

(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4、都江堰

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築的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它既消除了水患,有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兩千多年來,一直造福人民。

5、百家爭鳴:

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思想家發表各自的主張和見解,形成不同的學派,出現“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

主要學派、代表人物及主張有:

(1)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認為“民貴君輕”,要求統治者輕徭薄賦,實行“仁政”;提出“春秋無義戰”,反對一切戰爭;還主張不要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持續利用(具有今天的環境保護思想和“可持續發展”思想)。

(2)墨家:創始人——墨子

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爭,支援正義戰爭。

(3)法家:代表人物——韓非,他主張改革,反對儒家的仁政,提倡法治。認為歷史是進步的,後代總要勝過前代,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思想來源),著有《韓非子》。

(4)兵家:鼻祖是春秋晚期傑出的軍事家——孫武。著有《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提出“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七年級歷史知識要點

燦爛的宋元文化

一、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

1、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1)隋唐時期,我國人民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2)北宋時,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

(3)15世紀,歐洲出現活字印刷術,比中國晚約四百年。

2、指南針的應用

(1)戰國時期,製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司南;

(2)北宋,指南針開始用於航海事業;

(3)南宋,指南針廣泛用於航海事業;

(4)指南針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3、火藥的應用

(1)唐朝中期,已有火藥配方的記載,

(2)唐朝末年,火藥開始用於軍事上,

(3)宋元,火藥武器廣泛用於戰爭,

(4)13、14世紀,火藥及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二、史學成就

《資治通鑑》——“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史學上的“兩司馬”

史學家

年代

著作

體例

敘事範圍

司馬遷

西漢

《史記》

紀傳體通史

黃帝到漢武帝時期

司馬光

北宋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

戰國到五代

三、宋詞

宋詞的代表人物:

詞人

代表作品

風格

婉約派

李清照

風格委婉,感情真摯,善於運用口語,顯得清新自然。

豪放派

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

慷慨激昂,氣勢豪邁。

辛棄疾

1、元曲

(1)由雜劇和散曲組成。

(2)最優秀的劇作家:關漢卿,其代表作是《竇娥冤》。

2、繪畫

(1)宋代繪畫,突出表現在:山水畫、花鳥畫和風俗畫的創作中。

(2)李公麟,人稱“宋畫第一”。

(3)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

(4)趙孟頫的畫,人稱“神品”

3、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