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大學晚自習管理制度建設初探

職場 閱讀(5.88K)

一、前言

大學晚自習管理制度建設初探

大學教育和中國小教育的重要區別在於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鑽研能力。大學在教學學時的安排上不像中國小那樣密集,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課餘時間去開展自主學習和鑽研。多數大學都對學生實行統一住宿管理,學生可以在晚間繼續到校園學習專業知識,形成了大學生別具特色的學習活動──晚自習。晚自習是課堂學習的延伸活動,也是一所大學學習風氣和校園文化的重要體現,如何創造一個文明有序的自習環境,形成良好的自習秩序顯得尤為重要。

二、大學生晚自習現狀

1、晚自習的重要性

檢驗科學與技術系是我校工學專業的重要教學單位之一,目前設有藥品質量檢測技術、食品分析與檢驗、食品營養與檢測和環境檢測與評價四個專業。這四個專業雖然主要培養應用型高職高專人才,然而其知識體系的特殊性又要求學生具有較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基本的鑽研能力。為此,學生需要投入更多時間來鞏固課堂學習內容。因此晚自習成為我係學生極為寶貴的學習機會。

2、我係學生的特點

我係學生在中學階段接受基礎教育的水平參差不齊,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文科招考生、中職單招生等,這些學生在數理化等理工科目方面先天基礎較差,學習能力也較弱,只依賴課堂難以有效消化專業知識,需要大量的課前預習和課後複習,才能提高知識的吸收率。另一方面,由於我係屬於工學專業,學生中男生的比例較高,相對而言學習自覺性較 1

低,多數學生難以做到自發性地進行晚自習活動,更做不到長期堅持晚自習。因此,晚自習雖然是我係學生重要的自主學習機會,但很少學生對它足夠重視。

3、我係晚自習管理情況

檢驗科學與技術系以2017級全體學生為物件,試行晚自習統一管理制度,要求以班級為單位,每週一到週四晚19:00至21:00在固定教室進行晚自習。晚自習期間,由班委組織考勤,維持自習室秩序。系團總支學生會幹部對各班級晚自習表現進行量化考評,紀錄學生晚自習表現,每週將量化考評結果公佈,並彙報給班主任和輔導員。通過系部制度化的管理,晚自習逐步規範化。

4、我係學生對晚自習的態度

我係晚自習統一管理制度試行一個學期以來,大部分學生能夠堅持參加晚自習。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了解到:晚自習對於學習有顯著促進作用,絕大多數學生對此持肯定態度,也支援將晚自習建設成為一種積極的校園文化現象。大多數學生在交流中表示:目前還不具有主動開展晚自習的自覺性。一方面覺得所學的專業知識內容生硬乏味,難以提起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學生們難以抵禦各種娛樂活動的誘-惑,學習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在許多學生眼裡,制度化的晚自習管理有它的優勢,可以有效地促使學生合理利用晚上的時間進行學習,對缺乏學習自覺性的同學而言有一定的約束力。此外,全班同學集體自習,有利於學習交流,且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學習時有一定的歸屬感。

三、存在問題

晚自習統一管理制度試行一個學期以來,在規範學生學習秩序方面起到一定的成效,學生對學習的重視度明顯提高。但制度化的管理仍然給晚自習組織工作帶來一定的侷限性。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集中自習限制了學生對自習環境的選擇

很多學生在交流晚自習管理問題的時候提到自習室中交談的聲音比較大,對一部分需要安靜學習環境的學生來說,這些聲響容易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導致學習質量下降。這些學生原本可以選擇環境比較安靜的圖書館學習,但集中管理制度約束了他們的自由,只能按規定在環境相對嘈雜的自習室學習,學習效率就低了許多。

而另一部分學生喜歡探討交流學習內容,共同鑽研知識。由於自習室裡有學生幹部維持紀律,限制了他們交流探討的自由。對這些學生而言,這樣的學習環境束縛了他們的創造力,降低了他們的學習熱情。 2

2、晚自習管理制度過於生硬

在完成白天的課堂學習之後,學生已經比較疲勞,而晚自習的管理又十分嚴格,整整兩個小時的自習時間中,學生除了上廁所以外,不能隨意走動和離場,自習室氛圍變得沉重壓抑,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大大降低,反而對晚自習的牴觸情緒更強烈。部分學生開始在自習室中玩手機、看電影、聊天、吃東西,或者藉機早退;學生幹部忙於維持秩序,卻犧牲了自己的學習時間;一些學習自覺性較差的學生乾脆缺席晚自習。這使晚自習制度的真正目的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

另一方面,班級晚自習量化評比制度原本是為了將學習活動與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結合起來,形成班班競爭,在提高學生的班級向心力的同時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而在實際實施中,有的學生對量化評比體系不認同,無視評分制度,我行我素,大大影響了班級量化成績。有的班級則積極響應量化評分制度,維持良好的晚自習紀律。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了長期墊底的“油條班”和長期居首的“學優班”。這種現象不利於實現班級間在學習風氣上的競爭進取,反而養成一些學生的學習惰性。

《大學晚自習管理制度建設初探》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