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淺談多角度設計讓語文課堂更有味道

校園 閱讀(7.99K)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要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今天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生學習的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改革。的確是這樣的,面對今天的教育環境,絕對是有改革的必要。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有這樣一句話:“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怎樣上好一堂國小語文課呢?給孩子們怎樣的生活?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以及參加各種聽課、評課活動,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淺談多角度設計讓語文課堂更有味道

一、教師要對文字正確深入的解讀,認真備課。

1、教師理解文字,對教材有獨到的見解和剪裁

理解教材的能力是教師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因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每位語文教師都應該而且能夠從語文的課程體系去研究教材,抓住文字的重點內容,融入自己對文字的理解和體會,深入挖掘文章的內容美及語言的表現美, 以教材中的知識內容、事例為載體,通過文化知識的學習,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掌握各種相關的技能,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進行科學精神、意志品質等方面的薰陶,給予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教育。同時,教師還要能夠對教材進行整合,大膽剪裁併重新組合,如教材前後內容的整合,每一個單元的.整合,教材內容呈現方式的變化等,通過圖文結合、講解內容來真正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使課堂充滿活力。

2、教師要找準語言文字訓練點及合適的訓練方法,在教學中做到語言文字訓練和情感薰陶的統一

課堂語言文字訓練是語文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基礎知識在教學中得以訓練的根本途徑。為避免訓練乏味,教師必須找準語言文字訓練點,並採用合適的方法,使語言文字訓練與口語練習有機結合,來培養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這樣才能在課堂上真正做到師生、生生互動,情感交融,通過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自由抒發情感,從而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讓教師上出語文的味道,讓學生學出對語文的興趣。

二、抓住教學重點,在課堂要教師要處處為學生服務

1、在課堂上要處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

課堂要以學為主,教師的“教”只是引導學生怎樣去“學”。“學”的能力很重要,在每節課時,每位老師都注重學生“學”的能力的培養。而培養這種能力,關鍵是引導他們去發現、去解決。早自修教學《暮江吟》這首詩時,首先在課堂上我讓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這是讓學生在初讀古詩、初感詩意的基礎上發現問題。那麼,學生在提出問題後又怎樣去解答心中的疑惑呢?我讓學生各抒己見,然後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歸納出了3種“求助”方法:[1]查詢(古詩八十首、唐詩三百首、字詞句段篇等)資料[2]向別人請教;(同學、家長等)[3]聯絡上下文和課後的註解來理解字詞、詩句。告訴大家這就是我們制定解決古詩問題的方案,並在制定過程中告訴學生這3種自學方法。接著,學生按方案討論、交流、揣摩詩中重點詞、句的含意,教師進一步疏導、啟發,歸結詩意,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再說說詩句的含義。這樣一堂課下來,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從學習中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因為教師在課堂中體現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又尊重了學生的看法而不盲從於他們,讚賞他們的點滴收穫並將一定的學習方法悄悄地引入學生的心中,從而做到主體與主導的有機統一。

2、教師要深層開發教材資源,立足教材,倡導讀中感悟。

語文這門學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須立足於教材。每一篇文章涵蓋的知識面很廣,可以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開挖的資源太多大多。但語文課終究還是語文課,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能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真實感情。因此語文具備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兩大特徵。怎樣來體現這兩大特徵呢?讀中感悟是一個好途徑。例如:我在教學《山中訪友》這篇課文時,在學習第五自然段,作家採用第二人稱排比的讚美山中之景時,我先讓學生先讀讀這個段落,然後問:“你們覺得山中的景色美嗎?你是如何體會到的?”然後讓學生劃下自認為美的句子,並註上旁批。全班交流時,邊讀邊品,而後通過句式的斷句,變成一首格式規整的小詩。學生朗朗書聲中,一下子感受到遣詞造句的祕密,而後就是仿寫。可以說品讀課文精彩片斷是一節課的精華所在,又有讀透了才悟得出,又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讀出來,最終使教學資源—師、生、文字在對話中得以開發利用。

3、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情境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境教學法很早就被提出,實施起來效果的確不錯,尤其是新課匯入這一環節。我在教學《山雨》這一課時,在課一開始我先放一段音樂,來活躍活躍課堂氣氛,然後很自然地引入情境中—“請同學們仔細聽!”隨著優美舒緩的音樂一段“下雨啦!”的動畫課件放出來,雨的音韻如何才能寫出美感來,作家就會通過它的文字來呈現在你的面前。我們走進文章,去感受這場突如其來的山雨。現在有了多媒體的幫助,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色、有形的情境世界已不是難題,關鍵是看教師創設的時機對不對,能不能起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作用。否則就是“紙上談兵”。

4、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

孔子說: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聖殿。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我曾在書上看過一篇教學例項—《掌聲》,講課老師在讓學生體會“英子給同學鞠了一躬”的含意時,有一個學生這樣答到:“她用這種最質樸的方式感謝同學們對她的鼓勵。”面對如此精彩的回答,學生竟無反應,這位老師微微一笑,說:“他說的多好啊!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把掌聲送給他?”一時間,學生頓悟,馬上體驗到掌聲的用處,報之以熱烈而誠摯的掌聲。這樣一來就使課文思想、內容得到了深華,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情感體驗,也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人生觀、價值觀得到了培養,使之受益匪淺。

5、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朗讀指導

朗讀和背誦是學生語言積累和語感獲得的必由之路,語文朗讀教學的重點是指導並幫助學生感受、領悟、積累、運用語言的過程,因此,語文課堂要貫穿一個教學主旨:指導學生感受課文、觸發其語感、來品味語言,從而讓學生語言得到發展,使之對語言進行實踐。要發展學生的語言,朗讀訓練就成為語文課堂不可缺少的環節,要通過不同方式的讀書讓學生讀出感情,體現語言文字之美,通過想象再現畫面,使學生有獨特的體驗,以達到情感的深化。例如:我在教學《山中訪友》這篇課文。課文第三段描寫山中所見的聯想,我先讓學生抓住文中“露珠、鳥兒、樹木”三個擬人化的描寫,來體會見到這些知己的心境;而後則是把自己聯想成大自然中的一景,展開聯想,豐富想象。這樣一來學生通過體會、感悟再朗讀,自然而然的就領略了文字所要表達的內容。

總之,我真誠地希望,我們的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而不是鑽進應試教育的死衚衕裡,每一堂課都是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當然,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可以說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最好的,只能靠我們教師在實際的教學環境中去積極的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的研究,使我們教學的每一堂語文課教師能上出味道,學生能學出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