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語文閱讀教學的困惑

校園 閱讀(2.3W)

每個人不可能時時刻刻都是開心快樂的,但每個人可以嘗試著努力的讓自己時時刻刻保持快樂。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閱讀教學的困惑,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語文閱讀教學的困惑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當前和今後很長一個時期教育界的中心工作。走進新課程,在實踐中體現《課程標準》的精神,實施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改革,分析、研究教學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逐步革新自己的教學行為,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艱鉅使命。然而,作為奮戰在講臺上的一線教師,僅有熱情是不夠的。面對種種新生的思想和極具衝擊力的種種聲音,我們要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冷靜地思考,理性地對待,絕不能一味盲從,誤人子弟。我在國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就曾有過一些盲從,有過一些困惑、思考和體會,今天把它寫下來,與大家商討。

一、如何引導學生“感悟”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了感悟在閱讀中的地位,無疑是尊重了語文學習的規律,尤其是漢語的習得規律。但是,感悟應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實現?感悟是否能解決語文教學的一切問題?強調感悟,還要不要“訓練”?

有一段時間,閱讀教學中我套用別人的經驗,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點幾個語文基礎強一點的學生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感情傾向,再讓學生個人讀、齊讀一下課文或段落,找一些與課文有關的錄影片斷一放,最後提一兩個問題讓學生討論幾分鐘,我來做一個無非是這個說得有道理,那個說得也正確的總結,一課就上完了。課後找學生談心,學生說毫無收穫。

這樣上課不是曲解了“感悟”應有的內涵嗎?那麼,“感悟”的內涵是什麼呢?

感悟是有層次的。不同的學生閱讀同一篇文章,感悟的深度不同;同一個學生採用不同的閱讀方式,感悟的效果也不同。讀《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那些家境貧寒常被人看不起的學生可能會對魯達重義輕財、懲惡揚善的行為肅然起敬,而那些少數喜歡恃強凌弱的學生可能會從鎮關西的慘死中吸取教訓。這其中有自身的生活經驗、感悟的直覺能力、閱讀的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文字進行思考、探究、質疑,將感悟引向縱深。不僅要知道魯達具有嫉惡如仇的傳統美德,還要知道魯達為何要用拳頭而不是法律來懲治惡人,更要知道今天的我們面對紛爭,還需不需要再用拳頭去解決問題。

感悟的方式是多樣的。讀,尤其是誦讀,固然是感悟的最主要方式,但除了讀,還有聽、說等多種方式。聽別人朗讀,和別人交流閱讀心得,必然會加深感悟的深度。感悟更不排斥適當的語言訓練分析,適當的語言訓練分析,有益於對文字感悟的深入。機械程式化的訓練是必須徹底廢止的,但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語言訓練是不應當廢止的。有效的感悟,離不開語言訓練。

感悟只是閱讀的初級階段。閱讀大多數不以滿足於感悟為目的。高質量的閱讀,尤其是創造性閱讀,僅僅只有感悟是難以實現的。感悟是以形象性的理解為主的閱讀活動,是閱讀的開始,而不是閱讀的終止,鑑賞、質疑才是閱讀的高階階段。僅有形象性的感受,沒有理性的思考,對文字的理解是不可能深入的。如果說,目前大學聯考會考閱讀命題的基本方向是正確的,那麼就可以說明一般意義上的感悟只是閱讀任務的一部分。僅僅依靠感悟,大學聯考會考閱讀題大多數是不能完成的。

二、怎樣確定文字的地位

文字即通常所說的“課文”。推翻文字在閱讀教學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已形成共識。但怎樣確定文字的合適地位呢?是否文字由至高無上的地位一下子就成了可有可無的點綴,成了閱讀教學引入話題的引子了呢?

縣市教研員下來聽課,我們通常是這樣來上課的: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有關文字的閱讀教學上;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拓展閱讀上;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模仿寫作發散思維訓練上。至於語文優質課競賽,那就更熱鬧了。又是多媒體,又是學生上臺表演課本劇,甚至花七八分鐘讓學生討論與課文並無必然聯絡的材料。四十五分鐘看錄影聽歌跳舞畫畫似乎什麼都有,惟獨語文沒有了。這樣上課,這樣的手段對文字的解讀、對語文素養的提高究竟有多大作用呢?一位優質課獲獎老師在上唐朝詩人王維的《使至塞上》時,花去近十分鐘讓學生繪畫以表現“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為什麼不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詩句的意境呢?難道語文課不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文字解讀雖然不是閱讀教學的唯一任務,但閱讀教學總是以一定的文字作為載體展開教學的。把閱讀教學中的文字解讀放到一個可有可無的次要位置,隨心所欲地安排教學內容和過程,是不是走入了語文教學的另一個誤區?

我認為傳統的閱讀教學有一條經驗是應該繼承和發揚的,即領著學生讀進去,走出來。通過閱讀走進文章的內部世界,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但又不是被動地接受作者的思想,不是單純地傾聽作者的言說,而是在接受中啟用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觀點,和文字作者對話。在這樣的進去和出來之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這樣的傳統經驗和新的課程理念是一致的。過去,只進去,不出來,是我們所否定的一種閱讀行為,可現在極端淡化文字閱讀的教學,則是根本不進去,不進入課文的內部世界,也就談不上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閱讀時間不足,解讀不夠深入,缺少內在體驗,浮光掠影,不作深入探究,這樣的課堂雖然好看又有什麼用呢?

閱讀教學不是不可以進行拓展,不是不可以進行開放性思維訓練,讓學生看錄影繪畫等手段不是不好。然而,既然是閱讀教學,閱讀的時間就要有保證,感悟解讀的時間就要有保證,其他內容的引入都必須和閱讀教學的內容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絡,其他的一切形式都必須為這個主要的根本的任務服務。

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實現的有效途徑是豐富的語言實踐。閱讀課自然是在閱讀教學活動中學習語言運用,這種語言活動不是一種單純的語言技巧課,而是在血肉豐滿的閱讀教學中進行的,語言活動是在一種“場”、一種情景中進行的,正是文字的存在,才使得這個情景、這個“場”得以呈現。架空文字,淡化文字,能實現語文課的教學任務嗎?

三、教師在課堂上應起何種作用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課堂的主體,已形成共識。那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什麼角色,應該發揮什麼作用呢?現在似乎很時興教師做學生的尾巴,做課堂的主持人,起串聯過渡的作用。這種做法是否符合課改的精神?

很多教師對學生不管是否獨到、是否有道理的見解,所做的只是一味叫好或廉價的讚頌。這對過去教師一言堂大搞話語霸權的做法是一種反動,但似乎又走到了問題的另一面。據說,這樣的做法,是為了尊重學生理解和思考的權利,是為了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自己不同於別人的獨特的見解,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如果是幼兒園,這樣做還說得過去。先讓學生敢說敢想,不要給學生思維套上一個個框子,本意是好的。但作為一箇中學生,如果還只是滿足於讓學生敢想敢說而不追求說的質量和思維的質量,要求恐怕太低了吧。如此下去,我們培養出來的將是一批敢說話,卻不會說話,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卻只是說一堆廢話或者胡攪蠻纏的“人才”。不錯,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但並非所有的答案都對;所有答案都可以,也並非所有答案的質量都一樣好。一箇中學語文教師,如果不盡力培養學生思維的質量,發揮教師的作用,儘教師的責任,那實在是一種罪過。培養出唯唯諾諾的學生是罪過,培養出信口開河、滿嘴胡說的學生何嘗不是罪過呢。廉價的歌頌對於有一定認知水平的.學生,尤其是有點思想的學生,即使不以為你是在調侃,是在惡意嘲諷,也是沒有一點益處的。

語文課堂上,許多教師面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能或不敢及時做出應有的反應,對學生的各種意見,無法做出恰當的評價,更不用說什麼點拔引導了。這一方面是教學機智問題,一方面也是自身內功的問題。而後者是更重要的問題。對話,已成為大家都接受的一個閱讀教學理念。但作為一種閱讀策略和閱讀教學的理念的對話,不應理解為師生之間的一種問答,而應該是雙方閱讀體驗、閱讀聯想、閱讀評價的交流,是情感的互動和思想的碰撞。對話總是在具有相同、相似或相近的見識的前提下進行的。真要和作者對話,和文字對話不是簡單的事情。連對方的思想都沒有弄明白,怎麼對話?教師除了參考書上的幾句話,自己對文字沒有一點見解,能和誰對話?用對話的理念指導閱讀教學,這要求教師自己必須有自己的個性閱讀,要有自己的個性理解,要有自己的見識。如果教師備課時還只是從教學參考書上販賣一點現成的東西,是無法和學生進行對話的。教師課堂上不能對學生的個性理解進行恰當的評價,只曉得一味肯定,實際上是由於教師沒有自己的個性解讀作為基礎。於是只能廉價歌頌,只能不著邊際地說幾句可有可無的話,只能王顧左右而言它。閱讀教學的發展,閱讀教學新理念的提出,閱讀教學的改革,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比應試教育高得多的要求。如果不能苦練內功,就會暴露出更多更嚴重的問題。

啟用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入學習主體的狀態,是教師的作用和責任之一。但有些教師,雖然有迫切地調動學生的願望,但卻缺少行之有效的具體辦法。課堂上儘管對學生百般鼓勵,大獻殷勤,學生卻不領情,不想主動,不願成為主體。這裡固然有學生閱讀習慣、學習習慣方面的問題,但從教師的角度反思,還是缺少有效的操作辦法,根本的原因還是自身功力不夠。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課堂的主體,但我們絕不可能因此退居“二線”,我們絕不能在課堂教學中失去屬於自己的主體位置。閱讀教學中師生對話,教師對學生應起到一種“撥開雲霧見青天”的效果,面對學生的各種疑問,教師要大膽做出評價。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的主體。

語文閱讀教學改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上三點,只是我近年來在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思考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