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社會工作者>

社會工作商業模式解析

社會工作者 閱讀(5.87K)

社會工作行業須在充分了解自身優勢和劣勢的基礎上,處理好經濟價值與專業理念的關係,抓住發展機會,即協調資源的商業模式。但對於商業模式是否有悖社會工作的初衷、怎樣突破,應建立怎樣的理論,如何協調政策以及國內外的案列分析,應作為進一步研究的方向。那麼,下面是由yjbys小編為大家提供的社會工作商業模式解析,歡迎大家參考學習。

社會工作商業模式解析

  社會工作的本質特徵與市場機制

理解社會工作行業及其商業模式的內涵,必須基於對社會工作本質特徵的瞭解。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對社會工作的定義,社會工作是指國家和社會解決並預防社會成員因缺乏社會生活適應能力、社會功能失調而產生的社會問題的一項專門事業和一門學科,它的效能是通過社會服務和社會管理,調整社會關係,改善社會制度,推進社會建設,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從這個定義不難看出社會工作產生的背景、工作的物件、過程以及目的, 但這裡並未對社會工作作為事業與學科進行差異化比較,因而社會工作是什麼的問題尚未達成共識。認為,對於社會工作行業,我們應該秉持這樣的認識:沒有一套永恆不變的定義,其本質是處境化的, 並且要隨著環境的變遷而不斷地調適,以尋求適當的定位。

需要注意的是,社會工作層面引入市場機制一定是基於這樣的好處:第一,它能夠平衡市場價值, 為公民的社會福利與個體福利的權利實現提供更充分的經濟保障,使社會工作服務更加優質;第二,市場化的目的是使服務提供商之間形成良性競爭,用市場的方式解決政策與機構的盲區;第三,使社會服務的提供者與購買者更大程度地分離,社會工作的服務將由法律規章和商業合同來監督與實施;第四, 讓社會服務的受益人、提供者、購買者分享不同的利益,使交換得以進行。

這也印證了社會工作行業是值得並有可能進行轉變、引入市場機制並進行商業化運作的,它可以依託於不同性質的機構,通過商業活動取得的收入來維持運作,同時支撐部分純福利式的活動及專案,並在不同程度將專業價值、社會目標、市場定位和經濟效益相結合,讓社會工作從業者價值最大化、收益最大化,以至於符合市場“理性人”假設的實質,使行業壯大、發展真正實現。

  社會工作行業商業模式的要素

商業模式解釋了市場的本質、市場主體如何設計和提供不同的服務、如何收費、成本如何產生、如何將自己的價值鏈與其他市場主體的價值鏈融合形成價值網路等問題。認為,依據社會工作行業特徵, 社會工作行業商業模式需要重視價值動機、價值創造和價值獲取三個方面。

在價值動機方面,社會工作行業既要追求根本性、可持續地解決社會問題,也要滿足行業從業者的需求。從業者能夠獲取多大的利潤, 這是行業不可迴避的問題。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處於某個相對平衡點時,該行業可再生產資金充足, 聲譽高,總體價值將不斷擴大。

通常而言,價值創造和價值獲取是商業模式的重點,描述了市場主體如何創造價值和獲取價值的邏輯。社會工作行業的生存和發展務必依靠價值創造,社會工作行業需要對價值鏈上的價值活動進行細分, 對自身價值活動的優劣勢進行詳細分析,明確自身的核心能力與競爭優勢。比如社會工作行業能夠整合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經濟學、藝術等方面的必要技能,在恰當的'服務中靈活運用,凸顯社會工作行業與其他細分行業服務的區別,佔據絕對的優勢地位。整合的力量往往是起決定性作用的,較之能夠產生更大的價值。另外,社會工作行業也需要對其內外部價值活動進行優化重組,這裡的價值活動包括了人力、財力、智力等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前提是要圍繞社會工作行業所開展的服務。

社會工作行業在價值創造上, 應當注意相應的價值創造網路,因為相比於其他創造經濟價值的行業, 社會工作行業面臨更嚴峻的資源短缺問題,創造性地進行資源調配是社會工作行業重要的功能。通過合作網路發揮公共事業、商業、志願服務的作用,並進行恰當的資源配置,能夠很好地解決社會工作行業所面臨的資源短缺問題。尤其重要的是,社會工作者可以充分調動服務物件的資源,也就是讓消費者充分參與其中,這是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理念的客觀體現。社會工作行業採取與受益人共同創造的方式來設計社工服務,這樣的服務適用性就會更高,所創造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也更高。上述價值創造網路一定是獨創性的,社會工作行業依靠共同的願景而建立聯絡,這區別於其他部門的商業合同。在人員配置上, 要求社會工作行業創業者及管理人員能夠熟悉多方面的資源,具備交叉學科背景及良好的管理能力。

社會工作行業的價值獲取來自不同的渠道,自籌、政府購買、補助和社會捐贈等是社會工作行業收入的一部分,在商業模式下,採取自己創收的方式來減少對外部資金的依賴,甚至完全不需要外界的直接資金幫助,這是與以往社會工作行業的最大差別。既然社會工作行業商業模式的核心是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兼顧,它們也可使用價格差異向不同的服務物件索取不同的價格,甚至在有些服務上可以消費者與服務物件分離。比如,基本的福利式的社會工作服務大多來自於政府購買,這些服務物件往往消費能力較低,因此由政府來埋單。對於一些發展性的需求、特別化的問題,則可以通過價值鏈創新與行業的整個佈局來達到商業模式的創新,進而建立並鞏固自身的核心能力體系。這種模式標榜社會工作行業與其他行業的不同,對消費者進行了某種利益交換,實現社會工作行業的經濟目標以及同專業價值相關的終極目標。在實踐層面, 值得樂觀的是,世界各地的公司都開始意識到社會工作者的價值和他們靈活的工作技能,越來越多的組織正在尋找專業人士幫助其解決一系列問題, 從員工身心健康、福利,到改善公司的財務、人際和組織環境。

  社會工作行業商業模式的發展路徑

如何根據社會工作專業理念及商業模式,不斷保持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動態平衡,為自身運作機制提供源泉,保證行業不斷髮展壯大,是社會工作行業發展必須思考的問題。對社會工作行業的商業模式發展路徑提出以下建議:

建構價值網路。完整的價值網路能夠使社會工作行業在供給方面提供互補性服務,充分滿足社會工作服務物件需求,有利於價值創造和價值獲取的順利推進。在社會工作行業發展中,要充分調動相應資源,並使資源自覺地參與行業發展。這就要求社會工作行業具有超強的吸引力,發揮本質上的利益驅使,讓利益在主體之間平衡。我們也可以參照其他行業的價值網路模式,比如教育行業如何調動受教育者及周邊環境的資源,把這種教育價值與周邊利益進行怎樣的互換。這類似於W e b2.0 中的U G C 模式,即使用者生成內容, 將自己原創的內容通過網際網路平臺進行展示或者提供給其他使用者, 眾包式的價值網路,使價值的兩端都得到了滿足或獲得了利益。社會工作行業應順應趨勢,思考如何利用外腦和藉助眾力,不斷增強參與感,在服務物件的參與和反饋中逐步改進,充分得到各種有益的支援,同時建構適時的價值網路。

發展社會企業。社會企業的目的並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經濟目標和社會目標,而且它具有一種能力,可為社會排斥和失業問題的解決帶來創新性的辦法。社會企業本身具有雙重性質, 它強調運用商業手段,實現社會目的,因而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有經濟和社會雙重效益。社會工作商業模式正是需要這樣的雙重效益。在我國,發展社會企業的組織形式也要打破民辦非企業的思維禁錮,因為這裡談到的社會企業不再需要在民政部門做登記,找一個官方為“依靠”,它應完全無異於“公司”的註冊程式。不過,社會需要對社會企業做具體的監督,或者說社會企業應該向社會負責,社會是社會企業的“主管單位”。這就要求社會制定相關的公約,社會企業對其每年的賬目及社會效益作公示,讓社會企業牢記並履行自身的名號與宗旨。社會企業就將成為社會工作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是普及社會工作的一種方式,社會工作者也將充當“經理人” 的身份。社會工作者向經理身份的轉變,凸顯了社會企業的成員除了具備專業能力,還須重視溝通,善於制訂計劃,更關鍵是處理好財務問題。以社會工作為基礎的社會企業, 在未來也將合法地向公眾募股,讓市場檢驗價值,讓民眾為自己的福祉投資。

培養使用者思維。以服務物件為中心去考慮和應對問題,挖掘服務物件的需求,是社會工作行業能夠不斷髮展的核心推動力。變革社會工作行業的根本在於建立良好的商業模式,而商業模式的重心就是從使用者出發,依靠使用者,發展使用者。比如, 使用者思維放在社會工作行業就是要改善服務物件的使用者體驗,途徑上可以利用資料收集與系統分析深度認識和理解服務物件;通過大資料手段,連線人們的購物、居住、出行、社交資料,瞭解服務物件日常的各方面,主動開發出潛在的需求, 對服務物件按需定製,滿足其個性化需求。總之,社會工作行業就是要使使用者得到利益,切身感受到接受社會工作服務之後帶來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