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淺談如何把握數學課堂放飛學生思維

校園 閱讀(6.79K)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是思考的學問。人類的活動離不開思維,數學教學與思維關係密切,國小數學的的教學任務,是在學生掌握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因此,教師應如何把握課堂,努力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知識的興趣,在一系列的“做數學”的活動中,讓孩子張揚個性,放飛思維。結合本人的教育教學實際,談幾點不成熟的看法與作法。

淺談如何把握數學課堂放飛學生思維

一、藉助學習情境,激發學生思維

現代教學理論指出,問題是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只有立足於國小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思維發展階段,制定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

如,在教學《九加幾》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組際相互競爭的氛圍:

9+6=15 9+7=16 9+8=17 9+9=18

競爭的誘惑給學生的思維帶來了活力,通過合作探祕,同學們從中瞭解了有趣的規律,同時也促進了創新熱情和創新意識。是的,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從而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

二、組織動手操作,啟迪學生思維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絡,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可見,人的手和腦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儘量培養學生實踐操作的能力,讓學生手、口、腦、眼並用,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建立生動的表象,使抽象的思維形象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求實的`科學態度。

如《面積和麵積單位》這節課,我設計準備了三套學具,第一套學具是三組長方形卡片,每組有兩張。第一組兩個長方形面積懸殊較大,學生通過直接的觀察就能比較出大小;第二組兩個面積相近,長邊相等,寬邊不相等,學生通過動手重疊進行比較;第三組面積相近,一個長邊長些,另一個寬邊長些,不能通過直接觀察和重疊進行比較。這時教師引導“這樣的兩個長方形在不損壞的前提下,該如何判定它們的大小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積極思考,提出各種解決方法。這時我出示第二套學具,學具包含相同數量和大小,圓形、正方形、長方形。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在有了一定的思維方向的前提下,通過動手操作進行嘗試,驗證,得出結果,這個過程學生動手操作積極,思維活躍。在學生通過操作,討論,擇優中得出用正方形方格進行填充,比較哪個長方形裡包含的正方形格子數量多,哪個面積就大的結果後,教師適時總結出:國際上規定一定標準的正方形的大小作為衡量物體面積的單位。那麼這些作為單位的正方形的邊長都是多長呢?它們的面積又是多大呢?這時教師出示第三套學具,學具包含一平方釐米、一平方分米和一平方米的正方形,要求學生通過測量看書,認識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並聯系生活中的常見物體,說說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它們。

在這三次動手操作活動中,每次的操作活動都是有目的性地邊操作邊思考。讓孩子們在“做”數學中感悟數學,從而對新知有了更深的認識。在這樣一個不斷探索又不斷髮現的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意識,又啟迪了學生的思維。

三、藉助知識遷移,促進學生思維

數學知識是系統的、互相聯絡的。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說過:“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將原有知識狀況作為教學的起點,在學生的數學學習的程序中,就是剛剛學習的新知識與已有的只是和經驗建立聯絡的過程。然而新識既是發展,又與舊知識有所不同,其間是有坡度的,所以如何溝通知識的聯絡,搭好新舊知識之間的橋,則成了教學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