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淺析語文課堂提問的新視角

校園 閱讀(5.12K)

摘要:課堂提問是主導課堂教學、傳授知識的常用手段,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如果善於從教學物件——學生和教材出發,設計出高質量的、有技巧性的提問內容, 就能有效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淺析語文課堂提問的新視角

關鍵詞:提問技巧;激發思維;深淺互換;曲直互換

美國教學法專家斯特林G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巧妙地、科學地利用課堂提問,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學會發現問題、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有利於活躍課堂氣氛,啟用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如果在教學中重視提問的策略性, 設計出高質量的、有針對性的課堂提問,為學生提供探究性的學習情境, 必定能在課堂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現狀中的不足

從目前的語文教學實際看,課堂提問在多數情況下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究其原因,根子仍在課堂提問本身的諸多不足。主要表現為:

1、提問過於簡單,沒有深度,沒有思考價值。有些老師喜歡問“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作者是誰”等,這樣的提問毫無價值,只會讓學生厭倦,思維也得不到訓練。

2、提問沒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問,“文章分幾段?”、“各段大意是什麼?”、“文章主題思想是什麼?”,長此以往,讓學生生厭。

3、,提出的問題空泛、難度大,讓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如一開篇就問學生“課文寫的是什麼?”、“寫作特色是什麼?”,對學生啟而不發。由於學生對課文內容還沒有感性的全面的認識,必然回答不上。

4、提問缺乏廣度,提問的物件過於集中,只顧優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傷差生的積極性。5、提問沒有時效性,急於求成。有些教師發問後,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就要求立刻作答,這樣只會壓抑學生的思維訓練。以上種種提問的做法,都是不科學的,它不僅收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會扼殺學生學習積極性,更不用說訓練思維能力了。

二、課堂提問的新視角

我們必須返回起點審視:課堂提問的價值是什麼,為什麼提問?課堂提問應該能夠激起學生的疑惑和好奇,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聯想。有效的課堂提問首先應從實際出發,根據教學知識內容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來精心設計、發問;再者,應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心理特點,找出能誘發他們思維的興趣點來問。尤其是對職業高中的學生,更要從他們基礎普遍較差的實際出發來設計提問。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我在語文課堂教學提問中的一些新思維、新做法,以求“拋磚引玉”。

(一)、提問要善於設定“障礙”,激發思維“衝突”。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師應當深入鑽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定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衝突”。當學生急於解開這些“衝突”(問題)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職高語文《向中國人脫帽致敬》一文,一開篇可讓學生思考:“誰”向中國人脫帽致敬?他是一個什麼性格的人?他為什麼要向中國人脫帽致敬?文中的“中國人”包括臺灣人嗎?你是“中國人”,你的感覺如何?當五紅旗在奧運會場升起時,你的感覺又怎樣?這一系列的提問,勢必能激發學生對本文的興趣,並急切地研讀課文找答案。最後,當學生理解了“教授”的性格和“我”的感受時,也把握了本文的主要內容,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如果從記敘文的四要素講起,學生會覺得老套、厭煩。因此要使學生學得饒有趣味,關鍵在於教師如何結合教材實際,抓住突破口,把它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問”。可見,善於設定“障礙”,激發思維“衝突”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

(二)、 提問要注意分層次設計,化難為易。

1、深題淺問。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課堂提問必須符合學生的年齡狀況、接受能力狀況。所以對一些過於難的問題,我們不妨作比較淺易的處理。教者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例如,教《故鄉》最後一段:“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話具有深刻的哲理,學生較難理解,我們可以從淺處進行提問:魯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簡單的地上路嗎?(當然不是。這路還包含人生之路,社會之路。)那麼“路”和“希望”之間有何聯絡呢?(路是靠人走出來的,希望也是靠人奮鬥得來的。)那麼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麼呢?(希望本是沒有的,只要我們為之奮鬥,便有了希望。)這樣,一個深奧的問題解決了。

2、淺題深問。有些問題儘管重要,但看似淺顯,往往為學生所忽視。我們提問時就要引導學生作深入探究,才能得其三味。如《小橘燈》一文中寫道:“我低聲問:‘你家還有什麼人?’ 她說:‘現在沒有什麼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這裡省略號的用法看似簡單,似乎沒有問題,淺得很,稍不留意就滑過去了。但我們如果深入探究,就可見作者的匠心。教者可以這樣問:“小姑娘話沒說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裡去了呢?”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又繼續問:“既然知道爸爸的去處,為什麼不直說?”有的學生會說“怕別人知道”、“當時不方便說”,在這個時候,就可以提出較深的一問“文章這樣寫小姑娘,表現了她怎樣的性格特點呢?”很明顯,學生是比較容易理解作者用省略號是為了表現小姑娘“機警、樂觀”的性格特點。

(三)、提問要善於曲直互換,引人入勝。

1、直題曲問. 課堂的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啟發性就不強,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會感到索然無味,並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展。假如我們善於轉彎抹角、改頭換面,留有思考的餘地,把直的問題以曲問的方式提出,就能促使學生開動腦筋,並且要求他們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中,引導學生分析“那雪正下得緊”、“到晚越下得緊了”中的兩個“緊”是緊張嗎?,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又進一步啟發學生:“緊”在這裡該如何理解?例如敵人的炮火愈來愈緊了,這裡的“緊”又是什麼意思?到這裡,經過教者設定的曲問,學生對“緊”字作“猛烈”的解釋理解自然明確了,也記得牢了。如再把“緊” 與林教頭的處境聯絡起來理解,它的含義就更豐富了,引學生進入新天地——理解了環境描寫的作用。

2、曲題直問。直題須曲問,曲題也可直問。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後有句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看似矛盾的話,就是一個很曲的問題,我們不妨這樣直問:為什麼說孔乙己“大約”死了?(無人關注過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沒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確切訊息。)為什麼說孔乙己“的確”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處的社會環境,註定他必死無疑。)結論:魯迅用看似矛盾實則精當的語言,揭示出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的罪惡。

(四)、提問要提倡全面性

1、比較提問。通過分析比較,在相同之中找出不同之處。《一碗清湯蕎麥麵》中,四次去吃麵的問話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心情、數量、語氣、標點符號的不一樣來理解母子三人的奮鬥歷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高尚情操。

2、逆向提問。從課文現成結論相反的角度提出問題。在學習《楊修之死》一文時,課文把曹操寫成多疑奸詐的形象,而與《觀滄海》中曹操的形象一樣嗎?怎樣理解這兩個不同的形象呢?學生在爭論孰真孰假上激情倍增,教師抓住這個契機分析歷史上的曹操和小說中的曹操的區別。這樣,學生不僅能記得牢知識,而且分清了文學作品與歷史的不同。

3、想象力提問。讓學生想象出課文情節中沒有的或與課文情節發展不同的情況,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項鍊》一文中,造成路瓦栽夫人悲慘命運的社會原因是當時社會貪慕虛榮的風氣,如果提問:要是她不圖虛榮命運將如何?她在丟項鍊後又找回項鍊情況會怎樣?儘管有多種設想,但無論如何,她都不會平安地過日子,貪慕享受的思想必然要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受到傷害。這樣的提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想象力,還加深了對課文主題的理解。

(五)、 提問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1、一題多解提問。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者要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培養髮散思維能力。例如對一篇課文的段落劃分,有時是不只一種劃分的,那麼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標準,又該如何劃分呢?譬如《關雎》,對“君子好逑”中的“好”字的讀音,讀“hao(上聲)”和“hao (去聲)”都可以,但意義不一樣。學生通過這些訓練,就會明確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不是單一的。他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自然會舉一反三,靈活變通。

2、聯絡生活提問。學生在掌握了課本知識後,我們如果引導學生把這些知識與課外相關知識聯絡起來思考,就能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如在學習了《愛蓮說》一文後,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蓮”、“菊”的精神品質可以與社會上哪些人聯絡起來呢?又如學習了《傷仲永》後,可以問學生:在你的周圍是否看到或聽到過像仲永一樣的人和是事?這樣的人和事包含著什麼樣的耐人尋味的哲理呢?這幾個思維發散的提問都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問”,讓學生想得“深”,想得“廣”,它不僅鞏固了知識,還把“問”與閱讀、寫作、做人聯絡起來,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勵",課堂提問必須結合教學實際,要問得其人、問得其所。在“善問”、“巧問”的同時,還要善於導疑、釋疑。作為語文教師,應精心設計好各種型別的課堂提問,讓多樣化、趣味化的提問取代單一、枯躁無味的提問,並逐漸形成有自己特色、適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風格,營造出良好的、積極的、活躍的、有創意的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最佳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遊秀清. 課堂提問的誤區[J]. 教學與管理,2004(05).

[2] 王芙蓉. 《 現代教學〉〉2007(03).

[3] 葉海良. 《 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7(01).

[4] 於興元. 《 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05).

[5] 劉如英. 《 湖北教育〉〉(教學版),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