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如何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校園 閱讀(2.09W)

[案例]:

如何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一年級語文課上,老師教了生字“馬、米、土……”後,為了鞏固這幾個生字,老師讓學生做遊戲,每個學生的胸前都有一個字,讓學生離開座位找朋友,兩個朋友的字能組成詞語拼讀。這是小朋友非常喜歡的遊戲。大家馬上離開座位活動起來,但由於學生人數較多,大家晃來晃去,一片嘈雜,有的小朋友很快找到能和自己拼的字,就拉著手在玩;有的小朋友馬上離開座位去找自己平時喜歡一起玩的朋友去聊天了;有的小朋友有點莫名其妙的在座位上,看著別人,也許不知怎樣幹……過了幾分鐘,在老師聲嘶力竭中,學生安靜下來,老師拉出幾對朋友,讓學生拼讀。然後,老師馬上接著“猜一猜”的遊戲,讓學生看拼音猜蘋果樹中蘋果下是什麼字(其實就是讀拼音拼漢字)。對猜的孩子每人獎勵一隻蘋果,學生情緒一下子被煽了起來。由於蘋果有限,結果獎勵到蘋果的孩子拿著蘋果沾沾自喜,摸著蘋果,也不注意老師還在要求他們下一項學習活動——念兒歌;沒有獎勵到的孩子,眼睛也羨慕地注意看著蘋果;有個別孩子還從抽屜裡拿出自己的零食,以示自己也不比別人差,也有吃的東西。學生的注意力都分散了。雖然看上去這堂課學生的情緒始終是高漲的,但是學到的東西不得而知。

像這樣空熱鬧,假互動的案例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並不少見。我想:我們用新的課改理念、新的語文課標和新的培養目標來指導我們的語文教育,就是要徹底摒棄教師機械訓練,學生被動學習的語文教學模式,應該像這位老師那樣積極倡導讓孩子多實踐,多合作的遊戲活動,讓孩子在新教材的實驗中,在課堂中獲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間,使學生有更多的表現機會。但是,總不是新教材的課堂教學就是這樣亂哄哄的吧!也許有的教師認為強調課堂常規要求,就會扼止了孩子們的積極性和“活”性。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玩遊戲都有一定的規則,更何況是在課堂中學習知識呢!課堂學習更要有規範要求,這是學習效果的保證。

怎樣區分“亂”和“活”呢?專家指出:“評價課堂教學亂不亂,要看學生的注意力,如果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形散神不散,這樣的課堂教學就不叫亂,如果學生沒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形散神又散,這樣的課堂教學就叫亂。”由此可見,雖然學生把小手舉得高高,且伴著“給我”的聲音;雖然為了弄清學習上的問題而爭得面紅耳赤;雖然學生為了探究一個問題而離開了座位、學習小組,但都始終圍繞著學習這個主旋律。這樣的課堂教學,表面上看似乎有點“亂”,實際上是“活”。但這種“活”中也要有新的規範,過於放縱,不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要讓課堂規範就要掌握調控策略,要求教師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來,教師應具備較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那麼教師如何處理好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活”與課堂常規之間的關係呢?我認為要從以下幾點引起注意。

一、正確的認識

1、課堂上的“活”與課堂常規是統一的。

課堂常規的主要內容就是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在課堂常規管理上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亂”。對學生“活”的內涵教師也要有正確的的認識,“活”不等於不要課堂常規,它不是指“亂哄哄”,表面上的“熱鬧”,而是指在課堂學習中學生的喜愛興趣,學習中的好心情及投入程度,能主動探索、專注傾聽、積極交流、勤於動手,以及對成功的'愉悅之情等的表現,其實質也正是學生的學習習慣及課堂常規內容,學生的“活”應體現在這裡。課堂中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學生,講究教學民主,營造一種輕鬆和諧,師生親密無間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輕鬆愉悅。但要做到活而不亂,動而不濫,樂而不散。教師要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作為每節課堂教學的內容之一,貫穿滲透於學習活動之中,貫穿於長期的教育教學活動中,使得課堂教學中形成“活而不亂”,呈現出平等、寬鬆、和諧、歡樂的學習氛圍。

2、課堂上的“活”是有前提的。

是的,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學生的自主、參與、合作的學習方法。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我們現在的大多數班級人數往往在40人至60人之間,就算小班也在30人左右,這麼多的人互動,能真正起到自主、參與、合作學習的作用嗎?還是表面熱熱鬧鬧,其實連教學目標都沒有完成的假互動呢?因此,有些“活”的教學方法是要在真正的小班裡才能進行的,否則事倍功半。教師要根據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進行“放”與“管”,才能讓學生真正“活”起來,“活”得有度,“活”得有效。

二、正確的引導

學生的“活”離不開課堂常規的訓練。課堂常規訓練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規範學習的行為,集中學習的注意力,其積極意義不言而喻。但常規訓練雖然不能強調機械化、模式化,不要過分強調坐姿、掌聲等的整齊劃一,不要過多地讓學生齊念“課堂常規口訣”。但是教師應該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個體學習時、小組討論時、集體遊戲時、作業時等等不同情況下應該注意怎樣學習。

1、明確目標。

教師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心裡很清楚這節課要達到哪些具體的教學目標,能夠體現三個維度,這樣才能避免教學變成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避免學生的討論交流中教師不能把握,任由學生牽著鼻子走,雖然場面很“活”,學生髮言積極,但是離開了教學目標,完不成教學任務。教師教學目標明確了,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給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夥伴的權力,落實自主學習。同時教師也應該以一個合作學習中的首席的身份參與其中,和孩子共同學習探究。在探究當中靈活地根據心中的目標來提出學習的任務和要求,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的有效指導結合起來,使課堂真正地“活”起來。

2、動靜有度。

語文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全方位地動起來,包括聽、看、說、讀、思、寫,唱、跳、演,畫、做、玩。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要求,應有不同的“動”法,使課堂“活”起來。“動”是一種學習形式,而形式必須為內容服務,不能為“動”而動。課堂上應動靜結合,放收有度。就低年級的語文教學而言,什麼內容什麼環節宜於自主學習,什麼內容什麼環節宜於合作學習,教師要精心設計,合理安排,使之恰到好處,不能讓學生整堂課都處於活動狀態,使學生整堂課的精神處於亢奮之中。像上面案例中,遊戲一個接一個,看看很“活”的一堂課,學生的收效卻不大,連最起碼靜心學知識的常規都不能訓練到位,難道我們的知識都是在這樣環境中獲得的嗎?

3、安排有序。

比如本文開頭的案例中,課堂遊戲前,教師應該將班內40餘名學生平均分成4個小組,讓學生在每個小組活動圈內找朋友,找到朋友後站在“光榮圈”內。那麼學生開始活動就不會滿教室跑,到處漫無目標地晃動。學生找到各自可以組成詞語的朋友後,就手拉手站在“光榮圈”內,學生就不會找到後兩個人就自顧自玩,站在“光榮圈”內的學生會有一種自豪感、成功感,這樣剩下的學生(沒有找到朋友)少了,他們也會盡快地去找朋友,老師也用不著聲嘶力竭地去組織了,一目瞭然就看清了哪些學生已經找到了朋友。這樣教室裡就減少了吵鬧的機會。另外老師在平時的遊戲中要強調應該注意哪些事項,要常常在遊戲中滲透訓練。

4、訓練方法。

要讓學生參與討論形成新的規範,讓學生通過討論形成統一認識——上課要聽從老師的統一指揮;要尊重他人,傾聽他人的發言;發言要找準適當的機會;不能在課堂上做與本節課學習無關的事等。例如在讓學生學會傾聽的常規訓練中,要求他們學會要用眼睛注意說話的老師或同學,注意聽別人說話,聽清楚說話的內容,能記在心中或聽出差異進行補充。對那些別人說話時,只顧自己,不善於傾聽的學生要加以引導、鼓勵,讓學生都能加入到聽的行列中來。再如,圍小組合作學習,學生應該注意輕輕討論,遇到問題相互議論,評議,不能大聲爭論,分配任務時要有責任感和合作精神等等。那麼,案例中拿出零食吃的行為還會發生嗎?

5、尊重學生。

學生有活生生的思想,他們在活動中肯定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在規範的同時,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尊重學生,滿足學生的表現慾望。讓學生在嘗試中發現問題,在自主與合作中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討論中形成知識、方法的結論,在交流中產生情感共鳴,在運用中獲得成功的滿足。對於偶發事件,教師應採取“寬容的策略、轉換的策略、停頓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誘導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冷卻的策略、糊塗的策略”等。如案例中發生學生吃零食的事件,教師可以幽默地說:“啊,你的零食好香啊,可是老師這裡還有比零食更香的東西,那就是——比一比,誰能把兒歌讀得好!”。也可以轉換學生的注意力:“剛才有6個小朋友得到了老師的獎勵——蘋果,接下去,我們要看看哪個小朋友能更好地朗讀兒歌,得到知識的金蘋果。”而不能嚴厲地去呵斥學生。教師還要充分利用評價的激勵和導向功能,如案例中老師可以採用下面的評價,讓學生投入到下一輪學習中。誇張評價法——“你們看,這位小朋友多愛學習,他已經把自己的獎品放到腦後,投入學習兒歌中去了,老師相信他還能得到更多的金蘋果。”讚美評價法——“這位小朋友的做法與眾不同,請大家給予掌聲鼓勵。”榜樣評價法——“這位小朋友真懂事,做得真好,希望小朋友也能像他那樣。”假設評價法——“如果你把零食放到下課再吃,那多好啊!你能改正嗎?”等,使學生在老師的讚賞中領略到成功的自豪感,改正不足之處。

另外,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在學生主體性越來越被強調的今天,許多教師在課堂上面對越來越活躍的學生感到無所適從,教師都遇到了相同的問題:課堂變得越來越難以控制,學生會提出一些漫無邊際的問題,課時與教學任務產生了矛盾,一節課往往不能完成教學任務……新型師生關係下的課堂教學不是對教師作用的忽視,而是對教師自身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讓課堂教學真正地活起來,教師應該提高自身素質,尤其在“調控”上下功夫,讓自己在課堂“調控”上游刃有餘,提高課堂駕馭能力,真正處理好語文教學中“活”與課堂常規的關係,使我們的課堂改革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