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如何在數學活動中給幼兒提供對比參照物

校園 閱讀(2.8W)

在數學活動中,我們往往引導幼兒運用對比的方法來感知,認識一些事物的數學性質,比如,物體的長短,量的多少,方位的認識,量的守恆等。

如何在數學活動中給幼兒提供對比參照物

大家都知道,進行對比,就必須有參照物。我們成人可以將一些虛無的,過去的,印象中的事物進行對比。而幼兒的思維特點是形象的,具體的,那麼,我們在給孩子提供參照物的時候,則要充分考慮到幼兒的這一年齡特點。下面我從三個例子來說明這一問題。

例一:小班數學活動《4的形成》(引導幼兒感知3個添上1個是4個,並讓幼兒初步感知4個較多,3個較少 )

過程:師---(設定情境)草地上有3只小兔子,又跑來1只小兔子,數一數草地上現在有幾隻小子?

幼---4只

師---(小結)3添上1是4。

師---小朋友們看一看,現在的4只小兔子和原來的3只小兔子,那個多呀?

幼---(茫然)

例二:小班數學活動《認識裡外》

過程; 師---(設定遊戲鑽山洞,某小朋友鑽進去,問)你在山洞裡邊還是外邊?

幼---裡邊。(繼續爬出)

師---你現在在山洞什麼地方?

幼---外邊。

師---(讓小朋友坐回去,問全體幼兒)剛才某某小朋友爬進山洞時,我們說他在山洞的什麼地方?他爬出來以後呢?

幼---(茫然)

例三:大班數學活動《體積守恆》

過程:師---請小朋友把你手裡的.橡皮泥團成你喜歡的形狀。

師---小朋友真棒,把橡皮泥團成了各種形狀。在小朋友想想,你手中的橡皮泥比原來變大了還是變小了?

幼---(茫然)

師---是不是沒變啊?他也沒有變大,也沒有變小,還和原來一樣大,是不是?

幼---是。

大家看這三個例子中,老師分別用了對比的方法讓孩子感悟量的多少,認識裡外,感知體積守恆。第一個例子,老師讓幼兒用現在草地上的兔子與原來草地上的兔子相比來確定多和少,可是,原來的兔子在哪兒呢?幼兒的思維是具體的,他必須對兩組物體進行觀察,比較才能得出結論。所以我們讓幼兒兩組物體進行比較時,這兩組物體必須同時呈現出來,幼兒才能很直觀的進行判斷,也就是說,對比的參照物必須存在;

第二個例子,老師提問全體幼兒時,幼兒的遊戲已經結束。某某小朋友根本沒在山洞裡,也沒辦法說他在山洞外。“剛才他在那裡”完全要靠孩子想像,而不是對直觀現象的觀察。那麼他對於小班的幼兒來說,應該是很困難的。我們應該讓某某小朋友在“山洞”裡鑽進鑽出,同時讓其他幼兒通過觀察,從而認識裡外。

第三個例子,橡皮泥的形狀變了,幼兒要判斷它的大小變化,必須與原來的做對比,或者有一個複製的與原來的泥一樣大小的模組,或者團泥易於恢復成原來的樣子。否則,幼兒回答的“是一樣大”其實不是他們感悟,體驗得來的,而是老師告訴的,從而也失去了幼兒學習的意義。

所以,我們在進行數學的對比活動時,一定要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給幼兒提供具體的,合適的對比參照物,真正的實現幼兒通過觀察,體驗獲得知識,經驗這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