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三國演義曹操形象分析

生活經驗 閱讀(2.83W)

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時不能求全責備,曹操不是萬能,不是神仙。品評歷史人物應該有歷史的、時代的眼光,而不能一味要求英雄沒有汙點,猛將不能落淚,文官不能動粗。筆者認為曹操首先是一個英雄,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三國演義曹操形象分析

一、曹操的政治策略

曹操在政治事業的成功,不僅在他政治理想的巨集大,還在於他在政治事業中採取了較好的政治策略。這種策略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屯田置官,以農養戰的經濟策略

由於東漢末期腐朽的統治,導致了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曹操的勢力開始發展壯大,後攻徐州,平叛亂,西迎獻帝,曹操完成了一系列發展壯大的過程。在這一系列過程中曹操發現了很多問題:

第一、軍糧不繼。這是使他最為頭疼的事情了,糧草是軍隊的衣食父母,無糧便不能生存,特別是急戰惡戰之時,缺糧將會導致整個戰局的變化。

第二、種糧不力。長期的戰亂使農民流離失所,背井離鄉,根本就沒有興趣參加耕種,天災還時不時地威脅著田內的莊稼,興平元年的蝗蟲讓“百姓大餓,布糧亦食盡”“谷一斛五十餘萬錢,人相食”,於是天下大飢,民人相食,或易子相食,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們能生產出多少糧食呢?面對這種現實問題,公元195年曹操釋出了《置屯田令》,曰:“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良式也。”同時用棗祗、韓浩等議,始興屯田。“是歲得谷百萬斛……征伐四方,無運營之勞,遂兼滅群雄克平天下。”。

(二)唯才是舉的用人策略

人才是古今統治者最為重視的成敗因素之一,特別是在戰亂年代,“人謀”往往勝於天謀,曹操重視人才,善用人才, 這成為曹操成就大業的重要原因之一。曹操非常重視人才,對人才求賢若渴,極力蒐羅,加以重用。呂虔、滿寵為從事,于禁、徐晃為先鋒;夏侯敦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間福將”,正是這些文臣武將的運籌謀劃和拼死戰鬥,才使得曹操的勢力逐步擴大,最終削平了群雄、統一了北方。赤壁大敗後,曹操採取一些措施,穩定內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賢令》,說:“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目的是儘量把人材收羅到自己身邊。

劉備的手下有“五虎上將”,之所以列出這五虎是因為人太少了,以此來掩飾人才的缺乏:東吳孫權的手下掛的.上名的也只有甘寧、周瑜、魯肅那幾個。相比之下,無論哪個時段,曹操的手下都是猛將如雲。 在曹操的用人之道里面,只有四個字:“唯才是用”。不論是名聲不好還是貧苦人家的,只要有能力,曹操都會委以重任。

(三)迎天子以令諸侯

社會的發展最重要的是秩序,在中國封建社會,秩序的源頭始終在皇帝陛下。漢末,中國社會大亂,要將這種秩序的混亂扭轉為一種秩序的建立,最為重要的是尋找秩序的源頭。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曹魏集團採用迎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策略。

其實早在曹操準備迎接獻帝之前,袁紹的重要謀士沮授便提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袁紹沒有用沮授的計謀,他聽從了郭圖、淳于瓊之說。袁紹與曹操的目的都一樣,建自己政權,打自己江山,為後代鋪路搭橋,一統天下。但過程有異。曹操講究順時以動,善於順天以動,善於抓住時機;袁紹爭功冒進,恨一步登天,早早暴露了自己竊取天下的私心,所以袁紹不得不敗。最先向曹操提出迎帝之說的是毛玠,這還是曹操為兗州牧時,毛玠說:“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廢業,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今袁紹,劉表,雖士民眾強,皆無經遠之慮,未有樹基建本者也。夫兵義者

勝,守位以時,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成也。”

二、軍事:兵行詭道

《三國志》中寫道曹操一生親自指揮的戰役大概有30多次,其中大部分是勝利的。戰場上的曹操把兵行詭道演繹得淋漓盡致:

曹操的機智,在《三國演義》中可以與諸葛亮相提並論。戰呂布,曹操時而詐死誘呂布來襲,時而令老幼婦孺充任疑兵。最終是呂布命喪白門樓。破袁紹,曹操用兵神速,硬是在袁紹的援軍到達之前將烏巢給燒 了。日後對付袁譚、袁尚的時候,採取了郭嘉的計謀,耐心等待,最終等來了二袁的分-裂。不費一兵一卒,等到了公孫康的人頭。通過以上的事實我們可以看出,曹操的用兵之道確實很了得,並沒有《三國演義》中寫的那麼狼狽。長阪坡一戰,為了突出趙雲和張飛萬人莫敵就把曹操當個陪襯來寫,其實明眼人一看便知,曹操是大獲全勝,而劉備只是沒有全軍覆沒而已。曹操為數不多的敗仗中,最出名的是赤壁之戰。在赤壁之戰中,曹操的軍隊死傷慘重,幾乎是被消滅,但因關羽講義氣,放過了他們,所以,他們“死裡逃生”,後來,又“死而復甦”,又成為了一個大國。但憑良心說,曹操在赤壁之戰的前半段是佔據了上風,而且是絕對性的,對於最後的失敗,可能是曹操一生勝仗太多,使得他過分相信自己。總體來說,曹操是我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具有非凡才能的軍事家。

三、人品:多疑與寬巨集

曹操的猜忌性格反映在他的名言:“寧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腳註:《三國演義》第四回廢漢帝陳留踐位謀董賊孟德獻刀)呂伯奢想殺豬犒勞要刺殺董卓而成為天下聞名人物的曹操,沒有想到卻成了他這種性格的第一個有分量的犧牲品。此時的曹操本來可以是登高一呼,應者雲集的,可他並不相信人民和人民的力量。這時驚走了另一個本來可以成為其臂膀的謀士陳宮。老年的曹操把猜忌的性格 發展到了病態程度,據說曹操經常夜不成寐,提刀砍-人,倒黴的都是身邊的女人、太監,御醫。白門樓呂布殞命”一回中,曹操擒住張遼,本打算親手殺了他,但聽了劉、關的勸諫,馬上一改前態,擲劍而笑,並“親釋其縛,解衣衣之,延之上坐”。張繡降而復反,曹操幸虧典韋死拒寨門,才得以保全性命,其長子曹昂、愛侄曹安民也死於亂軍之中。脫險後,曹操設祭祭奠典韋,(腳註:《三國演義》第十六回)“哭而奠之”,並對諸軍將士說,“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結果,“眾皆感嘆主公之愛士,過於親子”。曹操與袁紹相比,沒有袁紹的龐大家族世系的有力支撐:和孫權相比,沒有父兄留下來的大好基業:和劉備相比,沒有那悠遠的帝王系譜可供露臉。而他的成功,是靠自己的才能打造的!曹操病死於洛陽,一生南征北戰,令後人追隨。

綜上所述,“亂世奸雄”曹操,性格最為複雜。前雄後奸、前智後愚、前可愛後可恨,一生功大於過。他仍不是為一個傑出的 政治家、軍事家。簡而言之,佔統治地位的封建統治階級的正統論思想的影響和人民群眾的愛憎感情影響,是小說《三國演義》以曹操為“亂臣賊子”為反面形象的根本原因,這也就是小說《三國演義》中曹操形象與歷史唯物主義評價不一致的根本原因。

三國演義曹操形象分析 [篇2]

首先,作為一代霸主,他雄才大略、見識高超。這一方面在與同為奸雄的袁紹的外寬內忌、多謀少決的對比中突出得更為鮮明。如曹操入冀州後,有鬚髮皆白的父老數人跪於地,說袁紹“重斂於民,民皆生怨”,歌頌曹操“官渡一戰,破袁紹百萬之眾”,使百姓“可望太平矣”。

其次,雖然曹操奸詐巧偽,但同時也具有仁德之心,爭取民心,愛惜百姓。他雖然知道劉備胸懷大志,久為必患,但是他認為“方今用英雄之時,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為也。”在關羽掛印封金離去時,曹操又認為“彼各為其主,勿追也。”裴松之讚揚曹操有王霸之度,休美之心。

再次,曹操禮賢下士,知人善任,唯才是舉。他領州牧之後,就急忙“招納賢才”,荀彧來投奔,他認為是“吾之子房”;郭嘉應聘,曹操以為是“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荀彧與郭嘉後來果然成為曹操智囊團的核心人物。典韋、張遼、龐德等人,或是自來投奔,或是被俘的降將,曹操都十分信任,委以重任,後來均成為曹操手下衝鋒陷陣的猛將。

但另一方面,曹操信封的人生原則又是:“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當爭取民心與自己的切身利益相牴觸時,她就會視民命如草芥。如殺呂伯奢、血洗徐州。同時,對待部下,他是陰險和殘酷的,如借倉官的頭來穩定軍心,割發代首、夢中殺人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假名借勢之舉,確實是一種明智的表現,是他成就霸業的一個重要策略和手段。但從道德的角度來看,這又是一種“欺君罔上”的行為,因之小說一再罵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