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淺談如何提高語文課堂的思維含量

校園 閱讀(2.52W)

  摘要:國小語文教學和國中語文教學之間似乎存在著脫節的現象,一個注重人文性,一個更注重工具性。國小高段語文教學要為中學語文作好鋪墊,注重人文薰陶、感情激發的同時,增加思維含量,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利用閱讀期待,為學生搭設思維的跳板,用賞識評價樹立學生思維自信心,引導回顧思考過程,層層深入品位語言,讓思維與情感同步發展,語言與精神同構共生,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淺談如何提高語文課堂的思維含量

 關鍵詞:思維含量 質疑 閱讀期待 賞識評價 留足時間 品位語言

幾年前,我們東陽市曾舉辦過一次“國小、國中語文教學銜接教研活動”.外國語國小的兩位老師和吳寧鎮中的兩位老師分別都上了《刻骨銘心的國恥》、《山中訪友》兩篇課文。課後,與會老師爭議激烈。當時作為觀摩者之一的我感觸也頗多。下面我就以《刻骨銘心的國恥》為例,初初比較一下國小、國中語文教學間的一些異同。

案例一:外小老師上的《刻骨銘心的國恥》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 創設情境,引出句子“可是40多天,在南京淪陷的短短40多天內,這30多萬人竟被侵華日軍全部屠殺了!”

2、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紀念館,來感受這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這是怎樣的40多個日日夜夜呀!短短的40多天內,日寇究竟是怎樣殘害我們中國人的呢?我們一起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去走走,看看那裡到底記錄著一段怎樣的歷史。

2、 自由讀課文後交流讀後的感受。

三、深入感悟日寇暴行,激起學生憤怒之情

默讀課文,劃一劃哪些畫面給你強大的心靈震撼。

1、 聯絡下關草鞋峽屠殺和“萬人坑”,體會日軍殺人不眨眼。

然後用痛心的語氣讀句子“可是40多天,在南京淪陷的短短40多天內,這30多萬人竟被侵華日軍全部屠殺了!”

2、 以“助廣”軍刀事例和其它殺人手段的補充,體會日軍對中國人的羞辱。

然後帶著恥辱的感受讀讀這句話“可是40多天,在南京淪陷的短短40多天內,這30多萬人竟被侵日軍全部屠殺了!”

3、 體會殺人面廣:手無寸鐵的市民,受傷的軍人,甚至老人、小孩,體會日軍的滅絕人性。然後帶著憤怒的語氣再讀句子“可是40多天,在南京淪陷的短短40多天內,這30多萬人竟被侵華日軍全部屠殺了!”

四、昇華情感,激起學生奮起情懷

1、 看圖片,再次激情讀課題。

2、 學習課文最後一段,理解“奇恥大辱”.

如此泱泱大國,竟被這樣一個小國家任意宰割,面對這段屈辱史,你想說點什麼?

案例二:國中老師上的《刻骨銘心的國恥》

一、想一想

1、 出示課題,齊讀,什麼叫“刻骨銘心的國恥”?

2、 同學們已經讀過課文了,現在老師看看大家讀得怎麼樣。請大家想想,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標題中的“國恥”指什麼?這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絡?你能用文中的詞語來形容一下這個“國恥”嗎?

二、品一品

文中的哪些介紹或語句讓你“刻骨銘心”?你的理由是什麼?(學生推敲詞句,師隨機點撥)

三、說一說

文章說“歷史,不僅記載著過去,還給現在和將來以深刻的啟迪。”讀了這篇課文,你得到了怎樣的啟迪?

四、議一議

1、 題目中的“國恥”能否換成“恥辱”?

(“國恥”一詞包含了對侵略者的憤恨,對死難同胞的悼念,對舊中國無奈的悲涼,對祖國強大的渴望,對和平的追求等,不是一般的“恥辱”.)

2、 通過作者的介紹,你覺得這個紀念館有什麼特點?

五、寫一寫

假如你是當時大屠殺中的倖存者,你想對日本人說些什麼,請用書信的形式寫下來。

比較一下這兩堂課,我們不難發現,國小語文和國中語文教學之間的某些差異:國小語文是感性的,國中語文比較理性;國小語文是細膩的,國中語文則比較粗放;國小語文注重感情的激發,把文字中所蘊涵的人文內涵挖掘的很深刻,感情朗讀非常到位,而國中語文更注重字、詞、句的推敲,體現了閱讀為寫作服務,把語文的工具性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中學語文的思維含量明顯高於國小語文。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現行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表述。這一表述擺脫了長期以來人們關於語文學科功能的爭論,正面論述了語文的學科性質和地位,即不能單純強調二者中的某一方面,應在二者統一協調發展的基礎上,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早些年,人們從語言的工具性推及語文的工具性,認為語文是進行思維、交流思想、學習各種文化知識、儲存傳遞資訊的工具,並因此將語文定位於工具學科,進行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成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近幾年,隨著新課程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們的教育理念得到提升,對語文教育的認識也逐步深入,在國小語文教學中,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特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現。

作為國小高段語文教師,聽過不少閱讀教學的公開課。每次聽課,總能感受到作課老師的真情流露、激情四射。他們非常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善於用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潤、涵養、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品位,把語文課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功能發揮得很到位。一堂課有如行雲流水般流暢,教師的循循善誘和學生感情到位的朗讀相得益彰,可謂是高潮迭起、激情飛揚。這樣的課給人的享受是美的,但在熱情昂揚的課堂中,思維含量相對來說就顯得較低了,學生質疑問難、安靜思考的環節顯得較為薄弱。語文課堂教學走到今天,的確應該把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整合。但我們應該用辨證的眼光來看待,不能為了追求所謂的亮點,迎合所謂的理念,而失之偏頗。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變得開放而有活力,但我們在看到累累碩果的同時,也要看到語文教學中出現的浮華現象。現在的語文課堂中,存在這樣一種傾向:似乎只有突出了人文性,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只有充分關注語文的人文關懷,才是把握了課程標準的新理念。“亂花漸欲迷人眼”,在紛繁複雜的誘惑前,我們該怎樣把持語文教學的底線?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們該怎樣在重視語文人文內涵的薰陶感染作用的同時,增加思維含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下面我根據自己的實踐談談一點想法。

一、鼓勵質疑問難,利用閱讀期待,為學生開啟思維之門,搭設思維的跳板

課程標準指出,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閱讀期待是一種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態,是一種探求未知的渴望,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基礎,是閱讀教學得以有效展開的基礎,也是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的的條件。只有學生積極地投入其中,他們的思維才能自覺地活躍起來。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懸念的製造、情境的創設及學生自身的質疑等,激起學生的閱讀慾望,然後引導學生潛心閱讀,叩問文字,深入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

古人說“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學起于思,思起於疑,疑問是思維的契機,有疑問才能激起學生探索的慾望,使他們的思維處於主動積極愉快探索的狀態。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離不開質疑精神和質疑能力的培養。教師應有意識地根據教材的特點,啟發學生對課題、詞句、插圖、文中的關鍵處等提出問題,進行質疑,為學生搭設思維的跳板。從文字的角度看,一篇課文的重點特點,一段文字的中心句、關鍵句,以至於某個特殊的標點符號,都可以成為思維的誘發點,都有可能成為整個文字的縮影。問題是思維的開始,討論是思維的交鋒。閱讀教學起始階段的引疑推導可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即閱讀期待。尋找到文中最佳的思維誘發點,以便從最佳的角度與文字展開對話,不僅可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融合,又可跳出繁瑣的情節分析、條塊分割的窠臼。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抓課題質疑

有些課題直接或間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內容,或點明文章的中心。如《偉大的友誼》,“友誼”概括了文章的主要

內容,“偉大”揭示了課文的思想意義。點題時可引導學生對課題蘊涵的內容和中心進行引疑推導:本文寫的是誰和誰的友誼?他倆的友誼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為什麼說他倆的友誼是是偉大的?再如《草船借箭》一文,請學生圍繞課題質疑。有個學生提出:“借是要經過別人同意的,但在這個故事裡,曹操中了諸葛亮的計,諸葛亮明明是詐箭,課題為什麼要說是借呢?” 這一問題的提出立即激活了全班同學的閱讀慾望和思維,潛移默化中,還培養了他們的探索精神。

(二)抓重點詞句段質疑

抓準關鍵點,牽動一隅而提挈全篇,拈出一朵梅花,帶給學生整個春天。一篇文章中往往有些詞句或段落就是我們要找的關鍵點,所要拈的那一朵梅花。這些詞句段概括性很強,蘊涵豐富的思想內涵,與全文內容有密切的關係,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找到了它進行質疑推導,就能牽一髮而動全身。如《白楊》,課文運用了託物言志的手法。文中有一句話:“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這句話體現了課文的兩條線:明線寫白楊,暗線是讚揚紮根邊疆的建設者。如果學生能抓住這句話進行質疑推導,就能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白楊的形象——白楊的品質——白楊的象徵意義,進而把作者的思路轉化成學路,領悟作者是怎樣借白楊抒發建設者的'志向情操的。

(三)抓空白處質疑

有些課文,構思巧妙,除了運用語言文字直陳其意外,還安排了意思含蓄言盡意未盡的部分。我們可以在這些精當、深邃處引疑。如:有的在人物的心理活動處留下空白,有的在故事的結尾處設下懸念,有的在人物對話中安排省略,有的在事件情節之間出現跳躍。這些空白、懸念、省略、跳躍本身是有內容的,可啟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去填補“空白”.當然,這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是有據有度的,必須以文字為依據,以文字所要體現的價值觀為紅線。《憶鐵人》一課,當鐵人得知自己錯怪了託兒所保育員的時候,有一處人物的語言:鐵人睜大了眼睛,“哦?……咳!”在此處,可引導學生對標點符號進行質疑探究。“哦?”表達了鐵人怎樣的心情?你能把省略號的內容補上去嗎?“咳!”又表達了鐵人怎樣的心情?教師須高屋建瓴,引導學生尋找文章中的“空白”,提出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進而激起探究的熱情,充分享受鑽研思考過程的樂趣,於無聲處感受文章的震撼力量。

(四)找前後矛盾處質疑

《小珊迪》一課,在課文開頭,那位先生對小珊迪的態度非常冷漠,他花一個便士買一盒火柴只是為了擺脫糾纏,但到課文結尾,他卻心甘情願花幾千倍、幾萬倍的代價鄭重承諾:“我會永遠照顧小利比的。”閱讀文字時,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讀讀先生前後言行的句子,然後在對比中質疑:為什麼“我”前後會有如此懸殊的舉動?通過矛盾的對比,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

二、賞識評價,營造寬鬆氛圍,給學生表達的機會,樹立思維自信心,呈現思維過程

“如果班組裡能創造一種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氛圍,孩子們就能把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種印象和感受、問題帶到課堂上來,展開無拘無束的談話。”是的,教學氛圍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課堂上,我們應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教師要認真審視自己在學生中所扮演的角色。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教師應尊重他們,在課堂上建立民主、和諧、寬鬆的氛圍。新課程強調,教學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共同豐富教學文字,追求新的發展與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成長。一方面,當學生提出獨特見解時,我們應該給予支援和鼓勵,使他們有求知的動力,樂於走進新問題,養成質疑的習慣;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大膽思考,呈現思考的過程。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用富含真情的語言,一個會心的微笑,一次溫柔的觸控,來展現一個真情投入的自我。耐心傾聽學生的發言,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關注學生的能力發展,給予充分的信任。面對學生的正確答案,不忙著首肯,而要引領學生回顧思考的過程,使其最有價值的過程和方法讓全體同學共享;面對錯誤答案,不忙著否定,要肯定其思維過程中有價值的因素;當學生的表現與教學要求有距離時,且慢武斷評價,要給學生自我表達的機會,耐心傾聽學生內心的聲音。

案例:

教學《小站》,要求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從哪裡看出小站的小?學生認真閱讀文字後,紛紛發言:

生1:我從“小站上兩個工作人員在商量著什麼”這句話看出小站小。

師:噢,是嗎?我想其他同學肯定和老師一樣,很想聽聽你是怎麼想的。你能說說嗎?(沒有對錯的評價,只是引導學生一起進入深層的思考。)

生1:如果這是個大站,一定不會只有兩三個工作人員。

師:你能從工作人員的多少來推斷站的大小,這是個好辦法。同學們還有其他辦法嗎?(不看重結果,只肯定思考方法,激勵其他學生。)

生2:我是從“蜜蜂翁翁地飛舞,使這個小站非常寧靜”這句話看出小站的小。

師:啊?這也能看出?(師意想不到,但沒有作出評價,而是讓學生繼續。)

生2:如果這是個大站的話,人多嘈雜,就不會聽見蜜蜂的嗡嗡聲,所以能看出小站小。

師:同學們讀書真是越來越仔細了!還有嗎?(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給予鼓勵,並不影響其他學生對問題的進一步探究。)

從上面的案例看,教師對學生的基本態度是接納,是樂意傾聽。教師在課堂上的評價,不止於簡單評判“對”或“錯”,而是展開具體的閱讀和思考,寓引導點撥於評價中,給學生以方法的啟迪。這樣的評價顯得很豐滿,既營造了民主和諧的交流氛圍,使語文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順利進行,同時,由於充分展開了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悅,學生思維的自信心也自然而然地樹立了起來。

三、留足時間,咬文嚼字,層層深入品味語言,迸發思維的火花,讓思維與情感同步發展

薩特曾說“閱讀就是自由的夢”,這句話也許太詩意,但可以肯定,閱讀是一種生命活動,是一種感悟,一種體驗,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課堂上,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

漢語言文字特別具有靈性,它凝練但意蘊豐富,所以,學習語文,不僅要有理性的分析,還要重視整體感悟。品評語言的意蘊和情味,揣摩、推敲、咀嚼語言文字,從中獲得審美感、情味感、意蘊感。但在課堂中,大部分老師在品詞析句過程中,都只停留在“這句話反映了什麼?從哪些詞語看出,請同學們朗讀體會”這一層面,僅僅是從文字到文字的理解,沒有把語言文字轉變為形象的生活畫面,無法觸控作者的心靈。語文教學應讓學生體驗到文字背後的生活,感受到文字背後的精彩。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得找準切入點,突破一點,讀活全文。如《荷花》一文中有一句話“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句話中的“冒”內涵豐富,可以緊扣這個語感點,重錘重敲,設計教學:

1、 談體會:你覺得這句話中哪個字用得好?為什麼?

2、 換詞理解:“冒”還可以換成什麼詞?(長、探、伸、露等)

3、 用心讀讀整段話,體會體會,怎樣長出來才可以叫“冒出來”?(使勁、急切、痛痛快快、精神抖擻、喜氣洋洋、爭先恐後等等)在“冒” 的前面加上這些詞再讀一讀。

4、 表演體會“冒”:荷花是怎樣冒出水面的?誰能來表演一下?

5、 激發想象:這些白荷花冒出來後,它們想幹什麼呢?

生: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彷彿要看看這個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似乎尋找夥伴。

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好象是要盡情地呼吸新鮮的空氣。

6、 教師小結:多麼可愛的白荷花呀,就像純潔活潑的小姑娘。大家看,就簡簡單單的一個“冒”不但把荷花寫活了,而且把荷花寫得那麼美。簡單嗎?正像同學們所講的那樣,這是一種喜氣洋洋的美,生機勃勃的美!讓我們也像白荷花那樣地冒出來吧!(學生起立誦讀)

對於“冒”字,通過換詞比較,領悟作者用詞的分寸感,通過豐富的表象領悟其形象感,通過啟用體驗領悟其情味感,通過擴詞誦讀領悟其意蘊感。隨著五個有層次性的問題的解決,學生腦海中的“冒”已經非常豐滿了。在語言文字的感悟中,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得到了培養,情感與思維得到了同步發展。

四、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激發思維的

潛能。

教學實踐證明,給學生指明學習目標後,讓學生閱讀文字,自己去解決目標中的問題,大多數學生都能較準確地完成。我們應充分相信學生,多給他們提供機會。教學《將相和》一文中的第三個故事“負荊請罪”,我先讓學生思考:廉頗到藺相如府上後會怎麼說?經過一段時間的靜默思考後,便有學生寫到:

“藺上卿,您視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您才是真正的國家棟梁啊,我太自私了,請您處置我吧!”

“藺上卿,我們趙國能有今天,全憑您的機智勇敢和博大的胸懷啊,我實在慚愧啊!”

“藺上卿,您重重地責罰我這糊塗蟲、自私鬼吧,我居功自傲,差點害了咱趙國啊!”

從學生的描寫片段中,不難看出他們的思維流動跳躍,潛在著的智慧和靈性,這樣的課堂不正是我們所要的嗎?學完課文,再放手要求學生編寫課本劇《負荊請罪》,發揮小組優勢互補作用,對課本進行再加工與創造。

關注生命,共同成長,是我們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不管是國小語文還是中學語文,都是為了給學生謀求實實在在的發展。國小生和中學生的思維發展雖然處於不同階段,但國小語文的教學必須為中學語文作好鋪墊,這是毋庸質疑的。因此,國小語文教學,在強調人文薰陶的同時,不能淡化對文字的思考、感悟,提高思維含量,讓思維和情感同步發展,讓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