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措施>

我在物理教學中的不足與改進措施

措施 閱讀(1.63W)

在國中物理教學中,往往以教師的講解和演示為主,學生處於被動地位,課堂氣氛沉悶為了切實貫徹“以實驗為基礎”的教學原則,真正把物理實驗作為物理教學的重要內容和有力工具,充分發揮實驗的教學功能,我們提倡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動眼、動腦、動手、動口去獲取知識。通過學生自己閱讀材料,自己做實驗,還可以討論講述,改變學生學習中的被動地位,使課堂氣氛不再沉悶。這樣,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感性材料,驗證物理規律,而且能夠提供科學的思維方法,加深對基本知識的認識程度,培養學生用實驗方法探索物理知識的能力。使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我在物理教學中的不足與改進措施

一、 以實驗作為新課的設疑引學,起到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而且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學習“平面鏡成像”一節時,我做了一個演示實驗引入,在玻璃板前面點燃一隻蠟燭,後面放一個燒杯,當向燒杯中倒水,會出現一個奇特的現象,蠟燭在水中燃燒,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

在“浮力的應用”一節的學習中,我在水槽中同時放入了一個小鋼球和一個大塑料片,讓學生觀察到小鋼球沉底和大塑料片浮在水面上,從而引發學生思考:物體在液體中的上浮和下沉僅取決於它自身的受力情況。

再如,大氣壓強這一概念,對初中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教學中我安排了大小試管的實驗,先把兩個試管套在一起,倒置,小試管下落,學生分析是試管受重力導致的。後將大試管內灌滿水,再將小試管底向下插入,倒置,發現小試管反而上升了,給學生以很深刻的體會。然後又設計了兩個對比性實驗,每做一個實驗,都引導學生觀察現象,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步步深入。首先做“水杯--厚紙片”演示實驗,讓學生思考:放開手後,厚紙片會不會掉下來?當學生看到厚紙片不會掉下來這個意想不到的現象時,無不感到新奇有趣。這時,再因勢利導提出:“上述實驗中厚紙片受到哪些力的作用?為什麼厚紙片不會掉下來?”學生很自然領會到厚紙片不會掉下來一定受到一個向上的壓力作用,這個壓力只能是大氣產生的,由此可見,大氣對厚紙片產生了壓強。進而向學生提出:“課本上要求做這個實驗時,杯裡要裝滿水,若杯裡只盛少量水,甚至不裝水,這個實驗能不能成功?”為了開闊學生的思路,又進一步提出若用小刀片把厚紙片與杯的接觸處撬開一個小口子,將會出現什麼現象?然後再做實驗加以驗證。實驗結果與分析、推理的一致性,加深了學生對大氣壓強的認

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接著進行“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大氣向任何方向都有壓強,而且大氣壓強可以產生很大的力,從而使學生對大氣壓的理解具體而鮮明。

二、 在新課教學的過程中,起到啟發、幫助學生理解物理概念或得出物理規律,解決疑難問題的作用。

例如,在進行“物體浮沉條件”的實驗時,教材的安排是先把雞蛋放在濃鹽水中,觀察它的漂浮;然後在濃鹽水中加清水,觀察雞蛋的懸浮和下沉。在加入濃鹽水,觀察雞蛋上浮的實際操作中,加入清水的多少不容易掌握,會出現由於一下子倒入過多的清水,雞蛋就下沉到杯底,而看不到懸浮現象。再加濃鹽水時,雞蛋又可能上浮不起來。為此,我作了如下的改動:讓學生先把雞蛋分別浸沒在清水和濃鹽水中,觀察雞蛋的下沉和上浮,分析雞蛋的受力情況,得出下沉和上浮的條件。接著讓學生緩緩地向濃鹽水中加入清水,觀察懸浮現象,分析得出懸浮條件。然後討論為什麼雞蛋在清水中和在濃鹽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為什麼漂浮時和懸浮時雞蛋排開液體的體積不同而受到的浮力卻相同?這樣處理,不但實驗成功的把握大、效果好,而且學生容易理解。

國中學生對“二力平衡”條件覺得很簡單,似乎沒有什麼困難,但又往往形成片面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我由日常生活中吊在電線上的電燈,放在桌子上的書籍等物體保持靜止狀態的例項引發,進而做“二力平衡條件”的演示實驗,讓學生仔細觀察並讀出小車保持靜止時兩邊吊盤裡砝碼的重力,並向學生提出探索性問題:“二力在什麼條件下才會平衡?”學生往往得出片面的結論:“二力平衡條件是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這時引導學生再仔細觀察如下兩個有針對性的對比實驗:①、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即用兩個小車拼合在一起代替原來的小車實驗);②、兩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個物體(小車)上,但兩力的作用線不在同一條直線上。通過這兩個實驗,學生否定了自己原先的片面論斷,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在同一條直線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這兩個力就平衡。”

《我在物理教學中的不足與改進措施》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