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有關《封神演義》《西遊記》楊戩形象比較分析範文

生活經驗 閱讀(2.41W)

明代著名的古典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和《西遊記》都是在民間文學的基礎上由文人整理加工而成的,兩書在神話體系傳承、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具有一定聯絡,人們普遍以《封神演義》中的楊戩和《西遊記》中的二 郎神為同一人,這點已無較大爭議,本文則統一稱作楊戩。目前學界對兩書創作時間的先後問題尚未達成一致意見,筆者僅考慮到其故事分別發生於商周易代之際和唐朝貞觀年間,因此在文中將《封神演義》置於《西遊記》之前展開論述,從具體文字出發對二郎神楊戩的形象進行比較和分析,對其形象的歷史來源問題則不作討論。

有關《封神演義》《西遊記》楊戩形象比較分析範文

《封神演義》中楊戩的出場相對平淡卻貫穿了全書的大部分章節。第四十回,姜子牙受困於魔家四將而固守西岐將近一年,楊戩尊奉師命前來帳下聽候呼叫。他自稱“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門下”、“姓楊名戩”、“姜丞相師侄”,是崑崙山玉虛宮闡教教主元始天尊門下第三代弟子。楊戩不在封神榜名單上,後來與李靖、哪吒、雷震子等人“俱是肉身成聖”,其封號為“清源妙道真君”。《西遊記》中楊戩的出場則相對集中並被加以濃墨重彩進行渲染。第六回,觀音菩薩向玉皇大帝推薦楊戩前去擒拿大鬧天宮的孫悟空,稱他“乃陛下令甥顯聖二郎真君,見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孫悟空則點明楊戩“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楊君,生一男子”的身世。楊戩在天兵、天將、孫悟空面前分別自稱“二郎顯聖真君”、“小聖”、“玉帝外甥,敕封昭惠靈顯王二郎”,與下文贊詩“赤城昭惠英靈聖,顯化無邊號二郎”相印證。兩書在明確楊戩封號的同時,又分別交代了其姓名與師門、姓氏和身世,但《封神演義》通篇未提“二郎神”三字,《西遊記》全文也無“楊戩”二字。值得一提的是,二郎神楊戩和另一神話故事“寶蓮燈”的主人公沉香都有“劈山救母”事蹟,而沉香所遇的艱難險阻正是來源於其舅父楊戩,可見中國古代神話流傳過程中的分歧。

《封神演義》第四十回,楊戩受師命前來效力時穿著樸素,“帶扇雲冠,穿水合服,腰束絲絛,腳登麻鞋”,在魔家四將的眼中則是“似道非道,似俗非俗,帶扇雲冠,道服絲絛”,姜子牙卻見楊戩“超群出類”。敵方陣營中的聞太師見楊戩“相貌非俗”而“大驚”、“駭然”,慨嘆楊戩“真乃道德之士”(第四十二回),十天君見楊戩“道氣昂然”(第四十三回),蘇侯見楊戩“氣概軒昂”(第五十八回),均以他人印象襯托出楊戩的超凡風度。第五十五回,楊戩追趕妖精進入洞穴後發現“閃閃灼灼一口三尖兩刃刀”和“一件淡黃袍”,贊曰:“淡鵝黃,銅錢厚,骨突雲,霞光透,屬戊己,按中央,黃鄧鄧,大花袍,渾身上下金光照。”黃袍“不長不短”,似為楊戩量身裁製,標誌其在裝扮上由人至神的過渡。楊戩在戰場上時常“彈弓在手,發出金丸”(第八十一回)、“取彈弓在手,隨手發出金丸”(第八十九回),說明三尖刀、彈弓、金丸是他的.主要武器。《西遊記》第六回,孫悟空眼中的楊戩相貌清奇、打扮秀氣,“儀容清俊貌堂堂,兩耳垂肩目有光”、“頭戴三山飛鳳帽,身穿一領淡鵝黃。縷金靴襯盤龍襪,玉帶團花八寶妝”,外貌描寫較《封神演義》更為具體詳細。在武器方面,楊戩“腰挎彈弓新月樣,手執三尖兩刃槍”、“舉三尖兩刃神鋒”、“撇了神鋒,卸下彈弓”、“取過彈弓拽滿”(第六回)、“取金弓,安上銀彈,扯滿弓,往上就打”(第六十三回),其“三尖兩刃槍”、“金弓”、“銀彈”與《封神演義》的描述相近。此外,《封神演義》說楊戩“即運神光,定睛觀看”(第九十二回),《西遊記》說“急睜鳳眼,仔細看之”(第六回),都未明確交代楊戩是否有第三隻眼,這點與民間神話傳說略有不同。

哮天犬是楊戩形象的重要標誌之一,經常能夠在戰鬥中出其不意、克敵制勝。《封神演義》第四十七回,楊戩暗地裡將“銅頭鐵頸難招架,遭遇凶鋒骨亦消”的哮天犬放出,咬傷了毫無防備的趙公明而使其失利。此後的戰鬥中,哮天犬還咬傷過碧霄娘娘(第五十回)、辛環(第五十二回)、鄧嬋玉(第五十四回)、周信(第五十九回)、畢環(第六十回)、餘元(第七十五回)、呂嶽(第八十回)、餘化龍(第八十一回)、戴禮(第九十二回)、九頭雉雞精(第九十六回)。此外還有土行孫(第五十四回)、張奎(第八十七回)、常昊(第九十回)、袁洪(第九十一回)因畏懼哮天犬的鋒芒而提前施法躲避。《西遊記》第六回,孫悟空“被二郎爺爺的細犬趕上,照腿肚子上一口,又扯了一跌”之後被擒獲;第六十三回,九頭蟲“被那頭細犬,攛上去,汪的一口,把頭血淋淋的咬將下來”之後負痛逃跑。《封神演義》明確了楊戩的“仙犬”以“哮天”為名、以“細腰”為號、以“白象”為形,《西遊記》則僅稱其為“細犬”,二者都對哮天犬出奇制勝的關鍵作用予以肯定。

《封神演義》中多次提到楊戩七十二變的本領,說其玄功變化“或山或水”、“或金或寶”、“或鸞或鳳”、“或龍或虎”(第四十回)、“正是先天祕術,道妙無窮”(第四十八回)、“有無限騰挪變化”(第五十四回)、“八九玄功自異常”(第五十五回)、“八九玄功,變化騰挪之妙”(第六十回)、“八九玄功,迎風變化”(第六十五回)、“有八九玄功,善能變化”(第七十回)、“有七十二變,隨化一道金光”(第九十二回),還以詩句“修成八九玄中妙,任你縱橫在世間”(第六十七回)、“悟到功成道始精,玄中玄妙有無生”(第七十五回)來稱讚楊戩的玄功變化之妙。《西遊記》第六回,楊戩挑戰孫悟空之前就放言“必須與他鬥個變化”,二人“鬥經三百餘合,不知勝負”,楊戩“抖擻神威,搖身一變,變得身高萬丈”、“好便似華山頂上之峰”。之後孫悟空變麻雀、鶿老、魚兒、水蛇,楊戩就變餓鷹、海鶴、魚鷹、灰鶴,可見其本領不在孫悟空的七十二變之下,甚至一直佔據上風。

《封神演義》對楊戩的才能和功績評價頗高。楊戩變聞太師奪回箭書,姜子牙獎諭他“智勇雙全,奇功萬古”(第四十八回);姜子牙決戰聞太師,“楊戩似萬仞山前爭食虎”(第五十一回);楊戩“催糧”、“運糧”、“督糧”能夠“不誤限期”,姜子牙稱讚他“督糧有功,乃是為國”(第七十回);機智巧妙應答呂嶽,“眾門人齊贊楊戩利齒伶牙”(第八十回);萬仙陣大戰時,“楊戩刀猶如閃電”(第八十四回)。《西遊記》說楊戩曾經“力誅八怪聲名遠,義結梅山七聖行”;孫悟空亦知其“斧劈桃山曾救母”的英勇事蹟;觀音在玉帝面前讚揚他“神通廣大”,在太上老君面前誇獎他“果有神通”。《西遊記》中楊戩出場次數較少,其形象感染力卻絲毫不減於《封神演義》。

《封神演義》中的楊戩謙虛內斂、法度嚴謹。相比較於黃天化的“上殿下拜”(第四十回)和雷震子的“進府下拜”(第四十三回),楊戩初見姜子牙時“至簾前下拜”(第四十回)則更顯得謙遜有禮。他曾尋訪拜見龍吉公主、懼留孫(第五十五回)、赤精子(第六十回)、廣成子、雲中子、燃燈道人(第六十三回)、玉鼎真人(第七十五回)、女媧娘娘(第九十二回),對各位尊長的座下童子皆是恭敬有加。在《西遊記》中,楊戩“聽調不聽宣”,見其心高氣傲;稱玉帝旨意為“拔刀相助”,見其豪氣干雲;與孫悟空爭鬥而“笑”三次,見其爽朗大度;無論輸贏如何,“不必列公相助”、“不必列公綁縛”,見其驕傲自信;將勝利功勞歸於“天尊洪福,眾神權威”,見其謙虛禮讓;再次相遇時祝賀孫悟空“去脫大難”、“高登蓮座”,見其不念舊惡;與孫悟空“挾力降妖,敢不如命”,見其義氣深重;叮囑前去降妖的八戒“元帥仔細”,見其細心謹慎;認為留九頭蟲遺種在世“必為後人之害”,見其深謀遠慮。孫悟空曾經稱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為“老官兒”,笑如來佛祖是“妖精的外甥”,咒觀音菩薩“一世無夫”,卻因欽佩楊戩的戰鬥實力和人格魅力而對他尊敬有加,聲稱“內有顯聖大哥,我曾受他降伏,不好見他”、“待他安下,我卻好見”,並和楊戩兄弟眾人“幕天席地,舉杯敘舊”。

綜上所述,《封神演義》和《西遊記》都在整合加工民間神話傳說的基礎上成功塑造了二郎神楊戩的形象,極大提升了其在讀者心目中的知名度。兩書中的楊戩形象同中存異、互相關聯、互有滲透,為我們研究中國古典神魔小說的文化源流、創作背景、內容主旨、文學影響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參考線索和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