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歷史解讀>

曹操死後誰繼承的王位?曹操為什麼讓曹丕繼承他位置

歷史解讀 閱讀(3.07W)

曹操死後誰繼承的王位?

曹操死後誰繼承的王位?曹操為什麼讓曹丕繼承他位置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庚子年)),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繼位為魏王、丞相、冀州牧。二月,任命華歆為相國,王朗為御史大夫。已卯,任命夏侯惇為大將軍。濊貊、扶餘單于、焉耆、于闐王皆各遣使奉獻。五月,命蘇則督軍平定武威、酒泉和張掖的叛亂。七月,孫權遣使奉獻,同月,命夏侯尚、徐晃與蜀將孟達裡應外合。收復上庸三郡。武都氐王楊僕率種人內附,居漢陽郡。甲午,帶著軍隊駐紮在譙,在邑東以酒食慰勞六軍和譙郡父老。

十一月癸卯,下詔收斂、祭奠陣亡將士。乙卯,漢帝禪讓,曹丕三次上書辭讓。辛未,曹丕登受禪臺稱帝,改元黃初,改雒陽為洛陽,大赦天下。

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內山陽邑萬戶奉漢帝為山陽公。

黃八年級年(公元221年)三月,加封遼東太守公孫恭為車騎將軍。四月,以車騎將軍曹仁為大將軍。五月,鄭甘叛亂,遣曹仁討斬之。八月,孫權遣使奉章,並遣于禁等還。遂加封孫權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十一月辛未,命鎮西將軍曹真率諸將及州郡兵討破叛胡治元多、封賞等,平定河西,據《魏書》記載,此戰“斬首五萬餘級,獲生口十萬,羊一百一十一萬口,牛八萬”,當初曹丕聽聞叛胡決水灌顯美城,對左右、諸將說:“昔日隗囂決水灌略陽城,光武帝乘著他疲敝,進兵攻滅。如今胡人決水灌顯美城,這件事正好相似,打敗胡人的捷報不久就到了。”過了十天,破胡告檄傳到洛陽,曹丕非常高興,大笑說:“我在帷幕之內運籌帷幄,諸將在萬里之外奮勇作戰,其相應若合符節。前後戰克獲虜,沒有如此之多的。“

黃九年級年(公元222年)二月,鄯善、龜茲、于闐王各遣使奉獻。是後西域復通,置戊己校尉。三月,封曹叡為平原王,曹彰等11人皆為王。四月,封曹植為鄄城王。閏月,孫權破劉備於夷陵。當初曹丕聽說劉備率軍東下,與孫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餘裡,對群臣說:“劉備不懂兵法,哪有連營七百里抵抗敵人的!‘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這是用兵的忌諱,孫權打敗劉備的上書快到了。”過了七天,孫權擊破劉備的文書送到。八月,蜀大將黃權率眾降。九月庚子,立郭女王為皇后。十月,孫權復反。曹丕自許昌南征,諸軍兵並進,曹真、張郃、曹休等諸路大捷,擊敗孫盛、大破呂範、火燒諸葛瑾,幾乎攻下江陵,孫權臨江拒守,幾條戰線或潰或敗,僅朱然獲勝,曹丕勝利在望,卻不料遇到疫疾,孫權乘機重新遣使納貢,雙方言和,曹丕退兵。

黃初四年(公元223年),曹仁、曹彰、賈詡先後去世。

黃初五年(公元224年)四月,曹丕立太學,制五經課試之法,置春秋穀梁博士

曹操為什麼讓曹丕繼承他位置

當其時,天下鼎立初成,梟雄豪強均躍躍欲試、各方鎮手掌重兵,國家需要的是一個即能御外辱於國門之外,又能治臣下於廟堂之上的政治強人,需要的是文韜武略個方面都很完備的全才。李世民和房玄齡、魏徵曾經討論過草創和守成哪個困難,房玄齡對曰:“天地草昧,群雄競起,攻破乃降,戰勝乃克。由此言之,草創為難。”魏徵對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亂,覆彼昏狡,百姓樂推,四海歸命,天授人與,乃不為難。然既得之後,志趣驕逸,百姓欲靜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殘而侈務不息,國之衰弊,恆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則難。”而曹操的繼承人不僅要繼續創制疆域,更要守土有方,是難上加難了。

下面我們就從個人能力上來分析一下曹植和曹丕誰更適合繼承曹操的事業。

身處亂世,首先看重的是軍事統率能力,在這一點上,曹丕顯然比曹植要強得多,曹丕五歲時曹操就開始教他騎射,八歲遂成,長年隨曹操征伐,耳濡目染,深得曹操精髓。在對政事的熟悉程度上,由於曹丕長期做為副丞相,接手幹起來自然是輕車熟路,在這兩個方面,曹植是沒有資本和曹丕競爭的。建安十九年,曹操伐孫權,留臨菑侯植留守鄴,戒之曰:“吾昔為頓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從這裡可以看出,曹操對曹植的能力並不是很放心。據典略記載楊修做為曹操的倉曹屬主簿,在曹操考問諸王子政事時,“每當就植,慮事有闕,忖度太祖意,豫作答教十餘條,敕門下,教出以次答。教裁出,答已入,太祖怪其捷,推問始洩。”曹操向兒子們提問,並不是需要他們給自己出什麼好主意,而是對他們個人能力的考核,楊修作為對曹操和曹植都很熟悉的人,應當能猜測出曹操心中所想的事情和所需要的回答,而為曹植預先準備答案,則說明他對曹植這方面的能力也是沒有信心的。再從個人的性格來說,陳壽對曹丕的評價是“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對曹植的評價是“陳思文才富豔,足以自通後葉,然不能克讓遠防,終致攜隙。”

從這裡看對曹丕的指責不少,但從另一面來說,這些也正是曹丕勝過曹植之處,在“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併為之說”的時候,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曹丕心思縝密,比起粗枝大葉的曹植,更適合統治國家。曹丕非常注重表面功夫,即使在繼位之後,還矯情的說如果曹昂、曹衝在的話,自己是沒有機會的,他所寫的典論對建安七子的評價也是比較中肯的;而曹植卻比較刻薄,曾在給楊修的'信中評論孔璋說“以孔璋之才,不閒辭賦,而多自謂與司馬長卿同風,譬畫虎不成還為狗者也。前為書啁之,反作論盛道僕贊其文。夫鍾期不失聽,於今稱之。吾亦不敢妄嘆者,畏後之嗤餘也。”沾沾自喜之情溢於言表。而就在同一篇文章中,曹植先是說“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於淑媛;有龍淵之利,乃可以議於割斷。”後又說“街談巷說,必有可採,擊轅之歌,有應風雅,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其隨意為文皆此類,無行之狀,已現初端。

還有就是兩個人的才華對比,這點也是大多數為曹植抱屈的人主要依據,認為曹植才華遠勝曹丕,為政的話一定能更有所為。誠然曹植文章詞賦廣為流傳,天下莫有其匹,但文才並不等於治國能力,僅以文人為王,多不能行善政,歷史上陳後主、隋煬帝、唐明皇、李後主、宋徽宗、乾隆帝文才皆有可觀,但都是造亂之主,由此可知文才不足以憑之治國。翻開曹操諸子傳記,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都是早慧之人,像曹衝、曹袞、曹植、曹丕都是這樣,這一方面可能是稟賦曹操的遺傳,另一方面也是早期教育得法。曹植當然是其中最出色的一個,曹操作為一個文學家,也是非常欣賞曹植的才華的,甚至因此長期有立其為嗣的想法。但是反觀曹丕的文采,“年八歲,能屬文,有逸才,遂博貫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好文學,以著述為務,自所勒成垂百篇”比之曹植亦不遑多讓,雖身在軍旅而備歷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可謂好學者,其馬上賦詩正可比擬七步成篇,由此看來,雖然軍事政務佔用了曹丕大量精力,但他的文才還是沒有被掩埋,三曹之一併非浪得虛名,而且曹丕其人善於總結歸納,所著典論為中國第一篇文學批評的專門論文,開風氣之先,其中又有對射術、劍道的理論總結,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曹丕的管理能力,比起曹植的散漫成文自是不可同日而語。

曹丕從幼年時起就跟隨曹操征伐南北,又長期擔任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其功勳業績足以鎮呵百官,曹植卻不知道修身養德,憑寵生嬌,建安二十二年,曹植“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這應當是曹丕和曹植之爭的轉折點。魏武故事載令曰:“始者謂子建,兒中最可定大事。”又令曰:“自臨菑侯植私出,開司馬門至金門,令吾異目視此兒矣。”又令曰:“諸侯長史及帳下吏,知吾出輒將諸侯行意否?從子建私開司馬門來,吾都不復信諸侯也。恐吾適出,便復私出,故攝將行。不可恆使吾(爾)誰為心腹也!”冬十月,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此時大局已定,但曹植並不是再沒有機會,曹操並沒有將曹植一棍子打死,雖然觸犯法令,但還是比較欣賞他的。到了建安二十四年,曹操遣曹丕及曹植“各出鄴城一門,密敕門不得出,以觀其所為。太子至門,不得出而還。修先戒植:“若門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斬守者。”植從之。故修遂以交構賜死。”

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曹植比曹丕有魄力,但在這裡卻是更輸了一場,楊修也只知道上次曹植乘車行馳道雖然觸犯法令,但並沒有完全喪失曹操寵愛,這次不吸取教訓,又照上次辦理,卻是大錯特錯了。曹操最重禁令,做北部尉時“有犯禁,不避豪強,皆棒殺之”,行兵時又有割發代首之舉。此時天下初定,需要人們遵守法令方可長治久安,曹操此舉當為觀察兩子哪個能遵循法度,將來自己死後國內不致大變而生亂,曹植此時所為很不恰當。同時又事事都聽從楊修意見,給人一種沒有主心骨的感覺,讓曹操對他失去了信心,因為此事又損失了楊修這位謀主,更是沒有翻身的機會了。這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罷之。雖然有記載說“植將行,太子飲焉,逼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但是出征在即,已是領兵之身,曹操軍中禁酒乃是明文,據軍令以謝酒,雖曹丕亦無言以對,當此時,斬門之氣何在!只能說,其人好酒之甚也。曹丕本有圖其之心,卻不嚴加防備,一離智囊,頓成庸人。這是曹植最後一次表現機會,由於他的失敗,從此被徹底冷落,再沒有爭奪王位的機會了。

總的看起來,曹丕以嫡長子的身份,以功業進取,以智謀圖位,兼以文質彬彬,可謂國之強主;曹植徒以文章得寵,別無他長,且秉性驕狂,重不足以服人,智不堪軍國之用,若立而為嗣,取亂之道也。所謂“文章憎命達”、“詩人不幸詩家幸”,子建之謂也,安身於文苑可也。

曹操作出了一個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