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英語>英語六級>

2015年英語六級漢譯英必考技巧:主幹的確定

英語六級 閱讀(2.89W)

英語句法嚴謹,有豐富的形式變化以及連線手段,語言成分一般也需要藉助這些形式和手段連線在一起。因此,漢譯英的第一步就是要確定好譯文句子的主幹,即句子的主語和謂語等基本要素,確保譯出的句子形式正確,邏輯嚴謹。一般說來,主幹的確定有以下兩大難點。

2015年英語六級漢譯英必考技巧:主幹的確定

  一、選擇恰當的主語

  1. 無主句選定主語

針對漢語的無主句,譯者在漢譯英時可嘗試用如下辦法來選定主語。其一,如果無主句包含動詞和賓語,可以將漢語的賓語作為譯文的主語,將其譯為被動句。如果無主句的句首有時間或地點狀語,這個句子通常可以譯成被動句。其二,譯者可根據漢語語義,為譯文新增we、one、you、it等表泛指的代詞作主語。一般說來,若說明普遍存在的狀況,通常可以採用one或者you做主語;若是無主句的隱含主語為其前文所述的內容,漢譯英時可嘗試為無主句新增it作主語。

例1:中國的新年和其他節日裡,到處都可以看到紅色。

參考譯文:Red is found everywhere during Chinese New Year and other holidays.

註解:原文中“到處都可以看到紅色”為無主句,漢譯英時可以採用賓語“紅色”作為譯文的主語,將其譯為被動句。此外,原文第一個分句為句子的時間狀語,內容較多,漢譯英時可調整語序,將其置於譯文的句尾,以保證譯文的地道。

例2:明清兩代出現了四大古典文學名著。

參考譯文:The Four Great Classical Novels in Chinese literature were written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註解:原文中“明清兩代”是時間狀語,而不是“出現了四大古典文學名著”的主語,漢譯英時可以選用原文的賓語“四大古典文學名著(the Four Great Classical Novels in Chinese literature)”作為譯文的主語,用被動語態來翻譯

例3:元宵節,大街小巷掛滿了各種各樣的燈籠。燈籠上寫著許多謎語。

參考譯文:During the Lantern Festival,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lanterns are hung up in the streets and lanes. Riddles are written on the lanterns.

註解:原文中“大街小巷”和“燈籠上”都是地點狀語,而不是“掛燈籠”和“寫謎語”的動作主體,因此這兩個分句在漢譯英時可以分別選用“各種各樣的燈籠”和“許多謎語”作為譯文的主語,用被動語態來翻譯。

例4:如果一家人一起吃元宵,是希望家人能夠團圓;如果送給朋友,則是祝願朋友事事圓滿。

參考譯文:If the family have Yuanxiao (round sweet dumplings) together, it is a wish for family reunion; if they are sent to the friends, it is a wish for their success in everything.

註解:原文第二個分句和第四個分句是無主句,漢譯英時可以根據上下文語境,為這兩個分句增添主語it,分別指代其前文所說的內容。另外,由於“送給朋友”的隱含賓語是“元宵”,漢譯英時可增添代詞they指代“元宵”,作為譯文的主語。

  2. 注意主謂合理搭配

漢譯英選用主語時,如果漢語句子的主語不適合直接用作譯文的主語,譯者可以重新選定主語。漢譯英主語的選定通常要考慮兩個因素:譯文主語和謂語的搭配在邏輯上是否合理;譯文的主語是否突出了漢語想要強調的資訊。此外,如果漢語句子由多個分句構成,主語各不相同,卻含有相關資訊,在漢譯英時應儘量採用相同的主語,以使上下文更連貫,也便於分句的連線。

例1:為了讓孩子將來有出息,中國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很嚴。

參考譯文:To ensure the successful future of their children, Chinese parents are strict with them.

註解:原文第二個分句的主語為“中國父母對孩子的管教”,但漢譯英時若選用“中國父母”作主語,其譯文效果會更好。同時,因為第一個分句隱含的主語正是“中國父母”,若第二個分句延續使用這一主語,兩個分句的銜接會更為緊密,譯文也更為順暢。

例2:京劇是中國的戲曲形式,人們讚譽京劇是“東方戲曲”。

參考譯文:The Chinese opera form, Beijing Opera, is extolled as “Oriental Opera”.

註解:原文第一個分句的主語是“京劇”,第二個分句的主語是“人們”。如果將第二個分句轉換為“京劇被讚譽為‘東方戲曲’”,那麼兩個分句將擁有共同的主語。漢譯英時可將前一個分句的主語“京劇”省略,保留“中國的戲曲形式”,與後一個分句一起翻譯。

  3. 突出句子的話題

為了突出句子的話題,漢譯英時可酌情使用句子的話題作主語。

例:現在粽子的形狀大小都有很多種。

參考譯文:Now zongzi (the pyramid-shaped glutinous rice dumplings) has various shapes and sizes.

註解:原文的主語為“粽子的形狀大小”,但漢譯英時若選擇句子的.話題“粽子”作主語則更能夠突出主題,譯文的句子結構也更為平衡。

  二、選擇恰當的時態和語態

  1. 謂語動詞時態的選定

漢語句子常常沒有明確的時態標誌,而英語有16種時態表達方式。因此在漢譯英時,譯者需要根據漢語句子的內容判斷譯文應採用的時態。英文常用的時態主要包括如下四種。

(1) 一般現在時。通常可以表示客觀真理、科學事實、普遍的情況、格言警句以及其他沒有時限的客觀存在;可以表示經常性或習慣性的動作、狀態等;還可以表示主語所具有的特徵、效能、傾向或狀態等。

(2) 現在完成時。通常可以表示發生過或已完成的動作;還可以表示發生在過去某一時刻持到現在的情況。

例1:中國菜如今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譽。

參考譯文:Nowdays, Chinese cuisine enjoys world-wide fame.

註解:原文說明的是普遍狀況,因此漢譯英時譯文應採用一般現在時。

例2:幾百年來製作出了許多不同種類的酒。

參考譯文:Over the centuries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alcoholic drinks have been developed.

註解:原文說明的是從過去延續到現在的情況,因此漢譯英時應採用現在完成時。此外,原文為無主句,漢譯英時可採用被動語態,把原文的賓語(許多不同種類的酒)譯作主語。

例3:春節吃年糕的風俗,始於宋代,盛於明代。

參考譯文:The custom of having rice cakes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originated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flourished in the Ming Dynasty.

註解:原文中的“宋代”和“明代”表明句子所說的是過去的狀況,因此漢譯英時應採用一般過去時。

例4:正月七年級,小輩要向長輩拜年。

參考譯文:On the first day of the lunar new year, young people pay tribute to their elders.

註解:原文說明的是普遍現象,因此漢譯英時應採用一般現在時。

例5:在古代,杭州有“魚米之鄉”之稱。幾千年過去了,杭州依然和以前一樣有吸引力。

參考譯文:In ancient times, Hangzhou was known as “a city of fish and rice”.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Hangzhou is still as attractive as ever.

註解:原文的兩個句子中,前一句說明的是“古代”的情況,漢譯英時應採用一般過去時;後一句說明的是“幾千年後”現在的狀況,漢譯英時應採用一般現在時。

  2. 謂語動詞語態的選定

語態是用來描述主謂語關係的術語,分為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主語是動作的執行者為主動語態;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為被動語態。漢語往往沒有明確的被動語態的標誌,英語被動語態的標誌則非常明顯,常用be done的形式來表達被動語態。在漢語中,不僅“被”字可以表示被動,“受到”“遭到”“得到”等詞也有被動含義。漢語還有不少句子沒有任何被動標誌,但從邏輯關係上看,主語實際上是動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執行者。遇到上述這些情況時,譯者在漢譯英時需酌情使用被動語態。此外,漢語中有一些習慣用語形式上是主動語態,但漢譯英時通常採用被動語態,例如“據說”(it is said that …) “眾所周知”(it is well-known that …)“據估計(推測)”(it is estimated/predicted that …)“人們希望”(it is expected that …)等。

例1: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

參考譯文:The Song Dynasty period was divided into two phases: the Northern Song and the Southern Song.

註解:原文中“宋朝”不是“北宋”和“南宋”的劃分者,而是動作的承受者,應該採用被動語態(be divided into)來翻譯。

例2:早在唐朝時,基督教就傳到了中國。

參考譯文:As early as the Tang Dynasty, Christianity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註解:原文中的“基督教”應該是“被”傳教士等“傳到了中國”,“基督教”是動作的承受者,因此其譯文應採用被動語態。

例3:元宵是用米粉做的。

參考譯文:Yuanxiao (round sweet dumplings) is made of rice flour.

註解:原文中的“元宵”是“被”人“做”的,“元宵”是動作的承受者,應採用被動語態翻譯。

例4:據說吃元宵的習俗始於宋代。

參考譯文:It is said that the custom of having Yuanxiao (round sweet dumplings) on Lantern Festival did not begin until the Song Dynasty.

註解:原文中的習慣用語“據說……”可譯為英語的固定句型“it is said th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