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從交際能力形成角度探究國小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培養論文

校園 閱讀(2.12W)

論文摘要:我國傳統英語教學忽視了對學生口語能力的培養,而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發揮語言的交際功能,國小生英語口語教學應結合國小生的年齡、心理特徵、認知方式等特點培養其綜合語言能力。本文從交際能力理論和“跨文化意識”培養的角度出發,結合課堂中教學手段的運用,強調培養國小生的語言交際能力,促進學生的語言知識由陳述性知識向程式性知識的轉化,最終達到語言使用的準確性、得體性和流暢性。

從交際能力形成角度探究國小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培養論文

論文關鍵詞:交際能力語言能力國小生口語教學

  一、引言

如何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一直被我國外語教學領域所關注,這不僅是因為我們外語學習者的口語能力普遍相對於聽、讀、寫的能力偏低,也是因為現代社會對全面發展人才的需求,不僅要求看得懂、聽得懂外語,更重要的是發揮語言的交際功能。在英語學習者的初級階段注重對口語能力的培養,有助於促進學習者語言綜合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英語課程目標和教育部頒發的國小階段的《英語課程標準》中對國小生英語口語能力有著明確的要求,即培養學生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使他們形成初步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並對具體的能力有進一步的描述。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應利用兒童學習語言的優勢,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理論依據

1.交際能力理論。語言能力指某個語言使用者有關語言規則系統的潛在知識,語言運用則指語言在具體語境中的實際運用。Chomsky認為潛在的語言能力是一個生成過程系統。Chomsky這兩個概念的提出在當時的語言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時也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1971年,美國社會語言學家DellHymes發表的《論交際能力》一書中提到,除了語言能力以外人們還需要另外一種能力,即“交際能力”。Hymes認為語言能力是一種使用語言的能力,並非是Chomsky概括的高度抽象的語言能力。人們需懂得在社交方面語言使用的得體性,並隨著不同的語言使用背景對自己使用的語言進行調整。Hymes理解的交際能力不僅包括語法知識,還包括心理,社會文化,交際策略等方面的因素。《應用語言學詞典》對交際能力是這樣定義的,交際能力不僅包括使用語法規則組成符合語法的句子的能力,而且包括知道何時、何地、向何人使用這些句子的能力。

就交際能力的組成部分來說,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界定,影響最大的為卡納爾和斯溫(Canale&Swain)兩位學者提出的組成部分,即語法能力(linguistic/grammaticalcompetence)、社交能力(pragmatic/socioculturalcompetence)、語言策略能力(strategiccompetence)和話語能力(discoursecompetence)。語法能力包括語音、詞彙、句法等語言知識;社交能力指的是在不同社會背景中所使用的話語方式;語言策略包括言語和非言語的交際策略,主要用來彌補交際中因缺乏應有的能力所導致的交際的中斷;話語能力所涉及的是話語的規則和在話語中組織句子和語段時所需的知識和技能。

2.“跨文化意識”。跨文化交際可以概括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Lado提出為克服學生在學習外語過程中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所引起的學習上的困難,教學過程中在語言結構對比的同時還應對不同的文化進行對比。但當時這一觀點沒被人們所重視,經過幾十年理論發展的實踐驗證,毋庸置疑文化意識對語言學習的重要性。目前人們對外語教學中文化匯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已達成共識:文化知識和文化適應能力是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語言來源於文化、反映文化、包含文化並能反映一個人的思維模式。由於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文化意識的培養可以使交流更加有效和得體。總體來說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態度、知識、技能和學習能力這幾個部分。在跨文化交際中應做到尊重他人,具有包括與本族語和目標語有關的社會群體和社會功能的知識和能確認誤會(misunderstanding)是如何產生的並具有能解決誤會的能力,能把掌握的新知識與原有的知識相結合,達到有效、得體的交流。

  三、課堂中教學手段的`運用

在如上理論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把口語能力培養的過程看作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形成和跨文意識的培養,促進學生的語言知識由陳述性知識(knowwhat)向程式性知識(knowhow)的轉化,最終達到語言使用的準確性、得體性和流暢性。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英語課堂中須運用特定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學生口語能力的發展。

1.激發興趣、提高學習動力。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只有抓住學生的興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Skehan認為,在第二語言學習的諸多因素中,學習動力的重要性僅次於語言能力。普遍性的認為,一個人的學習動力與學習成效成正比。影響學習動力的因素有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兩種,而內在因素對學習效果的影響較為顯著。外語教學研究應注重對“內在興趣”的培養,激發學生用目標語進行交流的願望和學習目標語的“內在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任務和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前提是教師給的話題是學生們感興趣的並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同時教學內容要和學生的語言能力水平相符才能達到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和激發學生“內在興趣”的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培養國小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因此在課堂上應結合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創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掌握語言知識和用目標語進行交流的能力。例如教動物園這一課時,首先把有關動物的視訊或圖片呈現給學生,視訊或圖片上的每個動物都標有相應的英語單詞,然後教師對應視訊上的每個動物教會學生相應動物的英語單詞的發音。隨後播放一段旋律輕快的TheyareintheZoo兒歌,並把兒歌的歌詞呈現給大家。Whereistheelephant?Whereisthekangaroo?Whereisthetiger?Whereisthegiraffe?areinthezoo.教會學生這首兒歌后讓學生用剛才學會的有關動物的單詞替換裡面的內容,然後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嘗試根據這首歌的旋律自己創作歌曲並展現給大家。通過視覺和聽覺的刺激能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課堂的趣味性,營造輕鬆的課堂氛圍。 2.創設情境、提高交際能力。交際能力要求學生不僅掌握語言的正確形式,還要注重其功能。如何準確、得體的使用目標語進行交流成為英語口語教學的重要任務。

在口語教學活動中創設貼近生活的真實情景,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遊戲、討論等方式體驗真實情景中的語言交際。仍以Animals這一單元為例,在學習完有關動物的單詞後,通過創設情境用卡片,玩具及多媒體的輔助把教室佈置成動物園的場景,訓練學生把單詞和句型結合運用於實際情景中。然後由學生自己組織去動物園參觀,通過對話,角色扮演的方式練習Whatisthis?Thisis…doyousee?Isee…atthezoo.等句型。在真實的情景中學生通常會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說出更多的句子。

雖然創設情境能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但有些學生由於缺乏自信或能力水平較低,一開始會對這種課堂活動產生膽怯情緒。為保證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教師除激發學生興趣外,還需做好充足的準備,課上明確講解活動的情景和規則,確保每個學生都明白活動的內容,監控活動的進展並參與到活動中來。

  四、培養文化意識

現實中的交際不會脫離情境,文化因素是情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母語和目標語之間的文化背景不同而產生的話語使用場合的差異,潛在觀念的差異,習俗文化的差異會形成交流中的障礙。傳統語言教學重心在語言知識的傳授和積累上面,忽視了語言所根植的文化土壤,這種方式不利於甚至有礙於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對本族語和目標語的文化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有利於語言能力的發展。

對於本族語和目標語都存在的文化現象,由於各種因素使用方式和場合不同的情況,在口語教學中可以通過比較法,對比兩種語言的不同。如招呼和問候,道謝和答謝的方式中西方存在很大的差異,課堂上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用中文以中國文化習俗的方式問候或答謝,一組用英文以西方的方式操練,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兩者的差異。對於目標語存在而本族語缺失或本族語存在而目標語缺失的文化現象,教師應以充足的語言輸入為前提,讓學生了解這一文化差異現象,再通過遊戲、角色扮演、小組合作、創設情境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五、結語

語言交流是複雜的、千變萬化的社會現象。課堂中的口語教學應以現實生活中的情景為立足點,堅持適用性原則,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國小生的口語教學應針對國小生的年齡、心理特徵、認知方式等因素,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注重對交際能力的培養以達到語言使用的準確性、得體性和流利性。

參考文獻:

[1]歐陽俊林.英語教學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2]蘇承志.英語交際能力與策略[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3]舒白梅.現代外語教育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4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