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大學聯考歷史複習知識重點提綱

校園 閱讀(2.96W)

距離大學聯考越來越近了,考生們也也越來越緊張了。歷史這門考試複習得怎麼樣了呢?小夥伴們有自己準備一個完整的歷史知識複習提綱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聯考歷史重要知識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大學聯考歷史複習知識重點提綱

  大學聯考歷史必背知識

戊戌變法

一、變法的歷史根源:

⒈社會根源——甲午戰爭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加深。

⒉經濟根源——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原因:帝國主義侵略加劇,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擴大

愛國工商人士“實業救國”主張的推動

清政府調整工商政策,放鬆限制,允許民間設廠,

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積極投資新式企業

⒊階級根源——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⒋思想根源——早期改良思潮出現: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

代表人物:王韜、薛福成、鄭觀應等

目的:解救民族危難和緩和社會矛盾

早期改良思潮主張思想:兼採西學,變法自強

經濟:振興工商業,發展資本主義,通過“商戰”同外國資本主動脈義進行競爭

政治:學習西方先進的社會政治制度,設立議院。

影響: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

形成社會思潮,為維新變法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百日維新:

⒈內容

l 政治方面:廣開言路,精簡機構

l 經濟方面:鼓勵發展農工商業等

l 文化教育方面:提倡西學,廢除八股,培養人才等

l 軍事方面:改革軍制,精練陸海軍,按新法練兵等

⒉內容評價:

l 未實行的措施:“行憲法,大開國會”,設立制度局

l 進步意義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l 有利於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

l 有利於資產階級參與政權

l 初步動搖了封建統治秩序

三、變法失敗原因與歷史意義

⒈失敗原因

⑴根本原因:維新派勢力弱小,守舊勢力過於強大

⑵維新派採取的方式和手段缺陷①缺乏堅持的組織領導②脫離廣大人民群眾,依靠皇帝③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④企圖用“和平”“合法”的手段

⒉歷史意義

①戊戌變法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機、發展資本主義奔走呼號,指出變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圖存。這對於激發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起了重要作用。

②資產階級維新派要求實行有利於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實行君主立憲制,在當時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具有進步意義。

③戊戌變法是近代中國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大學聯考歷史知識難點

歷史上重大改革的比較

比較春秋改革和戰國變法的不同,並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

春秋改革

①目的是富國強兵,為爭霸奠定基礎;

②內容為任用賢才,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增強軍事;

③特點在維護舊制度前提下進行。

戰國變法

①目的是建立、鞏固地主階級的專政,完成統一;

②內容為廢井田,承認土地私有,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實現中央集權;

③特點為封建制度取代奴隸制度。

(2)原因:生產力水平不同。春秋時期,奴隸制僅僅開始瓦解;戰國時,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已經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地主階級力量增強。

比較商鞅變法與孝文帝改革的異同點

相同點:

都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都促進了政權的封建化,都遇到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阻礙,結果都取得了成功。

不同點:

側重點不同:商鞅變法側重於富國強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側重於制度的更新、遷都和移風易俗。

目的不同:商鞅變法是為了實現富國強兵以在兼併戰爭中取得優勢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改變鮮卑族的落後狀態。

比較慶曆新政和王安石變法的異同點,並談談你對改革的認識

答:

相同點:

①背景相同,即社會危機:土地兼併嚴重;農民反抗鬥爭不斷髮生;冗官、冗兵、冗費,財政困難;來自遼和西夏的威脅。

②目的相同:鞏固統治,挽救危機。

③作用相同:都觸動了舊勢力的利益。

④結果相同:舊勢力強烈反對,失敗。

⑤性質相同:是對封建社會內部矛盾進行區域性調整的改革。

不同點:

①中心內容不同:慶曆新政的中心是整頓吏治,王安石變法的中心是理財。

②措施不同:慶曆新政主要在政治上,如嚴格官吏升遷考核制度,嚴肅中央政令,取信於民;王安石變法包括理財、軍事、取士等措施。

③失敗原因不同:王安石變法由於用人不當,出現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現象,宋神宗死後,新法被廢除;慶曆新政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因而失敗。

④影響不同:王安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積弱局面;慶曆新政對緩和社會矛盾起了一定作用,但由於時間太短作用不大。

⑤改革程度不同:慶曆新政-區域性改革;王安石變法-全面改革。

(2)認識:改革必然會遭到舊勢力的阻撓,不可能一帆風順,要充分考慮到改革的複雜性和艱鉅性。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要關注老百姓的利益。推行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

比較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的異同點,並談談你對改革的認識。

(1)相同點:

①直接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

②變法都得到了王權的支援。

③變法內容觸動了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

④變法者的個人命運相似:商鞅被殺;王安石被革職,後又被迫辭職。

⑤變法都對生產關係作出了調整。

(2)不同點:

①背景不同:商鞅變法發生在新舊交替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王安石變法則發生在北宋中期統治危機四伏時。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變法要從根本上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變法則是為了挽救北宋統治危機,部分調整生產關係。

③性質不同:商鞅變法是一場封建化的運動;王安石變法則是對封建社會內部矛盾進行區域性調整的改革。

④結果不同:商鞅變法成功;王安石變法最終失敗。

(3)認識:①改革必然會遭到舊勢力的阻撓,不可能一帆風順,要充分考慮到改革的複雜性和艱鉅性。 ②改革的成敗關鍵要看其積極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維持,不以改革者個人命運為轉移。③改革措施要針對實際情況,行之有效,推行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④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

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

一、漢字與書法藝術

1、漢字的發展歷程:

(1)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圖畫文字”出現。

(2)象形字後來逐漸符號化,脫離圖畫,形成漢字。

(3)至商朝,漢字已形成完整體系。其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

2、書法藝術的形成:

魏晉以前基本上是自發階段,魏晉時期開始進入自覺階段。中國書法兼具審美功能與實用功能,自覺地創造書法美成為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點:

(1)魏晉楷書有定鼎之功,鍾繇、王羲之貢獻最大。

(2)唐代楷書步人盛世,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各具特點,分別被稱為歐體、顏體和柳體,成為後人學習、臨摹的正規化。

(3)魏晉以來,草書盛行不衰,名家輩出。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唐朝的張旭、懷素等,都是草書大家。

(4)行書兼具楷書的規矩和草書的放縱,東晉王羲之、唐朝顏真卿、北宋蘇軾、元朝趙孟頫、明朝文徵明等人的行書,歷來備受世人喜愛。

二、筆墨丹青中國畫

中國畫的發展歷程:

(1)彩陶畫:《鸛魚石斧圖》是其中的傑作。

(2)戰國帛畫:《人物龍風圖》《人物馭龍圖》,造型準確,線條流暢,色彩絢麗,表明中國繪畫藝術從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晉時期,顧愷之留下了《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傳世佳作,提出“以形寫神”,畫人物要注重表現人的精神氣質。

(4)隋唐時期,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等創作出《遊春圖》《步輦圖》和《送子天王圖》等許多優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畫。

(6)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三、京劇的出現

1、發展歷程:

(1)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以樂舞戲謔為業的藝人,稱為優伶。

(2)元雜劇把中國的戲曲藝術推向了成熟。

(3)明朝時候,江蘇崑山一帶形成的崑曲,流傳甚廣。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劇戲班進京演出,風行一時。

(5)道光年間,形成“徽漢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個新劇種,就是後來的京劇。

(6)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走向成熟。