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形象分析

生活經驗 閱讀(7.92K)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東漢末年分三國,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在這個特殊的年代,便正是英雄輩出的時候。在這些英雄中,有貶有褒,對他們的評價也是眾說紛紜。其中意見分歧最大的,便是魏的丞相——曹操。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更是主張“親劉貶曹”,把曹操寫的奸詐狡猾、無惡不作。但是,在我眼中曹操並不是這樣的一個人。

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形象分析

漢末時期,土地兼併劇烈、地主剝削殘酷、官府徭役繁重、政府腐-敗不堪,董卓、呂布、袁紹等一干狼豺虎豹更加使老百姓民不聊生。此刻,平時那些所謂英雄或默不出聲或獻媚與袁紹等人。而曹操,一個小小的宦官之子卻抱著為天下除害、國家分憂的巨集偉大志,到處招兵,搜尋人才,在官渡之戰中,一舉大破袁紹,使對方潰不成軍,無力反擊。難怪後來曹操曾說過:“這天下若不是我曹孟德,不知道有多少人稱王稱帝啊!”

曹操不但有勇、有志,而且有謀。董卓當權時期,敗壞綱紀。曹操便夜帶七星寶刀隻身前往行刺,其勇氣不下於荊軻,行刺失敗時,董卓懷疑他,他又隨機應變說是來獻寶刀,騙過董卓後變星夜飛離京城。“破黃巾,滅袁紹,平袁術,誅呂布,敗張魯,收劉表,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切不正是說明了他傑出的軍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段嗎?

曹操愛人才是自古有名的,官渡之戰時,曹操和袁紹進入持久戰,兩方都暗自不動,曹方糧草就要耗盡,士兵們士氣低落。這時,袁紹的某士徐攸因不滿袁紹而投奔曹操,據《三國演義》的記載:“操跣足而出。”“跣足”就是光著腳的意思,且不說曹操的用意如何,他的樣子,就足夠讓人明白他對人才的重視程度了。

曹操曾請求許邵給自己做一評價,許邵便答:“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是的,曹操是一個奸雄,但也是一個強人,他有巧-取-豪-奪的能力,橫衝直闖的勇氣,抑強扶弱的智慧。他的出現,正是這個時代所必需的選擇。 一,懷不臣之心,生性多疑,殘酷好殺,奸詐多的曹操.

《三國演義》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忠得義薄雲天,奸就奸得狠毒無比.讀者一翻開書就見到每一個人物的立場分明,愛憎清楚.在眾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僅鮮明獨特,而且反差巨大.

作品一開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許劭之口規定了這一人物的"主導情感":"亂世之奸雄".可貴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動的具體描寫賦予這一概念以豐滿可感的血肉."潁川之戰",曹操對義軍不分青紅皁白,"大殺一陣,斬首萬餘級",充當了一個朝廷劊子手的角色.此後,他又跟隨皇甫嵩討張樑,"斬張樑於曲陽","發張角之棺,戮屍梟首",殘酷得連死人也不放過.替父復仇進攻徐州時,曹操傳令三軍"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殺戮","大軍所到之處,殺戮人民,發掘墳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瘋狂,濫殺無辜,顯得特別殘暴不仁,更是讓人觸目驚心.

"刺卓逃難",曹操明知自己錯殺了呂伯奢全家,還要一錯再錯,耍弄陰謀手段將沽酒歸來的呂伯奢揮劍砍死."殺吉平",曹操更加顯得無比殘暴,先是將吉平打得體無完膚,然後截去吉平的九個手指,割掉吉平的舌頭,吉平撞階

而死後,曹操仍不解恨,還要"分其肢體號令"."順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條.

曹操在奉迎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之後,個人野心和權勢慾望不斷膨脹,最終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漢末中央政權.所有的朝廷大事,從軍事征伐到人事任免,從內政事務到外交聯絡,曹操根本不聽獻帝和朝臣的意見,都是個人說了算.獻帝在曹操的眼裡,不過是一個傀儡,一個"兒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裡,不過是一個裝飾"門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

曹操把權詐,奸猾,多疑用到了極至.在同窗好友亦是如此.最典型的事例莫過於官渡大戰的許攸前來投奔."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遙見許攸,撫掌歡笑,攜手共入"然後他"願即教我以破紹之計","可支一年","有半年耳",直到許攸一下子拆穿糧食已盡,曹操這才愕然不已.許攸以誠相投,而曹操這一本正經的真言竟是滿口假話,這就是奸雄之奸.

在赤壁大戰被燒得焦頭爛額,慌忙逃跑來到華容道,曹操發現一大道與一羊腸小道,曰:"實則虛之,虛則實之,我今天非要反其道而行.奔有烽火的道路走,結果中了諸葛亮的圈套.之前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也是如此,正是由於曹操多疑的一面,成就了諸葛亮.曹操不急於求成,知道韜光養晦,不掙一時之得,深謀遠慮,可是智者千濾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無疑是他吃敗仗之原因.正如諸葛亮在"智取漢中"時對曹操的評價:"操平生為人多疑,雖能用兵,疑則多敗".

《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形象分析》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